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摆脱贫困“蜀”写伟业(五)——志智双扶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四川日报    2021年04月16日

□王之 

  “你工作任务重,多帮帮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家吧。”近日,广安市邻水县观音桥镇六合寨村第一书记廖毓跟往常一样,走访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不曾想在村民谢世贤家吃了闭门羹。听了谢世贤的话,廖毓一点也不生气,他知道老谢并非“拒客”,而是“拒帮”。

  2020年,谢世贤家有70多头生猪出栏,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既然脱贫了,就不该再给党委政府添麻烦。”

  “不给党委政府添麻烦!”这是四川脱贫群众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志气,也是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士气,更是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勇气。

三座“大山”

  不愿吃苦而不想干、担心风险而不敢干、缺少技术而不会干

  3种观念导致部分贫困老乡“等靠要”意识严重

  在南充市嘉陵区大观乡蒋氏祠村,村民贾某忠每天的生活就是赶场、喝酒、打牌,家人劝其挣钱,老贾振振有词,“别个吃低保,为啥我要干活路?当个贫困户,缺啥少啥,政府都要管,这笔账还算不过来?”

  等着政府送小康,这是一些贫困户的真实心理。究其根本,还是不愿吃苦,贪图享乐。

  时任大观乡党委书记尹兵说,当地不少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你喊他发展农业生产,他不认真种养,在屋头聚堆打牌,就等着政府给政策。”

  有人不想干,有人则是不敢干。2019年6月,泸州市龙马潭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推广研究员邹才巨,到凉山州普格县开展技术帮扶。

  邹才巨考察一圈发现,普格特别适合种生姜。冬春是旱季,土壤疏松,不易滋生细菌;5月到10月又是雨季,天气湿润让生姜优质丰产;当地海拔1800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各种营养物质积累……

  准备放手种姜的邹才巨,在第一次院坝会上,就被村民将了一军:“不了解,不会种。”“一次性投入那么多,哪有钱嘛!”“卖不出咋整,放你家?”

  群众不理解:自己种了几十年的苞谷、土豆,为啥非要改种生姜。干部也有疑虑:亏损了咋办?

  不想、不敢之余,更多人是想干却不会干。

  村干部给村民杨俊华介绍几份做家政服务员的打工机会,她都摆摆手拒绝了。这位广元市剑阁县下寺镇三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有苦衷,“不识字,啥子技术都没得,咋个去做嘛!”

  不愿吃苦、担心风险、缺少技术,成了贫困老乡脱贫路上的三座“大山”。困难面前,需要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老乡们脱贫的脚步才能走得快。

两种政策

  正向激励有干劲、反向约束不懈怠

  双管齐下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激发内生动力,从何处破题?精准聚焦三座“大山”,四川从正反两个方向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

  多干有奖补。乐山市推行“劳动收入奖励计划”,南充市嘉陵区推行奖补政策,多干得奖励,脱贫有动力。

  具体而言,如果通过就业和产业扶贫增收一定数量以上,可得到相应奖补。“以前等人送小康,现在自己挣票子。”心热起来,手动起来。经过村干部多次劝说,贾某忠后来到村里的蔬菜产业园里打工,除了工资,每月还有奖补,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

  干好有荣誉。遇到晴天,阿坝州红原县瓦切镇色永村牧民瓦尔多,总要把家里的电动三轮车仔仔细细擦拭一遍。这辆电动三轮车,是他因勤劳致富被评定为村里“勤奋之星”的奖品。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红原县实施贫困户“星级评定”正向激励机制,已评出“五星家庭”222户,“四星家庭”462户,奖励物资折价66.6万元。同时,当地还实行“能上能下”“调星降星”方式,调整贫困户238户,其中216户因及时改正、表现积极而提前恢复评星等次。

  培训有门路。每周五晚上,甘孜州丹巴县聂呷乡妖枯村村民袁帮子,都会准时坐进村里的农民夜校课堂,跟县农牧局畜牧师学习黄牛规范养殖技术。

  目前,四川所有行政村都已开设农民夜校。从种养知识、医学常识到历史文化等,结合老乡感兴趣的内容,农民夜校开设不同课程,人人能学、处处能学、时时能学的教学格局已经形成。

  正向激励之外,还有反向约束。宜宾市屏山县推行“歇帮”机制,以负面清单的形式确立,列出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赌博酗酒、违法乱纪等一系列“歇帮”指标,如有村民涉及上述指标,暂停帮扶3到6个月。

  “通过‘歇帮’,真正让贫困户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主动加以改正。”屏山县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推行“歇帮”机制以来,强化了对贫困户的约束、管理,极大地营造出了感恩奋进的好风气。“在全县广大贫困户中,喝酒打牌的少了,交流发展经验的多了;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少了,节俭办事的多了。”

一种变化

  心气顺了、干劲足了、日子好了

  不仅从物质贫困中走出来,更从精神贫困里站起来

  泸州市合江县白鹿镇松柏村的村民们没想到,“懒六儿”也有转变的一天。

  “懒六儿”,是松柏村村民刘某秋的绰号。过去他沉迷赌博,每年只靠几百元救济金生活,实在周转不开就向哥哥嫂嫂借钱过日子。因为懒,又在家中排行老六,村里人叫他“懒六儿”。

  改变来自一次串门。当时,白鹿镇负责人带刘某秋去隔壁大山村王远珍家结帮扶对子。看到王远珍家的情况,刘某秋的脸一下红了。“王大姐家里比我困难得多,女儿得了白血病,可王大姐吃苦耐劳,养起上千只鸡,种了上千株柚树。”

  随后,他跟大哥借了钱,从购买鸡苗鹅苗养殖起步,如今养殖上千只鸡鸭鹅,还承包了4亩鱼塘,在荒废的林地种上250株真龙柚、150余株茵红李。“懒六儿”摇身一变,成为“勤六儿”,带动10多户村民养鸡。

  经济上带动、技术上帮扶、利益上连接,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不仅从物质贫困中走出来,更从精神贫困里站起来。还有一些人,选择用自己的奋斗故事,感动、感染、感化更多群众。

  虽然只有一条腿,但乐山市马边县荍坝乡双河村村民周贤富却从未向命运低头。

  “只要肯努力、不放弃,再大的苦都能顶过去。”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周贤富,一口气种了18亩茶叶,是全村茶叶面积种植最大的一户。不仅如此,他还加入马边县乡两级“感恩奋进·我的脱贫路”巡回演讲团,全县20个乡镇的乡亲们,都听过他积极作为的脱贫“脱口秀”。

  心气顺了、干劲足了、日子好了。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的不仅是产业、住房、交通等硬件设施,还有贫困群众被持续激发出来的拼搏劲、精气神和进取心。

  这是摆脱绝对贫困的制胜法宝,更是未来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








  • 上一篇:四川“天府文产贷”产品上线
  • 下一篇:我省开展“童心向党”教育实践活动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dzyw/70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