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2020年08月17日
□川报记者 何浩源
8月6日,从广安市邻水县城出发,经古邻大道驶入铜锣山,道路突然曲折起来。拐过几个之字形弯道,在两峰间的平地上,一片片农田和错落其间的房屋映入眼帘。“这是贵人槽,有大堰、金钟、金垭3个村。”邻水县城北镇金垭村村支书刘峙军介绍。
相传贵人槽因明朝时出过皇妃而得名,到清朝,金垭村的驿站还给当地带来繁荣。后来,金垭村逐渐衰落。2018年前,这里只有土路,“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达145户。”
2018年,一条长41公里的环铜锣山产业环线,将当地10余个行政村相连。荒芜的土地变成了产业基地,美丽的景色吸引来了游客,村民收入也不断提高。
路通游客到 贫困户开起农家乐
行走在金垭村的路上,一股浓烈的香味迎面飘来。“准是谭大姐家的农家乐又接待客人了。”刘峙军笑了。
在刘峙军的引导下,记者走进谭大姐家的厨房,她正准备炒辣子鸡丁,一拧天然气灶开关,蓝色的火苗立刻蹿出来。“用了几十年柴火。今年3月,客人越来越多,用柴火搞不赢了,就安装了天然气,鸟枪换大炮了。”谭大姐说。
谭大姐名叫谭丙香,今年54岁,曾长期和丈夫辗转于浙江、福建等地务工,后来因为患慢性冠心病而致贫。现在,她利用自家房子开起农家乐,日子重新红火起来。
回想以前,谭大姐直皱眉头——那时候种点东西,要步行到邻水县城卖,早上4点多出发,走得快也要8点才能到,肩挑背扛也运不了多少,一次50元都卖不到,一家人年收入不到3000元,“没办法,只有出去打工。”
产业环线通车后,金垭村到邻水县城的时间缩短到30分钟。再加上邻水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整修金垭村古建筑、古井等历史遗迹,在道路两旁推进美化工程,种上了树和花,越来越多的游客来金垭村钓鱼、赏花、体验乡村生活。
路通了,游客来了,挣钱的路子就多了。2019年,谭丙香在村干部的建议下,开起了农家乐,形象地起名为“胖嫂农家乐”。“就买了两张桌子、一个大冰柜,换了个大电视,总共花了1万多元本钱。”这一年下来,谭丙香粗略一算,至少有6万元的收入。
观音桥镇的村民也抓住了产业环线带来的机遇。五家沟村1500多亩的樱花基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赏花。樱花开花的季节,村民纷纷在基地内划定的区域摆摊设点,售卖盒饭、土鸡蛋、脐橙等产品。“最高的一天卖了3000多元。”村民余代菊说。
村民陈万兵索性开了一家樱花饭店,做起了餐饮生意,“去年樱花开的时候,生意好得很,忙都忙不过来。”
返乡办工厂 精加工咸菜不愁销
贵人槽的土壤和气候适种大头菜,一度在邻水小有名气。但过去受制于交通,大头菜难运难卖,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这一优势也被搁置起来。
产业环线的通车,让熟知村子传统优势的村民萌发了新想法。返乡农民工李水英就回村创办了龙井湾咸菜加工厂。
8月6日,记者走进龙井湾咸菜加工厂的展示区,货架上摆放着许多包装好的咸菜产品。李水英介绍,一盒是2千克,过去2千克咸菜卖不到10元,现在做成精加工产品,批发都要80多元。“而且不用我们出运输费用,客户自己上门取货。县上还通过电商,把我们的咸菜卖到了全国。”
别看加工厂位于深山,自动化程度可不低,制作咸菜需要的自动切丝、锅炉烘干、腌制等设备一应俱全。“工人们基本上只需要做包装的工序。”李水英介绍,2019年加工厂产值达到了140多万元。
加工厂的创办解决了村民种植大头菜的后顾之忧,让这一传统产业在当地再次兴起。当天,正在自家土地上播种的村民张雪梅说,现在她家种了2亩大头菜,都由李水英收购,一年可以卖8000多元。加上冬天去加工厂务工,每天50元工资,一年下来,收入超过了1.2万元,“比以前自己种、自己卖强多了。”
更多的产业优势还在发掘。2018年7月,距离产业环线通车刚刚一个月,华蓥人刘松就来到贵人槽,流转了1500亩土地种植中药材。之后,当地又陆续引进了业主种植蔬菜、蓝莓、桃李,村民不仅可以收到土地租金,还可通过务工赚取工资。
这条产业环线,正串联起沿线的产业和加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