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 2020年10月19日
百年百篇推出“最可爱的人”系列特别报道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火遍全国的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既委婉动听,又奔涌激昂,唱出了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和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时隔大半个世纪后,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熟悉的歌声再次唱响,那些出国作战的英雄:黄继光、粟振林、孙占元……以及上甘岭战役、长津湖战役等无数战役,都跨过历史齐齐走来。
忆往昔峥嵘,缅国家英雄。今起,封面新闻邀您一同追寻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国鸭绿江的足迹,回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火岁月,寻访健在老英雄,听“最可爱的人”讲述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记忆。不忘历史,弘扬抗美援朝精神。
封面新闻记者 杨力 实习生 罗一致 苟春 摄影报道
老兵档案 姓名:张家邦 年龄:87岁 籍贯:四川金堂 经历:1951年从四川入伍,成为志愿军12军31师91团5连战士,参与抗美援朝战争,在上甘岭战役中作战英勇荣获一等功,在朝期间还获得时任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授予的一等功勋章。后历经抗美援越作战。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9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响起,再次唤醒了中国几代人的记忆。对抗美援朝老战士、老党员张家邦来说,这首歌唱出了他的芳华岁月,也承载着无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牺牲的战友身影。
“200多人顶上去,剩4个人走下来。”说起抗美援朝,张家邦的记忆绕不开他亲历的上甘岭战役:敌人的炮弹不分昼夜地“倾泻”在他们阵地上,战火硝烟弥漫,“我们最长9天都不敢睡觉,谁都不知道眼睛一闭上,还能不能醒过来……”
10月12日,在成都市金堂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在金堂十里大道一小区内,找到87岁的张家邦。
张家邦在翻看老照片。
离川奔战场 参军体检偷偷垫了脚才勉强合格
张家邦翻开厚厚的一本黑白相册,里面除了他身穿军装的照片外,还放了他十分“宝贝”的物件:光荣证、军校毕业证书、任命书和立功证明等。他一边翻动老物件,一边用中气十足的嗓音,讲述起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
张家邦荣获证书和经历材料。
“国家号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1年5月,成都金堂县黄家公社,年仅18岁左右的张家邦在听到号召后,决定报名参军,“当时家里很穷,投军既是响应国家号召,也是一条出路了。”
他说,父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家里三个弟兄全靠母亲辛苦抚养,“听到我报名志愿军的决定,母亲哭了很久,但最终还是拗不过我,同意我去了。”
在金堂体检的时候,个头不高,身材瘦小的张家邦为了能体检过,在测身高时还垫了一脚,才算勉强合格。之后,他从老家出发来到黑龙江接受训练,“在黑龙江训练了3个月左右,有体能训练、射击打靶,和文化课学习。”他说。
之后他们坐火车来到与朝鲜相隔的鸭绿江。在这里,他们已经感受到战争的气氛。“我们从上游过去的,下游虽然有桥,但是担心被美国的飞机发现、轰炸。”
就这样,他们这支年轻的志愿军队伍,每个人背上一周的干粮和装备,徒步前往朝鲜战场前线。“我们在朝鲜走了大概一个月。”他说,部队几乎都是在晚上行军,白天隐蔽休整,“一路上看到很多的村子都被炸成废墟。白天休整时,能听到头顶有敌人的飞机飞过,战士们都绷紧了神经,很多时候根本睡不着。”
彼时的朝鲜战争,已经进入了“边打边谈”阶段。1952年10月,就在张家邦他们进入朝鲜参与多次战斗后,他们接到新的指令:前往上甘岭作战……
亲历上甘岭战役 最长9天不睡觉 200多人去剩4人回
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先后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五次大的战役,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
1952年10月14日,爆发了牺牲十分惨烈的上甘岭战役。美军先后投入6万余兵力,出动3000架次飞机和170余辆坦克,持续进攻不到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激战43天后,志愿军在装备悬殊巨大的情况下,仍经历了部分失守、夺回和继续坚守,并歼敌2.5万余人。此役的惨烈程度,唯有亲历者最为清楚。
张家邦在朝鲜等战场荣获的勋章和纪念章。
“我们在597.9高地10号阵地作战。”张家邦说,上甘岭战役主要围绕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前沿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展开。当时的这两个高地是无名山,只能以海拔高度命名,而上甘岭则是高地后面的一处小村庄。
同年10月下旬,作为志愿军12军31师91团5连的战士,张家邦奉命支援上甘岭作战。“在10号阵地里,能清楚的感受到敌人的炮火基本没停。”他说,为了阻止敌人的坦克,他们挖了“坦克壕”,“要挖6米左右,美国的坦克要是敢来,只会陷进去变成活靶子。”
“但是炮弹太密集了,飞机、火炮把山头都炸平了一截,还有重机枪在扫射。”张家邦回忆,他们躲在阵地里不敢轻易露头,“站起来就会被打成筛子,我们都是趴在地上,或者在战壕里观察,敌人敢冲锋我们就扔手雷、用机枪回击。”
“上甘岭,是我进入朝鲜战场经历的最惨烈作战。”他说,敌人的炮火“倾泻”下来,不仅切断了物资的补给线,还让他们不敢合眼,“战斗激烈的时候,要根据炮火声不断变换方位,迟一秒都可能被炸死或者被泥土活埋,我们最长9天不敢睡觉,睡着了就可能醒不过来。”
艰难的时候,除了睡觉,吃饭也成问题。“一连几天吃不到东西,都是很正常的,那时候别说送物资,送个苹果进来都很难的。”而战士之间为了打气,就会唱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说到动情处,张家邦再次唱起当年鼓舞了一批批青年们继续战斗的这首战歌。
他说,他终生难忘的是,他们连派了200人守阵地,十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但是身边的战友也牺牲巨大,“除开负伤被抬走的,最后从阵地上走下来的,就只剩连长、班长、副班长和我,四个人。”
最难忘老战友 “他教我实战经验,让我在战场上活了下来”
张家邦从1951年来到朝鲜战场,到1953年7月签署停战协定,迎来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他经历过无数战斗,虽然身上多次负伤,但在如此残酷的战场上,最终还是等来胜利,活了下来。
“我能活下来,离不开老前辈、老战友的指导。”他说,刚进入部队的时候,虽然所有志愿军都接受过3个月左右的训练,但还是缺乏实战经验,“我就专门向老战士请教、学习。”
张家邦
影响张家邦最深的一位老战士是安徽的朱敬华(音)。“我们去的时候,他已经在战场上待了一年左右,而且还参加过解放战争等战斗,作战经验十分丰富。”张家邦说,在朝鲜战场上,朱敬华指导他作战,从熟悉战场环境到根据炮弹的声音躲避,再到如何投掷手雷能更高效杀敌等细节上教起,“又在战场上,学习的更快,这些都是很多战士以血肉换来的战斗经验。”
“比如根据炮弹的声音远近,来变换躲避的方位。”张家邦边说边用手在空中比划,在嘈杂的战场上,要仔细听炮弹落下的声音,是远还是近,是在前后还是左右,“要朝着相反方向快速转移,但又不能站起身子,一旦站起来就会被机枪或者弹片打成筛子。”
“还有投掷手榴弹,不能拉开引线就直接扔。”张家邦手握拳状,在空中一挥,做着投掷的动作,“要看清楚手榴弹上刻的数字,是3还是5或者其它,有经验的战士会以数字作为它的投掷时间,拉开引线,默数相应数字后再朝着敌人扔过去,手榴弹就会在接近敌人的空中爆炸开,这样的杀伤力才是最大的。”
“你要是给我一个沙盘,或者一小盆米,我能给你画出来很多作战经验。”他说,正是这些实战经验,让他在朝鲜战场上在杀敌退敌的同时,还能这么幸运的活了下来。
“战争结束后,他回了安徽,我们还互通过书信。”张家邦说,这份在炮火里结下的战友情,“让我一辈子都记得他,也感谢他。”
荣获一等功 抗美援朝结束后入党 不向国家提要求
2019年,张家邦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今年,又逢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70周年。他和战友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父亲向来都很低调,很少告诉别人他获得奖章、勋章的事。”张家邦的女儿张鲲说,但是老爷子对自己的勋章很珍惜,尤其是他别在军服上的那些。
据了解,在参加抗美援朝作战期间,张家邦在朝鲜获得时任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亲自授予的勋章;同时,在朝鲜战场上立下一等功。后又参加了抗美援越战役,获得时任越南最高领导人胡志明授予的勋章等。
张家邦立功证书
“之前还获得过二等功,被我拒绝了。”张家邦说,其他战士也付出了很多,自己不能拿太多战功和勋章,他向组织申请将其它功绩留给战友,“我的耳朵和手都在战争中受伤,被定为伤残,但当时国家面临困难,我放弃了申请伤残军人的机会,不要国家的这份补贴。”
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不久,张家邦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他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步兵学校学习,荣获“五好学员”。毕业后,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0军。
1971年,功勋卓著、获评“五好战士”的老战士、老党员张家邦历经20年军旅生涯后转业到省公安厅,但他再次拒绝了当时在成都的分房福利,“我只要想到牺牲的战友,就觉得自己已经拥有太多了,不能再接受国家和组织的东西。”后来,他自愿回到金堂,在当地一家工矿企业工作至退休。
如今,张家邦膝下有5个女儿,家庭和睦。“除了当年在战场上被炮弹震伤耳朵,不怎么听得清外,父亲的精神和思维都还很好。”女儿张鲲说,他现在还保持着军人的习惯,早上5点就醒了,每天都会坚持锻炼,“还关心着国家大事,天天都要看军事频道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