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百县千村行|提升乡村面貌 布局特色产业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 四川日报     2020年11月26日

一县一策

四川在线记者 袁城霖 徐莉莎

“现在到处都是水泥路,下雨天走哪儿都不脏鞋子。”9月21日晚7时许,达州市通川区南部的磐石镇,下了大半天的雨丝毫没有停的意思,天色已暗,盐井坝村吴家院子王自楷家中灯光亮堂,谈笑声交织。村民刘家兴说起近年的变化很是兴奋,“放在以前,泥巴路稀烂,没人出门。”

在北京务工10多年的刘家兴,近些年每年都要回来几次。“变化太大了,一次一个样。”刘家兴扳着手指数着:农房改造、厕所革命、解决水电问题、改梯田……房子美观,花草整得好,生活大变样。

这是通川区变化的一个缩影。提早谋划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该区在实施中“二合一”推进,提升乡村面貌、布局特色产业,全区2.58万余人全部退出贫困序列;今年3月,被首批命名为“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

整治人居环境 提升乡村面貌

“嫁人莫嫁盐井坝,稀饭和着盐巴下(吃)。”盐井坝村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上世纪90年代担任村干部的肖和瑞记得,他在任时三个村联合集资1.5万元修建村小、村办公室,硬化公路,多年也没能如愿。“2014年过后,这些很快就整好了。”肖和瑞感慨万千。

这得益于老旧房屋改造等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走进吴家院子,硬化路面平整,外墙刷着壁画,盆栽、花草种植错落有致,院落整洁,一派川东民居建筑风格……“距城里15公里,以前要一个小时才到,现在20分钟就够了。”肖和瑞说。

位于通川区北部的碑庙镇石笋村,沥青路依山蜿蜒盘旋。该村5组的李从如老人说,“当场的时候随时有车,招手就停;日常需要用车,给司机打电话车就来了,非常方便。”

近两年,通川区人居环境整治投入达2亿余元,共整治110个院落4562户,已成功申报国家级传统院落4个、省级传统村落5个;实现建制村组道路硬化率100%,成立公路养护队对沿线环境进行清洁,作为村貌提升的重要内容。该区建制村228个,已投入客车50辆,实现建制村100%覆盖,提供预约响应式乘车服务等,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布局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风貌打造、交通条件提升,成为不少企业选择到通川兴业的重要理由,从福建远道而来的苏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即是一例。

该公司总经理苏刚介绍,在位于磐石镇新店社区的基地里,已经发展草莓、火龙果、桑葚、蜜桃等10余种品类共计1800多亩,“形成错峰销售,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卖。”公司还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带动周边种植大户10余户、100余户农户种植草莓,形成草莓种植集群。

通川区发展产业不遗余力。位于蒲家镇的秦巴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专门聘请一名来自宝岛台湾的农业博士指导。今年6月,与浙川两省蓝莓龙头企业签订《全产业链乡村振兴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引进优质品种“蓝莓1号”。预计到2025年,全区种植蓝莓3万亩左右,形成现代“蓝色经济”产业链。

通川区城郊凤北街道田家塝村的青脆李声名远播,早在2011年即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并迅速扩种至紧邻的张金村和插旗山村,3个村3700多亩土地种植青脆李3000亩。

“李树适于在海拔500米至700米种植,我们在海拔500米以上种植李树、海拔500米以下种柑橘。”田家塝村党支部书记王世华说,规模扩大后,3个村联合成立达州市环凤脆李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合作社年产青脆李1800吨、产值1500万元,实现人均增收2500元。

通川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全区5个街道、13个乡镇,已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21个、特色产业基地39个,基本实现村村有产业、乡乡有园区,形成“一李两莓”(青脆李、草莓、蓝莓)为主、多产业并举的乡村产业格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 上一篇:我国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
  • 下一篇:国社@四川|凉山深处有“黄金”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dzyw/66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