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 2020年09月15日
■四川在线记者 付真卿
9月,大凉山的阳光依然炙热。新学期开始,普格县附城小学五年级的汉族同学们一边舞蹈、一边吟诵着彝文经典《玛牧特依》。在越西县瓦曲觉乡呷多新村幼教点,彝族娃娃们用标准的普通话大声唱着,“一闪一闪亮晶晶……”。
9月,川西高原秋高气爽。在甘孜州炉霍县宗塔乡七色草原降巴牧场,38岁的藏家乐老板尼玛吉端着热腾腾的酥油茶,款待从成都远道而来的游客。而千里之外的德阳绵竹市,德阿产业园中一批新出产的锂电材料封箱装车,远销海外。这个快速发展的“飞地”园区,为阿坝州的产业腾飞插上了翅膀。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一个场景,都是作为多民族大省的四川,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我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开创四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实践经验。
高位推进 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格局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56个民族,其中15个是世居民族,有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党的十九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各项战略决策部署,始终站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全局高度,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运行机制、政策措施、落地载体等层面,构建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格局。
2019年8月,我省正式恢复完善了由31个省级部门组成的省民委委员制。在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框架下,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和推动机制,切实发挥委员制平台机制作用,统筹委员单位力量,形成创建工作合力。
同时,我省不断建立完善创建工作政策保障体系,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有关意见》《四川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配套制定《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区)测评指标》等实施办法,并启动了《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立法调研,不断夯实巩固创建工作基础。
在执行层面,我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各级党政班子和干部考核,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材、课堂教学,纳入各类干部职工培训和城乡群众教育,纳入各级主流媒体宣传任务计划。通过“四个纳入”,将创建工作融入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确保工作落实见效。
甘孜州丹巴县基卡依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示范引领 着力营造真抓实干良好氛围
今年7月23日,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示范村建设)现场会在凉山州喜德县召开,标志着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正式启动。该示范工程是我省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化、实体化的重要实践。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动“六个示范”建设,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全省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及同步现代化紧密结合;每年召开一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推进会;每年命名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和教育基地;每年打造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每年建设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建设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示范网络展示平台,在全省营造真抓实干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良好氛围。
截至2019年底,我省3个自治州和7个县级区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示范区,命名为全国示范区(单位)的总数上升到30个,覆盖全省21个市州中的12个。同时,我省共命名了40个省级示范区(县级)、360个省级示范单位、15个省级教育基地。国、省两级示范区(单位),实现全省21个市州全覆盖。
此外,我省还注重发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等省民族宗教委直管的项目载体作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相互融合促进。目前,我省已建成民族团结进步新村167个,124个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今年,我省投入1亿元重点打造10个示范村,重点推进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和加大扶持村集体经济。按照规划,到2025年,全省建成100个民族团结示范新村、3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和1000个特色产业基地,以创建助推脱贫,在脱贫中实现创建。
营养午餐惠及广大民族地区学生。
创新驱动 因地制宜探索新方法新路径
近年来,为了主动适应民族工作面临的新环境、新形势,我省因地制宜、创新探索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方法新路径。
四川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民族地区的脱贫任务尤为艰巨。我省始终坚持按照中央有关决策部署,以重点打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攻坚战为抓手,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物质基础。
我省在全国首创为民族地区建立“飞地”园区,先后在成都、德阳等地建成了4个“飞地”园区,在援建项目、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民族地区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在民族地区新村集中打造“小精特”“高品质”产业基地,孵化了一大批旅游和农产品等特色优势产业,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奠定产业基础;持续推进十五年免费教育、“9+3”免费职业教育、“一村一幼”等,从源头上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
针对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我省开展了新时期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创新试点,大力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以社区为载体引导各民族群众参与社区管理,制定系列政策措施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抓好团结进步创建,在就医就学就业中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我省在民族工作数字化方面也作了积极探索,通过搭建四川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展示网络平台,打造数字民宗——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资源库,提升创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巩固提升创建工作成果。(署名外均据省民族宗教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