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大学生返乡创业养殖生态绿壳鸡 万元月薪“挖”来技术能手

四川日报    2020年08月31日

□本网记者 张庭铭 付真卿 尹钢

  “这个品种的鸡蛋,其他地方卖1块5 一个,我能卖到3块。”8月28日上午,在凉山州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组织的一场扶贫产品展销会上,阿别小平端着一筐生态绿壳鸡蛋,不无自豪地说。

  阿别小平的底气,来自越西当地水土为蛋鸡养殖提供的优良环境,更源于在他身边的好搭档斯奎和。斯奎和是阿别小平用万元月薪,从南充“挖”来的技术能手。

回乡养鸡带动脱贫

技术短板险吃大亏

  2013年,阿别小平从西华师范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考取了大学生村官。2017年,阿别小平决定自主创业,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奔康。

  经过多次考察和技术学习后,阿别小平将创业目标瞄准蛋鸡养殖,在越西县尔赛乡阿尔嘎村建起生态蛋鸡养殖基地。从一开始,他就有着清晰的发展方向,成立了公司,还注册了“品彝品”生态鸡蛋商标,制定了一整套发展规划。

  阿别小平与尔赛乡6个村545户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入股经营,贫困户占股60%。越西县政府也十分支持这项产业,打通通往养殖基地的道路,还把水电等基础设施接到养殖基地门口。

  创业1年多后,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制定发展思路、打开销售渠道是阿别小平的长项,但规模化养殖技术却一直是他的短板。2018年,阿别小平差点吃了大亏。当年10月正是鸡蛋的盛产期,但基地里3000只乌黑绿壳蛋鸡却接连几天零产出。

  “晚上觉都睡不着。”阿别小平不断远程咨询技术员,还把鸡和鸡蛋送去专业机构检测。最终在专家帮助下,调整了饲料和鸡场温度,才逐步解决问题。

万元高薪“挖”来技术员

看好凉山蛋鸡产业

  这次经历,让阿别小平彻底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也就在这时,斯奎和走进他的视线。

  斯奎和原本在南充一家养殖场工作,有着丰富的蛋鸡养殖经验和技术。一次到南充引进鸡苗时,阿别小平结识了斯奎和。此后,他经常远程向斯奎和请教咨询养殖技术。

  今年4月,阿别小平横下一条心,开出每月1万元高薪,把斯奎和“挖”到身边来。

  “我来这里也不是为了钱。”斯奎和说,他在南充时,每月的工资还要高些。真正让他决定远赴大凉山的,是这里发展蛋鸡养殖的光明前景。

  斯奎和说,在越西搞蛋鸡养殖,交通运输等各方面的成本,要比平原地区高,且凉山平均气温低,产蛋量也低一些。但他认为,交通运输条件肯定会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逐步改善。越西气温虽低,但生态环境更好,“土壤、水源、空气,这些都是决定鸡蛋品质的重要因素。”

  斯奎和来到越西后,帮助阿别小平重新改进打造了新的养殖基地,对蛋鸡品种进行了精简优化。阿别小平说:“目前只保留了2000多只鸡,每天稳定产蛋1000枚左右。下一步,我们将逐步扩大规模,争取年底到1万只鸡。”

央媒记者看凉山

有了特色产业 凉山长效脱贫有希望

  采访团成员、科技日报记者王延斌:我是第一次来凉山,两天的采访,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凉山当地的脱贫产业发展。

  我看到那么多贫困户易地搬迁到城市,其实挺担心他们如何适应新生活,特别是找到新的谋生之道的。不得不佩服四川的干部很聪明,也很能干,更能奉献。他们想方设法,结合当地实际,推广适合贫困户发展的特色产业。

  在越西县普雄镇呷古村,非遗彝绣产业发展得很好,不仅传承传统文化工艺,还解决了很多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在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当地组织的展销会很热闹,卖的都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苹果、鸡蛋、花椒等,还现场搞直播带货,效果很好。

  我相信,有了这些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凉山一定能走出一条稳定长效的脱贫之路。




  • 上一篇:1座桥22个人,这样改写了中国历史|百年百篇
  • 下一篇:四川“合村并镇”样本调查|江油黑滩村:两村合并后,强村如何带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