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收藏!四川日报12个整版讲述甘孜州70年奋斗

川报观察    2020年09月15日

川报观察记者 王国平 游飞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贡嘎雪山顶,圣洁的光辉晕染着甘孜大地。

这座海拔7556米的雄伟雪山,是四川最高的高度。

亘古耸立的雪山,见证着甘孜州“一步跨千年”的巨变。

今天,四川省委机关报——四川日报,推出12个整版的特别报道“跨越70年 魅力新甘孜”,图文并茂,浓墨重彩地展现甘孜州70年砥砺奋进的光辉岁月。

雪山铭记——1950年11月24日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专区级少数民族自治州。

从这一天起,这片土地迎来新纪元。70年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甘孜百万各族人民在15.3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同镌刻图景宏大的光辉岁月。

雪山有幸——8月28日至29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擘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涉藏地区发展的美好蓝图。甘孜,再次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时间,是万物的尺度;人民,赋予时光意义。甘孜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奋斗与变迁的故事。每一个奋斗者的努力,终汇集成宏伟篇章,成为甘孜土地上新的史诗。

山河为证

畅通甘孜联通党心民心

贡嘎山村,是甘孜最偏远的村之一,全村仅10户64人。

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目前这里已建通村路15公里,实现村组公路全部硬化,从镇政府到村里仅1小时车程。

如今在甘孜,乡镇、建制村通畅率达100%。

畅通甘孜,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

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边筑路、边行军,开启了征服世界屋脊川藏公路的“第二次长征”。

1954年12月,川藏公路建成通车。

2017年底,雅康高速试通车,标志着甘孜迈入“高速+”时代。截至2019年底,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34310公里,是1952年全州公路总里程704公里的约49倍。

交错相通的公路,勾勒出甘孜大地上最美的画卷。不断延长的交通线,串联起甘孜大地上的党心和民心。

不仅如此,康定、稻城亚丁、甘孜格萨尔3座机场陆续建成并通航,甘孜成为全国唯一建有3座海拔4000米以上机场的地市州。目前,州内第4个支线机场已完成选址咨询并形成前期选址初步成果,不久的将来,火车也将开进甘孜。

通衢大道穿云而来,信息汇集进入智慧生活,电力水利造福一方。

甘孜州县各类电站自1952年开始建设,如今全州18个县(市)、289个乡(镇)全部与国家电网相连,实现全州“一张网”,结束“无电乡”历史。

为政之要,其枢在水。建州以来,先后实施13个中型水利工程。“云端石渠”高寒牧区群众,也喝上自来水。

建州后,甘孜的信息网络从闭塞滞后到万物互联。目前,18个县(市)主城区已开通5G网络,行政村移动通信覆盖率和光纤宽带率达100%。

70年来,甘孜大力推动交通、电力、通信、水利“四张网”建设,为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提供了有力支撑。

岁月为名

民生甘孜铸就“未来的高度”

易地扶贫搬迁是改善边远山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重要抓手之一。

截至2019年12月,甘孜州建成集中安置点88个,安置贫困人口2956户11083人,安置随迁户373户1815人,如期完成“十三五”时期国家、省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也决定着“甘孜未来的高度”。

如今,甘孜的学校数量从1950年的43所发展到目前的846所;在校生人数从1950年的3227人发展到目前的22.47万人;专任教师人数从1950年的112人发展到目前的1.37万人。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为让民生“蛋糕”做得更大更好,甘孜建立以兜底、扶老、助残、救孤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制度,让特殊的贫困人群拥有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到2019年底,甘孜州18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136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22986名贫困人口成功摆脱贫困;全州人均GDP达32440元,是1950年人均GDP仅66元的491.5倍。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甘孜“千年之变”的背后,蕴含着中国脱贫之路的成功密码。

天地可鉴

生态甘孜遍地是花处处是景

1998年,甘孜州作为四川省首批试点之一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几十万森林工人从砍树人变为植树人,持续20多年的植树造林,让甘孜州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2011年,甘孜州提出“全域旅游”概念,并定义为:全域资源、全面规划、全境打造、全民参与,以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统领,打造生态甘孜。

捍卫全省重点原始林区,守护高寒草甸湿地、河沿及林沿湿地、湖泊湿地等三大类湿地,构筑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甘孜建成的自然保护区数量、面积居全省第一。2017年,海螺沟景区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9年,稻城县获国家第三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

生态带动旅游,旅游成就发展。2015年,甘孜接待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达1076.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达107.5亿元。2019年,甘孜接待游客3316.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6.98亿元。

70年间,甘孜经历了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三个阶段的历史跨越,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日月为表

奋进甘孜传承红色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时间的年轮,刻印着奋斗者的足迹。

8月2日,色达县歌乐沱乡专职纪委副书记兼专武部长八足乌合,在开展扶贫工作期间突发疾病因公殉职,年仅35岁。

时间向前。2013年12月16日,甘孜州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毕世祥下乡调研途中,在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高尔寺山时遭遇车祸不幸殉职,年仅53岁。

……

在甘孜的山河大地上,无数的党员干部在这里献了青春献终生,传承上辈带下代。

早在1933年,年轻的共产党人带领红军长征,途经甘孜地区,红色精神便在这里落地生根,成为民族精神中最宝贵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11万解放军指战员和筑路民工劈开悬崖、征服险川,打通西藏连接祖国内地的大动脉。2000多名军民长眠在川藏公路上,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红色基因的传承,浇灌出甘孜大地上最鲜艳的格桑花。在泸定桥畔的泸定桥干部学院,“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飞夺泸定桥精神,时时激励着人们,传承和弘扬这种大无畏精神。70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的关怀下,各级党员干部前赴后继,在这块红色土地上挥洒青春和热情,使美丽的格桑花更加鲜艳夺目。

如今,脱贫攻坚的故事,传颂在雪域圣地。正如那首藏歌中所唱:“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也有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

千年嬗变,光辉岁月。

历史,只有离得足够远,才能一窥全貌;只有走得足够近,才能感受真实。

回看历史,叙说当下,更是在描绘未来。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而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甘孜大地上的光辉岁月,对于下一个千年来说,70年只是序章。

新的曙光,照耀在贡嘎山顶。皑皑积雪,化为溪水融入江河,再次开启波澜壮阔的万里征程……

阳光照在脸上,幸福甜在心里。甘孜建州70周年,扎西德勒。

让我们再仔细看一看《四川日报》

今天图文并茂的12个整版

为70年奋进甘孜点赞↓↓↓↓

为庆祝甘孜建州70周年,《四川日报》于9月15日推出八连版特别报道,整体以红色打底,充满喜庆的祝福。

开篇连版以手绘甘孜建州70周年10件大事记铺底,部分金山、碉楼等民族元素做点缀。版面上有州委州政府的署名文章,还有川报首席记者所写《光辉岁月 砥砺奋进》70年综述,并链接二维码,可通过手机扫码看甘孜70年变迁。

第二连版聚焦“民生、共享”,综述住房、饮水、医疗、教育、交通、电力等民生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突出脱贫攻坚成效和全面奔康成效。

第三连版聚焦“发展、团结”,关注绿色生态保护和民族团结,突出甘孜的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定位和藏族自治州特色发展。

第四连版聚焦“逐梦、祝福”,寻找甘孜州7位各年龄段代表人物,他们中有时代楷模其美多吉、全国劳动模范植树能手吴林,也有新入选的全国青联委员、藏族知名歌手阿兰·达瓦卓玛,更有从甘孜州走出的优秀学子清华大学生王志龙、从小传承民族艺术的优秀少年扎西央吉。他们的故事将激励更多甘孜儿女,他们也为家乡送上深情寄语。

最后四个整版,聚焦康定、泸定、雅江、理塘、巴塘、丹巴、新龙、色达8个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规划,各有特色↓↓↓↓


  • 上一篇:四川省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启动
  • 下一篇:金融输血连“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