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以“一极”为统揽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四川日报    2020年07月16日

  □刘培林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一重要战略谋划对于形成合理的国土开发利用格局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进一步拓展战略回旋空间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纵深推进,助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更好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

一极之谋

新时代立足现代化大局作出的顺应发展规律的战略谋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正是我国这样一个巨型经济体面向现代化目标作出的顺应区域发展规律的战略谋划。

  广泛的国际区域发展的空间维度规律显示,人口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而是相对集中地分布于少数区域。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有些区域自然条件不适合承载大量人口;二是如此分布可节约公共服务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人员和企业互动从而促进创新。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集聚地,多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点状的都市圈。我国面向现代化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也将遵循同样规律,呈现类似格局。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积聚了大量人口和经济活动。未来,在东北、中部和西部广大国土空间上,类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样少数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的都市圈,也将成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重要集聚地。

  广泛的国际区域发展的时间维度规律显示,大体上要经历两个阶段的演变才能形成上述国土空间集聚开发利用格局。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的研究表明,在发展的早期阶段,随着一个经济体由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人均收入为3500美元的下中等收入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也将从10%剧增至50%。当一个经济体人均收入介乎3500美元到1万或1.5万美元之间时,人口和生产会向国内某些条件优越的先进地区进一步集聚。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个阶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出,是新时代立足现代化大局作出的顺应发展规律的战略谋划。

一极之重

促进形成面向现代化的国土开发利用格局和区域发展格局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国土开发利用格局和区域发展格局,具有多方面意义。一是可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带动西部大开发在新时代迈上新台阶,有力地推动西部和东中部同步现代化。二是有效对接并推动其他国家战略部署的实施,包括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等。三是通过集聚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减轻西部广大国土空间上因为人口和经济活动散布而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国土开发空间,促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格局的形成。四是带动国家层面的区域协调发展。以省级经济体为单位衡量出来的东西部差距,远远大于以省会城市和地级市为单位衡量出来的东西部差距。未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过程,很大程度上将同一化于城市化进程中。把人口和经济活动积聚到都市圈,将有力带动西南地区缩小与全国的发展差距。

  成渝地区历来就有着独特的优势,新中国成立后,在三线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是西部重要增长极。进入新时代,发展水平更高,条件更好。一是经济盘子大,辐射带动能力强。川渝两地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万亿,其中,成渝双城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亿,常住人口近4800万,市场潜力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二是产业基础雄厚。在机械设备、计算机、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屏、航空航天器制造、医疗设备制造、汽车、非金属矿物制品等领域的产能和技术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近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三是创新要素富集。成渝地区的创新资源和人才储备在全国位列前茅,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工研发和生产基地。区域内有高等院校上百所,拥有一大批国家级科研机构,其中有些机构堪称大国重器。四是对外联通性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改善。虽然地处西南腹地,但位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走廊的交汇点,随着国内公路铁路、内河航运网络建设和中欧班列、国际陆海新通道的开辟、运营与发展,成渝地区与我国广大地区,与欧洲、东南亚、南亚联通性显著改善。

一极之要

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须围绕“人”展开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要统筹谋划相关城市的发展战略,合理安排各地产业发展重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壮大产业规模;在相关城市之间形成更加通畅、便捷的交通物流体系;实现绿色发展,形成绿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更好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实现包容发展,为人民提供公平发展机会,不断改善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和财富差距,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所有的工作都应围绕“人”这个因素展开。既要通过深化改革积聚人才和人口,又要通过深化改革激活人才和人口当中蕴含的创业、创新、创富活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优越。在区域内积聚更多人口,既是扩大市场规模、积聚生产要素的内在要求,也是减轻其他资源环境承载力弱、长期发展潜力低的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在长江上游地区更好实现共抓大保护的内在要求。实现积聚更多人口,目前需要统筹谋划成渝地区,放开户籍制度,率先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加快城市化进程;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做出一体化部署,促进人口真正融入;深化要素市场改革,率先探索和完善跨省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机制;在继续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率先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将附着在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上的潜在财富转化为可流动和优化配置的权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终身学习的平台和机会,持续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保持人力资本结构、规模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要在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相互竞争中不断推动产业升级。而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需要下大力深化改革,营造第一流的营商环境,积聚充沛的企业家和创新人才队伍。还要积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抢抓机遇,发挥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通过提供特殊优惠的创业、创新环境,吸引海外企业家和创新型人才,弥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基础研究短板,夯实产业链条薄弱环节,将产业链向高端环节不断延伸。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 上一篇:连线重庆 携手行动应遵循三个规律
  • 下一篇:省纪委监委出台十八条措施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