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阔步走进“春天里”——丹巴党岭活了农业产业热了乡村旅游

甘孜日报    2021年03月25日

藏家乐引来四方客。

◎本网见习记者 周燕 文/图

雄奇壮美的雪峰、星罗棋布的高山海子、热气缭绕的露天温泉、苍翠茂密的原始森林、缓缓流淌的小溪、绿茵似毯的草甸、珍奇稀有的动植物以及淳朴的嘉绒藏族风情构成一幅精美绝伦的画卷。

这就是位于丹巴县丹东镇的党岭。春有野花追风,夏有迷人星空,秋有红叶醉人,冬有冰雪赏玩,这里一年四季,步步为景。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初春时节,记者置身党岭,看到的是推进“农业强”、提升“农村美”、促进“农民富”的大戏正在上演,处处呈现出“高端现代的农业、美丽宜居的农村、文明富裕的农民”的秀美乡村的喜人景象。

近年来,为了让更多的富民产业发展起来,把贫困“帽子”甩得再远一些,党岭在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旅游业之外,再辟新路。“依托丹巴农业资源条件相对较好优势,目前我们正在发展特色农业等富民产业,实现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对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丹巴县政府相关负责人成竹在胸。

民居变客栈 吃上“旅游饭”

“最近这里在修路,又是防火封山季,游客很少,我可以趁此多休息几天。”3月13日,丹巴县丹东镇党岭村村民宋斯家正在家里准备自己的午饭。

今年48岁的宋斯家是村里较早发展家庭旅游接待的。“我家开客栈已经有20年了,以前就是把空闲的房间腾出来,布置一番,就开办旅馆。随着来党岭的游客越来越多,旧房子住不下了,我家就修了现在的这两栋新房子,有30间房,可以同时容纳100余人。”

“当时的住宿条件非常差。”宋斯家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没水没电,人多了还要打地铺。我以前也不会炒菜做饭,游客吃不惯藏餐,都是吃泡面。”后来,村里通了电,接上了自来水,宋斯家也修起了新房子,学会了做家常菜。

几年过去了,村民们见宋斯家的客栈越做越好,深受鼓舞,也纷纷加入进来,一起走上了致富路。“现在大家的观念都转变了,很多人赚了钱就投资发展民宿,热情非常高。”宋斯家说,好多村民家都是从一开始的一两间房,发展到现在的二三十间房。

“近年来,到我们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还有不少外国人。游客少的时候,我们两口子就自己做饭、打扫卫生。进入旅游旺季,要请十多个服务员才行,人少了完全忙不过来。我请的服务员都是熟手,每天支付200元的工资。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好了,对吃住的要求也高,所以我们不仅清洁卫生要搞好,菜品的味道也不敢有一点马虎。”宋斯家说道。

“天气暖和的时候,每天到我们村游玩的人能有几百人,小长假时能达到上万人,特别是每年10月份,我家客栈平均每天都有七八十人,客栈的生意非常好,大大带动了全村的旅游经济,我们一定会将这条路坚持走下去,做得越来越好。”宋斯家说。

旅游业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动力产业之一,与传统产业相比,旅游业具有平台性、综合性和带动性,是一二三产业在农村融合的最佳产业平台。乡村振兴,就是要让世代生活在农村的群众切实感受到环境变美了、村庄变整洁了、民风变淳朴了、生活变富裕了。而这样的变化,正在党岭悄然展开。

“村里人现在搞旅游接待已经得心应手,大家一门心思谋发展,争取过上更好的日子。” 宋斯家笑着说。

山间马帮来 驮起“金饭碗”

“从党岭村到海拔4200米的葫芦海有将近800米的海拔落差,接近9个小时的路程。还可以顺着柯鲁柯河上游去到葫芦海,湖里无鳞鱼自由地穿行,时不时有香獐、盘羊、扭角羚等珍稀动物来湖边饮水,这里的风景分分钟把人美哭。”去过的驴友在网上写道。

党岭被誉为四川最经典的徒步线路之一。去过的驴友们这么说:看绝美的风景就要走最长的路,那儿有红军长征时翻越过最高的雪山;那里能远眺到墨尔多山……

海拔高、路程远,党岭村的马帮解决了不少游客出行的难题。“很多游客都会选择骑马进山,我们一匹马的价格是300元一趟,很多时候游客看我们牵马辛苦,还会主动多给我们一点。”党岭村村民纳尔布告诉记者,自己家里有5匹马,人多的时候可以跑三趟。

“以前我也去外面打工,但在外面开销太大,根本攒不下钱。现在我们一家6口牵马挣钱,虽然辛苦,但在自家门口打工,可以照顾家里的客栈和亲人,心里别提有多踏实了,再累也值得。”谈起当前的马帮工作,纳尔布面露喜色:“国庆黄金周7天,我们一家人靠牵马就有一万多元的收入。”

“平时没游客的时候,我们就把马放到山上。游客来了,马帮的负责人会提前给我们通知,他安排哪家牵马,哪家就把马牵下山。”纳尔布向记者介绍,由负责人对马帮队员实行规范管理、集中培训、统一调配,新建立了费用结算制度,这样就有效杜绝了马夫蜂拥抢游客、私自拉客宰客的现象。

“骑在马背上,听着马夫们欢乐的吆喝声,不仅能感受到康巴人‘血管里流淌着的马蹄声音’,还能深深体会到党岭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重庆的游客王先生在朋友圈发出的感叹。

这两年受疫情的影响,收入有所减少,但纳尔布对未来充满信心。“不出村、不离家,每年能收入二三十万元,这样的日子不美吗?”纳尔布笑着说,脸上写满了幸福。

“铛铛铛……”清脆的马帮铃声如今依旧回响在党岭沿线,马帮正伴随着铃声,走在脱贫致富的幸福路上。

种下雪山草莓 走出”致富路“

“我们这里的雪山草莓,11颗草莓一盒装,在上海的大超市可卖到120元。”3月13日,记者在海拔3400米的党岭雪山草莓基地采访时,村民切央多吉告诉记者。

每年7月至11月草莓采摘季,每隔一天的早上7时,快递车就会准时来到党岭村收草莓,当晚便送到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第二天一早,这些草莓就会出现在上海的超市。

据介绍,党岭雪山草莓基地占地79亩,有58个草莓大棚,主要是根据高原特殊的气候条件,在夏季模拟平原冬春季气候,利用大棚调节出25度左右适宜草莓生长的温度。每年7月到11月在高原地区种植出内地要在冬春季才能生长的“夏季草莓”,正好弥补了平原地区草莓的“空档期”。

基地根据内地市场对夏季草莓的需求,与成都、上海等水果销售商和超市签订了销售合同,每斤售价从80多元到120元不等。到9月盛产期,预计每天都能采摘四五百斤新鲜草莓,运往大城市的水果市场。

“现在生活是越来越好了,我家4亩多地租给基地种草莓,每年有2400多元收入。我在基地打工,一天的工资是100元,一个月就是3000元。”切央多吉喜上眉梢地给记者算起现在的收入,“我家里还开了民宿,养了马、牦牛,每逢节假日,我家民宿住满了游客,找我们牵马的游客也络绎不绝,最高的一天,我光是牵马就挣了15000元。”

据了解,基地通过流转当地15户村民的土地并吸纳全村所有村民加入合作社的方式,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群众通过土地租金、劳作务工等渠道实现增收,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推动了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根据用工需求轮流到基地从事草莓田间管理,每人每天工资100元,到这里打工的除了村里人外,还有不少在外读书假期回村的学生。”切央多吉告诉记者,去年,一个多月,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就有2000多人,基地支付用工费用近30万元。

今天的党岭村,处处展现着蓬勃发展的新动能,扑面而来的是春的气息!乡村振兴正当时,乡村振兴走进“春天里”!


  • 上一篇:根植沃土尽芬芳
  • 下一篇:色达果根塘湿地迎来春天第一批“来客”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gxdt/69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