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2020年12月28日
在中江县的现代农业版图上,蚕桑业是重要一环,不再是过去传统模样
一县一策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12月23日上午,站在中江县会龙镇青杠村高处望去,近3000亩蚕桑基地十分壮观。“明年桑树长得好不好,接下来这段时间的剪枝、施肥特别关键。”在基地里,四川键博蚕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俊向村民介绍桑园管理要点。
近年来,中江将蚕桑业纳入“2+2”农业产业规划,计划到2022年在16个乡镇发展现代蚕桑基地12万亩。在发展蚕桑产业这条路上,青杠村跑在了前头。
集约化标准化养蚕
智能控制小蚕生长环境
两年前,眼前的桑园还是成片荒山。2018年10月,长期在外做丝绸贸易的赵俊、赵文、赵煜三兄弟回乡创业,成立四川键博蚕业有限公司。他们计划开展养蚕、鲜茧收购、缫丝等业务,打通产业链上游,带领乡邻共同致富。
“当时山上的草比人还高,开荒面积就达1200多亩,光修路就花了七八百万元。”赵俊介绍,截至目前,公司在青杠村已累计投入3600万元资金。
蚕桑是中江的传统产业,青杠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过蚕,但过去都是一家一户散养,每季每户最多养两三张蚕,效益低下,质量参差不齐。在赵俊看来,开展集约化、标准化养蚕,提高管理和品控水平,才有望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在今年5月建成投用的11间小蚕共育室内,均安装有“小蚕共育环境智能测控系统”。赵俊介绍,小蚕生长最适宜温度在28℃上下,湿度在85%到90%,这套系统可实时监测,通过加热、补湿、换气等操作,为小蚕提供恒定的生长环境。“小蚕在共育室生长10天左右,就被转入基地内的现代化养蚕大棚,这里安装有自动上蔟、升降蚕台等设施。”
为打响知名度,赵俊拒绝将蚕茧通过中间商转卖,而是说服广西、云南等地缫丝厂的客户到青杠村上门收购,现场见证基地的养蚕流程。“目前来看,大家对我们的管理和品质都很认可,已经有8个客户预订了明年的蚕茧。”
承包蚕棚挣管理费
昔日打工人当“老板”
对于在青杠村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村民而言,以前一亩地一年仅能收入200多元;土地流转后,一亩地每年能收到400元租金。此外,蚕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高峰时期一天就需要600多名工人,为当地村民就业提供了机会。
65岁的倪秀莲曾是青杠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以前还靠种地为生。如今,她不但把2亩多地流转给基地,还进入基地,从事采摘、搬运桑叶等工作。“没想到我老了还能当工人!现在一年的务工费加上土地流转费,就有1万多元。”
有趣的是,键博蚕业在青杠村的6个养蚕大棚中,只有1个由公司自行管理,其余5个都承包给村民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农户养,公司卖’,我们对养蚕成本进行统一核算,向承包人支付管理费。”
村民丁建平此前在成都从事家具配送安装,今年他承包了2个蚕棚,手下有100多名工人。“以前都是在外面打工,没想到现在当上了‘老板’。”村民养一季蚕只需 20天左右,收入跟种一季庄稼差不多;一年养五六季蚕,增收十分可观。“今年出了3批蚕茧,明年2个蚕棚预计年收入能达40万元。”
记者看到,在山下300亩蓄水区域内,德阳市唯一的“渔上稻”综合利用项目正在开展。“该项目将试点‘桑、渔、稻’综合利用,栽桑养蚕,蚕沙养鱼,肥泥栽秧,肥水灌桑,实现立体循环种养,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赵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