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2021年03月25日
汇聚省直力量 助推脱贫攻坚
多年来,为深入推进机关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工作,省委先后推出了“定点帮县”“挂包帮”“双联”等多项活动载体。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按照省委安排部署,中共四川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直机关工委”)统筹负责379个省直部门(单位)定点扶贫工作。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中,省直机关工委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坚持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探索建立“四四五”工作机制,确保省直部门(单位)全覆盖帮扶88个贫困县,直接联系1365个贫困村,累计向“四大片区”派出3200名帮扶干部,共实施19580个帮扶项目,自筹帮扶资金70.1亿元,协调投入149.4亿元,为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奔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支撑。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省直机关工委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379个省直帮扶单位发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脱贫攻坚精神结出的硕果。
□龚宗(图片由省直机关工委提供)
打好“统、制、督、考”四字组合拳
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原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五个一”帮扶力量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省直各帮扶单位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帮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针对帮扶单位优势不一、类型差异大、散落在“四大片区”的特点,打好组合拳,切实构建起集团作战、合力攻坚的组织指挥体系。
一是系统谋划“统”。近年来,省直机关工委会同省委教育工委、省卫生健康委、省国资委和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组织128个省直党政机关、124所高校、44家医院、61户国有企业、22家金融机构等共379个单位,投身定点帮扶工作,构建起协调联动、统筹有力的工作机制。同时,督促指导牵头帮扶88个贫困县单位切实发挥牵头作用,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攻坚的态势。在省直机关工委的统筹下,具备帮扶条件的单位闻令而动、挺身而出,积极参与帮扶工作,尽锐出战,无一遗漏。
切实发挥牵头作用,2016年,省直机关工委牵头召开帮扶工作经验交流报告会,2017年召开机构负责人培训会,2018年召开定点帮扶推进会,2019年全覆盖实地调研凉山州7个未摘帽县,2020年召开凉山州7个未摘帽县省直帮扶单位工作推进会,总结阶段工作、选树典型、查找问题、明确工作重点。特别是2017年,为进一步做好脱贫帮扶工作,在45个深度贫困县现有帮扶力量的基础上,组织协调新增15个省直部门(单位)、76所高校、18家医院、17户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深度贫困县定点扶贫工作,确保帮扶力量持续增强、选派到位。
二是建章立规“制”。为完善定点帮扶制度,先后出台或制定了《四川省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的通知》,年度工作要点和考核办法等制度文件,对驻村帮扶工作的对象范围、目标要求、工作任务等作出制度性安排,构建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定点帮扶工作机制。
三是逗真碰硬“督”。通过调研督导、暗访督查、会议推进等形式,加强对定点帮扶工作管理,重点看联系帮村够不够、选派人数足不足、人员身份对不对、履职尽责实不实等。2016年,针对摸排发现19个未单独派驻村干部和7个未单独帮扶一个贫困村的省直部门(单位),分别向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发点球”“开单子”要求一个月内调整落实到位。2020年,围绕助推凉山州7个深度贫困县顺利脱贫摘帽,组织6个工作组赴72个省直部门(单位)帮扶的80个贫困村开展全覆盖调研督导。
四是从严从实“考”。用好考核“指挥棒”,研究制定年度定点扶贫考核办法,细化量化考核指标,采取集中考核与实地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379个省直帮扶单位分类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实行“三挂钩”,即:与部门年度目标绩效考核挂钩,与创建“四好一强”领导班子挂钩,与省委、省政府年度评先评优挂钩,倒逼“水紧鱼跳”,推动帮扶单位真帮实扶。
推进“四位一体”帮扶工作法
针对有的帮扶单位一开始不重视、不会帮、帮不好等问题,在实践中总结探索出“四位一体”帮扶工作法,切实压紧压实帮扶单位工作责任。
一是领导班子牵头抓总。党组(党委)承担着定点扶贫工作的主要政治责任。各单位党组(党委)把帮扶工作作为政治机关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完善责任机制,细化目标任务,配强力量资源,层层传导压力动力。党组(党委)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帮扶工作,听取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进展情况汇报,针对阶段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安排,统筹调配项目、资金、人员等。主要领导作为帮扶工作第一责任人,每年到贫困县、贫困村督导调研两次。班子成员每年累计到贫困村指导调研不少于12次。
二是机关党委具体负责。机关党委及相关内设机构在定点扶贫工作中承担着谋划、推动、落实的职责。聚焦贫困县摘帽“一低三有”、贫困村退出“一低五有”、贫困户脱贫“一超六有”目标,坚持突出帮扶重点,创新帮扶举措,运用好本单位、本行业资源优势和智力优势,在试点示范、重大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持续加大对帮扶县的倾斜支持力度。强化协同推进,加强对县对村无缝衔接,列出贫困地区需要、单位能做、贫困群众受益的工作清单和项目台账,以一张作战图和一张进度表高效推进帮扶工作。省住建厅发挥自身优势,整合投入800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污水垃圾治理专项资金,加速建设得荣县城垃圾填埋场和污水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省文联机关党委在帮扶理县桃坪镇过程中,邀请农技专家到佳山村实地考察,优化水果品种、提升水果品质。
三是机关干部后方支援。帮扶单位的党支部和党员承担着帮扶工作的后勤保障职责。一方面,充分发挥省直部门的组织优势,开展城乡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结对贫困村党组织1365个,派出党建指导组蹲点指导4500余批次,指导贫困村党组织落实好党建基本制度,推进党支部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另一方面,送物资、送项目、送技术、送先进理念,切实帮助贫困地区解决困难。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累计组织5000余名贫困学生“走出大山看世界”,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开展“以购代捐”“消费扶贫”等活动,帮助销售农产品6.4亿元,助力贫困户拓宽销售渠道。
四是驻村干部前线奋战。驻村干部是帮扶单位和贫困村之间的“桥梁”“纽带”。来自省直帮扶单位的3200名帮扶干部,有1600人担任过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履行“宣传党的政策、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脱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五项任务,坚持“六个精准”,下足“绣花”功夫,做到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分类施策,制定帮扶计划,建立帮扶台账,落实对村对户帮扶措施,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奔康。
念好“选、训、干、讲、评”五字诀
针对部分帮扶干部基层经验不足、群众工作方法不多的问题,念好“五字诀”,切实加强帮扶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结合实际“选”。落实“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要求,坚持选精配强、按需选人、尽锐出战,明确派员单位要把贫困地区作为培养锻炼干部人才的重要基地,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选调生参加驻村帮扶工作。2015年以来,累计向88个贫困县选派驻村干部3200人。建立驻村干部管理台账,对各帮扶单位选派、轮换的驻村干部严格审核把关,对不符合条件的要求其重新选派,对不胜任、不作为的驻村干部坚决予以召回。
二是突出实战“训”。每年深入“四大片区”脱贫攻坚一线至少举办4期示范培训班,突出培训的区域性特点和脱贫攻坚实战感,通过集中授课、现场观摩、分组讨论、答疑释惑等方式,不断提升一线干部的攻坚能力。5年来共举办21期培训班,累计培训4400余名省市县选派的驻村干部。
三是用心用情“干”。帮扶干部是代表帮扶单位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奋战的一线攻坚先锋。他们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针对当地具体情况和突出问题,下足“绣花”功夫,搞调研、做规划、上项目、促就业、抓党建,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切实推动帮扶工作落地落实、开花结果。几年来,帮扶干部坚决克服高原缺氧、群山隔阻、气候恶劣、远离家庭、生活不便、语言不通等种种困难,以“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决心,与当地群众一块苦、一块累、一块干,用心、用情、用力努力工作,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成为脱贫攻坚当之无愧的主攻手和生力军。
四是交流经验“讲”。连续4年举办“青春闪耀扶贫路——我的驻村故事”演讲活动,奋战在“四大片区”的1300多名驻村干部以亲身经历,讲述自己扶贫的心路历程和工作体会。先后在省级电视台播出“驻村扶贫故事”专栏27期,编发《驻村帮扶故事会》26期,充分展示驻村帮扶干部奋勇担当、不胜不休的精神风貌。线上线下举办省直部门(单位)定点扶贫成效展,总结经验、展示成果、鼓舞士气,全方位多渠道持续营造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五是鲜明导向“评”。鲜明目标导向、实干导向、结果导向,对表现突出的优秀驻村干部从精神上、物质上、事业上予以关心、关注、关爱。连续5年组织评选推荐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先进集体1190个和优秀驻村干部1090名。推荐省直部门选派4名驻村干部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5名驻村干部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奖。推荐省直部门15名个人、8个集体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从培养使用、表彰奖励、待遇保障、人文关怀、抚恤救助等5个方面落实中央、省委关心爱护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要求,激励驻村干部安心安身安业,满腔热情地做好帮扶工作。
任重道远须策马,风正潮平好扬帆。下一步,省直各帮扶单位还将聚焦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坚持和完善定点帮扶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我省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定点帮扶案例点击
抓党建 培养带不走的工作队
“谢谢大家的信任,谢谢驻村扶贫队的好兄弟……”2021年1月,29岁的藏族小伙高让头,再次获选阿坝州马尔康市松岗镇丹波村党支部书记。而在6年前,他还是省统计局的定点扶贫对象之一。
“高让头,想脱贫吗?”2015年,高让头见到了省统计局派驻的第一任驻村书记。“想!”高让头脱口而出,当过兵又是党员的他一心想致富。“好好干,就有奔头。”自那以后,第一书记走到哪儿都带着他。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省统计局十分重视定点帮扶地基层党组织建设,组织成立了驻村干部临时党支部,带动当地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同时,重视培养当地基层干部,在扶贫村的党支部换届选举中,驻村干部摸清情况充分沟通,确保群众合理合规地选出可靠带头人,并针对基层党支部班子成员存在的短板加强培训力度,力促形成更坚实的基层战斗堡垒。
在省统计局驻村帮扶队的关心下,高让头不但自己脱了贫,还成为发展跑山鸡的致富带头人,丹波村也获得四川省级“四好村”、阿坝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村”等荣誉。
拔“穷根”教育帮扶真正落到实处
毛誉锦是省供销社干部,2018年来到凉山州越西县尔赛乡阿尔嘎村担任第一书记。他根据基础条件,推动村级脱贫奔康花椒产业园建设。同时,省供销社帮扶队干部意识到,村民持续增收致富,关键要做好教育扶贫,拔除穷根。
当时的阿尔嘎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焕然一新,村幼儿园条件却很简陋,直接影响学前教育的顺利实施。帮扶干部创新教育帮扶模式,采取“供销社+社会”的模式,由省供销社牵头,投入教育帮扶资金5万元,引入社会帮扶资金12万元,对阿尔嘎村幼儿园进行翻新重建,更新软硬件各项设施,把教育帮扶真正落到实处,为阿尔嘎村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目前,省供销社全系统通过设立教育帮扶基金,持续开展“金秋助学”“暖冬帮学”等系列教育帮扶活动,为尔赛乡上千人次的在校学生发放总计数十万元助学金,解决了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孩子能够就近入园,家长不再为入园难犯愁,一心一意致富奔小康。
夯基础 地灾防治促安居乐业
提起丹巴县,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美人谷”,但由于山高谷深,丹巴是全国地灾隐患点最多的县之一,被称为“地质灾害博物馆”。
多发频发的地灾成为阻碍丹巴群众脱贫奔康的一大障碍。2014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确定省自然资源厅(原省国土资源厅)定点帮扶丹巴县,该厅将地质灾害治理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内容。
抓好地灾防治“生命工程”,帮扶干部与丹巴县地灾管理人员摸索了“防”“治”工作思路。在“防”的方面,建立了地灾监测预警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和工作保障体系,编织起密集的“防治网”。在“治”的方面,争取数亿元资金,对位于地质灾害危险区的群众实施了避险搬迁安置,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开展了工程治理,对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实施了排危除险。同时争取土地整理资金,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施行一系列治本之策后,丹巴县地质灾害频发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地灾隐患点得到全面监控。2019年,经严格考核评估,省政府批准丹巴县退出贫困县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