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我州积极探索科技兴农新路子

甘孜日报    2020年08月14日

构建院校地合作“大格局” 奏响科技扶贫“最强音”

本网讯 我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特殊的气候条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桎梏。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对接脱贫攻坚需求,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积极探索科技兴农新路子,与省农科院、川农大深度合作,聚力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孵化出一批绿色、生态、健康农特品牌,助力农牧民增产增收。

抓顶层设计赋能。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原则,省农科院、川农大和我州分别成立了合作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和项目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沟通协调、项目对接和组织实施。连续三轮签订农业科技合作战略协议,投入资金4463万元,围绕青稞、马铃薯、食用菌、中藏药材等主导产业,合作农业科技项目25个。先后组织院州、校州农业科技合作联席会和研讨会15场,紧扣产业升级、品牌打造、推介营销等方面深入讨论、深度交流,始终保持农业合作的正确方向。建立院、校、州三方负责人联系合作项目机制,9名农科院农林专家、6名川农大校务委员、21名州级党政领导全覆盖联系合作项目,实地调研指导120余次,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抓科技攻关见效。食用菌产业上,羊肚菌人工大田栽培创世界高产记录,建成高原生态段木黑木耳产业示范带,建立松茸保育基地,反季节香菇实现每亩收益4万元以上,康定市、雅江县分别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高原羊肚菌之乡”“中国松茸之乡”。粮油产业上,青稞种植面积和单产跃居全国第一,油菜间套复种技术全面推广,普通玉米在海拔3500米试种成功,首次建立马铃薯三级脱毒种薯生产体系。水果产业上,建成甜樱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000亩,糖心苹果技术普及率达63%,高原无公害夏草莓试种面积居全省之首,酿酒葡萄带动农牧民人均增收1800元,收集濒危中藏药材种质资源70余种。十年合作,联合申报并获得科技成果奖励10项,申请并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

抓规模发展提质。我州深入调研、系统分析,对接市场需求,着力改变以往分散式、小作坊产业格局,按照“一村一品、整村推进”工作思路,推行“区域化布局、高标准建园、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在东部,打造以食用菌、特色水果为主的现代农业经济圈;在北部,打造以青稞、油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在南部,打造以黑木耳、酿酒葡萄为主的特色农业经济圈,逐步形成了“一圈一带一走廊”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全州登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99个,“四川扶贫”商标农产品87个,“圣洁甘孜”成为全省十佳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为发挥资源优势、降低投资风险,集中精力打造集种植、科研、加工、文旅为一体的融合产业园,先后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州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1个,引进培育涉农企业556家,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与农牧民增收的新路子。

抓人才培育增智。扎实开展“技术走基层”活动,指导县(市)编制产业扶贫规划、制定脱贫技术方案,举办技术培训200余场次,发放培训资料2万余份,农业科技入户率达90%以上,培养“一懂两爱”本土农业科技人才7.5万人次,弥补了科技力量不足的“短板”。通过外邀专家“引智借脑”,一方面使国家、省级创新团队了解甘孜区域特色自然资源,一方面借力国际专家、国内院士,帮助推进农业科研项目申报和优势资源开发,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黄璐琦均来州开展实地指导。发挥农科院、川农大对外合作平台优势,每年组织300名本土农技专家和技术能手赴省内外参加学术活动和考察学习,吸收先进地区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和经验,切实增强州域脱贫奔康信心和决心,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8年的2242元增加到2018年的12808元,增幅达471%。

州委组织部



  • 上一篇: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 川渝将共建9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