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真心帮扶 他们和村民结下深厚情谊

四川日报    2021年03月29日

吴炜调研德格县马尼干戈片区寄宿制学校广东援建项目。

李明康(右)探望因病致贫的石渠老人扎西。邬华宇摄


从背着出诊箱做起他扎根乡村20余年

【人物名片】

  刘徽 广元市苍溪县歧坪镇六股树村医生,扎根农村20多年,先后获苍溪县“优秀乡村医生”、广元市“优秀乡村医生”、苍溪县“脱贫路上贴心人·苍溪好医生”、广元市“‘十二五’期间卫生计生系统先进个人”等称号。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燕巧

  “干了这么多年,我就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有更多的优秀人才需要报道。”近日,当记者跟刘徽预约采访时,他谦虚婉拒。45岁的刘徽是广元市苍溪县歧坪镇六股树村的一名村医,也是该县唯一一位取得副主任医师职称的村医。

  1998年,刘徽从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选择回乡当乡村医生。面对各种反对的声音,刘徽依然坚定自己的选择,“大医院、大城市不缺我这样的医生,我从小在村里长大,这里看病难、看病贵,村民们需要我。”

  做乡村医生并不容易。六股树村位于山顶,出门不是爬坡,便是下沟。但是只要是需出诊的,刘徽都随喊随到。为落实好惠民工作,保障村民基本医疗服务,刘徽经常晚上背着出诊箱,逐组逐户巡诊。

  随着就诊病人增多,原来坐诊的“医疗点”已不能满足需求。刘徽拿出资金15万余元修建自家房屋,并将一楼用作村卫生室。新的卫生室按照甲级村卫生室标准建设,五室分开,流程合理,制度健全。

  当乡村医生20多年以来,刘徽经历了农村基层医疗的变化。“以前家里有人得了重病,都把我请到家里。我建议他们去县里医院看,他们很不情愿。现在不一样了。村民都自己去做体检,然后把报告单给我看。”刘徽很欣慰,“村民知道健康的重要性了,也说明我们这么多年功夫没白费。”

  最近几年,得益于脱贫攻坚工作,六股树村有了专门的卫生室,刘徽的工作重点转向了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但是他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以真心对待病人,以真情关心病人,继续做一个合格的乡村医生。”

茵红李背后的脱贫攻坚“山海情”

【人物名片】

  吴学辉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挂职干部,宜宾市屏山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王扬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颜婧

  近日,吴学辉背上行囊踏上了宜宾到杭州的航班,准备去杭州了解大型商超农产品的进货政策。

  四年前,一份《浙江省海盐县——四川省屏山县2017-2020年东西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合作协议》,让浙江一带的优秀人才、产业项目、先进技术走进了宜宾屏山,大山里的小城与沿海的发达经济体,叙出了脱贫攻坚的“山海情”。

  吴学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进了屏山县。

  初到屏山,在锦屏镇,吴学辉见到农户肖心明烈日下把成筐的茵红李倒下山坡,看到农户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茵红李卖不出去,吴学辉心里很难受。他发现屏山县种了12万亩茵红李,当年茵红李产量就达10万吨左右。一直以来,受品质、交通等因素的制约,行情最差时每斤只能卖到5毛钱。

  “引进现代化种植技术,帮助农户提升茵红李品质,才能解决茵红李丰产不丰收的困境。”吴学辉第一时间联系到海盐农业专家王金良。

  半年后,王金良作为海盐援川农业专家来到屏山,可第一次上门服务就吃了个闭门羹。“到了现场支的第一招就是砍掉树枝,农户一听要砍树,纷纷拒绝。”吴学辉说,为了说服村民,他和王金良一合计,决定先自己试种。“走遍全县近百个合作社,总算凑出了6000多亩试验田供王金良试种。”

  转眼间到了2019年6月,第一批经过改良的茵红李成熟了。在漆树村,跟着试种的钟镐元家的李子个头大、口感甜脆,每亩能卖七八千元,而他哥哥钟镐富家的李子每亩只能卖三千元。

  一对比,村民主动要求学新技术,加入示范田。吴学辉又和海盐农业专家团队一起,把“田间”当作“车间”,为屏山茵红李量身打造了“七统一分”标准化管理模式,并针对种植技术问题,拍摄全套现场教学视频。

  之后,海盐县出资1000万元援建冷链物流基地。“有了冷藏设备,水果储存时间延长至20天,旺季每天至少要发6000件水果到嘉兴水果批发市场。”

  去年初,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吴学辉担心茵红李销售渠道受阻。他和王金良带着销售队伍跑遍长三角、珠三角,还引进电商平台和资源,引导当地种植户上网售卖。去年,屏山县茵红李总产值达6.6亿元,比2019年增加1.5亿元。

借鉴广东经验在高原培育电子商务

【人物名片】

  吴炜 广东省对口支援四川甘孜州工作前方工作组组员,获“2018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奉献奖”。他积极牵线搭桥,将广东经验运用在产业扶贫中,在甘孜发展起电子商务,培育“造血式”扶贫产业发展新引擎。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陈碧红

  最近,吴炜在广州商超里看到来自甘孜的小番茄和牦牛乳雪糕。这让他欣慰又开心。

  电话那头,手机微信铃声响起。“老吴快看,大棚里面的番茄长势喜人,今年又丰产了,现在地里的批发价可以卖到16元/公斤-22元/公斤,商超价格起码翻番!”电话那头是炉霍县原经济信息和商务合作局负责人陈晓东。尽管回到广州已有两年,但他还会经常和陈晓东发消息,交流甘孜州农庄项目最新情况。

  2016年,吴炜作为广东第一批援建队伍成员来到甘孜州。

  甘孜州属于典型高寒缺氧地区,地质结构复杂,产业基础落后。

  如何帮扶?从哪里入手?吴炜决定:走遍甘孜州18个县(市)。

  “除了资金,更需要产业,而发展产业,正是广东的强项。”吴炜认为,在用足用好相关产业扶持政策的同时,应协助推进两地企业和市场有效对接,帮助当地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及特色优势产业。

  之后,从发展特色旅游,包装“圣洁甘孜”品牌,到协助招引200余家企业来甘孜考察,再到全县规划建设电商体系……吴炜和援建人员一起借鉴广东发展经验,在甘孜全面推动全域电商体系建设,让越来越多的雪域高原产品,逐步走进了长三角、珠三角等地。

  翻开手机,又一条有关于甘孜的信息弹了出来。在这张有些长的文字图片中,一张张笑脸记录了整个2020年里甘孜州人民脱贫奔康的一个个幸福瞬间。“你看,这就是我的第三故乡。”吴炜满脸笑容。

带农致富她和家人贷款种药材做示范

【人物名片】

  李琳 遂宁市蓬溪县气象局副局长,2015年7月起,在该县三凤镇兰草村担任第一书记至今,曾获省优秀第一书记、省三八红旗手、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气象部门扶贫先进个人,全国气象部门优秀共产党员。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任鸿

  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干过农活的“85后”……若不是脱贫攻坚,李琳可能一直在机关工作。2015年,成为蓬溪县三凤镇兰草村第一书记后,她带领村民发展中药种植产业,成为田野间的“行家里手”。

  2015年7月,初到兰草村,“迎接”李琳的是贫瘠的土地、陡峭的坡地。“村里300多户人家,有68户都是贫困户,贫困户的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李琳告诉记者。

  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第一步。李琳多次邀请专家到村里调研,发现兰草村很适宜种植瓜蒌、砂仁、黄精等中药材。原以为能带着村民“干一番事业”,却遭到了“冷遇”。

  “以前,大家也种过中药材,但因为市场对接不畅,很多人田里的中药材变为了杂草。这次,我们事先对接了多家销售商,但村民心里还是没底。”李琳回忆。

  为打消顾虑,李琳决定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她贷款十几万元,并“怂恿”公婆跟着她一起承包了30亩荒地开始种中药材。顶着烈日搭架牵网、下种除草、扶苗上架……从没做过农活的李琳肩膀蹭破了皮、磨出了茧,皮肤晒得黢黑……就这样干了一年多,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进来。如今,中药材种植产业几乎覆盖到了村里的每家每户。

  2017年,第一书记任期结束,李琳选择留下来继续干,这一干又是三年。“我答应过村民,不脱贫就不走。”

  在李琳与村民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底,兰草村退出贫困村。如今,全村总收入超500万元,村集体经济达到6万余元。不仅如此,以兰草村为带动,周边6个村共同发展中药材4000多亩。

  而李琳也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情谊。

在麻柳驻村村民把他当自家人

【人物名片】

  廖明贵 宜宾市屏山县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屏边彝族乡麻柳村原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队长,2019年度“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刘佳

  最近,宜宾市屏山县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廖明贵异常繁忙。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正带队在屏山县新市镇开展冷链食品生产流通督查。当天,他还要进村入户进行农村家宴疫情防控宣传指导。

  虽然工作很忙,但廖明贵依然牵挂着麻柳村,并保持着每个月1到2次“返村”的频率。

  2015年3月,受组织委派,廖明贵来到屏山县屏边彝族乡麻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麻柳村是彝族村,山高坡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全村383户1853人,其中建卡贫困户104户524人。为改变村民的住房条件,廖明贵和村两委坚持把解决安居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按照“易地搬迁安居、产业发展增收、环境改善树新风”的思路,扎实推进住房安全保障工作。通过在聚居点建房、易地搬迁散居自建等方式,全村贫困户都住上了崭新的安全住房,实现了“愿意搬”“住得进”“稳得住”的目标。

  “这是我的手机号,有需要我帮助的,24小时都可以和我联系,我会尽力给你们想办法。”这是廖明贵最常说的话。在他的牵线搭桥下,麻柳村通过发展茵红李等支柱产业,实现了市场精准定位和稳固供销关系的效果,优化了农户自主发展平台,使村民持续增收。

  5年中,廖明贵以麻柳村为家、把村民当亲人,在脱贫攻坚一线忙碌奔波。哪家有红白喜事,廖明贵也很关心。村民还为廖明贵起了一个彝族名字,叫“觉罗明贵”。这意味着村民接纳他为家里的一员。

  廖明贵说,作为帮扶干部,只有始终真心实意、言行一致,心系贫困户、心系扶贫事,用真心帮扶,用真情扶贫,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扶贫工作才能精准。

对口支援虽已结束但他还牵挂着格绒村

【人物名片】

  李明康 成都市金牛区第四批援建石渠工作队员,现任金牛区金泉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监察办主任。对口支援石渠两年间,他帮当地改善交通、发展产业,并资助贫困学生,获评“四川省脱贫攻坚奉献奖”“十大金牛好人”。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红霞

  三月乍暖还寒时,成都市金牛区金泉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明康惦记着千里之外石渠对口支援群众的生活——大棚里的蔬菜怎么样了?村里又添了什么新设施?那片雪域高原,牵动着他的心。

  2017年5月,作为成都市金牛区第四批援藏工作队干部,李明康被选派到甘孜州石渠县奔达乡格绒村担任第一书记,同时继续担任石渠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负责洛须片区的通村路建设。

  扶贫先扶产业。李明康从金牛区建交局争取到资金后,用5万多元为格绒村盖起了蔬菜大棚,成立蔬菜专合社。卖菜收入一部分留出来做村集体资金,一部分当补助资金分给村里的贫困户。李明康还让村民把马粪、牛粪等集中起来发酵,再掺入复合肥,使土豆产量翻了几番。养殖业方面,李明康带领村民建起了一个500平方米的藏鸡养殖场,养了680只藏鸡,并成立了藏鸡专合社,带动村民脱贫致富。2018年7月,他又争取8万元为村里购买了一台收割机,每年能为村民节约3万多元的租赁费。几项下来能让每户村民增收2000多元。

  扶贫必须扶志。李明康到村民扎西家走访时,了解到其子女昂扎西、四郎拉卓因贫可能放弃读大学,他联系金牛区一位政协委员一起资助这对兄妹。为帮助更多贫困学生,李明康和援藏队在金牛区各界大力支持下,想方设法筹集资金资助藏乡大学生。

  对口支援2年结束回到成都,李明康又联系爱心企业捐赠5万元钱,为村里安装路灯、购买拖拉机,并继续为村里联系青稞深加工的事项。让李明康欣慰的是,如今的格绒村,水泥路通到每户家门口、村民晚上出门有路灯、耕种收割全部机械化,村民还做起了生意、跑起了运输。四郎拉卓现已经完成了大学学业,在石渠县邮政系统工作。昂扎西等也到了实习期,并表示要用实际行动建设家乡。





  • 上一篇:扬帆搏浪七年间
  • 下一篇:全州公安机关重点时段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专题......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dzyw/69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