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5月13日
石渠马背宣讲队进牧场、访藏家宣讲控辍保学政策
◎四川日报记者 兰珍 华小峰
“超1500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15名固定成员,2000多个日夜,最远一次骑了2天马到虫草山宣讲。”4月27日,在广袤的扎溪卡草原,猎猎红旗在风中招展,甘孜州石渠县色须镇马背宣讲队的队员们刚结束色洞村的宣讲,又翻身上马,奔赴下一个远牧点。
“宣讲上山下河、走村入户,路况好的地方可以开车、骑摩托。偏远的远牧点,马是最佳的交通工具。在石渠作宣讲,会骑马是必要技能之一。”宣讲队队长赤勒郎加说。
打响脱贫攻坚战后,甘孜州因贫失学现象逐渐消除,但学生受家庭观念等影响不愿上学、不能上学的情况依然存在。
针对每年虫草采挖季节学生流失,群众居住分散、点多面广等现状,石渠县组建县、乡、村三级宣讲队195个,运用“马背宣讲”“坝坝脱口秀”“入户龙门阵”等方式,突破控辍保学思想“关卡”,打通牧区基层宣传教育“最后一公里”。2015年,色须镇落实常态化宣讲,由党员干部领头,成立马背宣讲队,进牧场、访藏家,传递党的声音、服务牧民。
宣讲2小时,要颠簸好几天
“前年,到真达乡牧区宣讲教育惠民政策,骑马走了2天,饿了吃泡面,困了沿途借宿。走到宣讲点时,臀已麻木,下马后路都不会走了。”降曲批已宣讲4年,从小在牧场长大,骑马技术娴熟。说起这次宣讲,降曲批不由得笑起来,“宣讲2小时,路上好几天,但为了不落下一个孩子,我觉得值。”
“2018年5月虫草采挖季,我们到与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歇武镇交界的虫草山宣讲时,遇到下大雪,衣服、裤子、鞋袜湿透。”已有5年多宣讲工作经历的杨波说,“过程虽然艰辛,但看到牧民认真领会政策、学生重返课堂时,这份收获是欣喜的。”
去年6月,宣讲队接到石渠县西区片区寄宿制学校通知,10岁的女孩多吉已多日未到学校,也联系不上家长。“娃娃读书耽误不得。”赤勒郎加带着队员和老师,行程50多公里,终于在一片山上找到多吉和她的母亲尼玛拉姆。
“读书浪费时间精力,还不如挖虫草、放牦牛贴补家用。”尼玛拉姆说。宣讲队员和老师从侧面切入,了解到多吉的实际情况:多吉父亲早逝,家中经济条件差,若她回到学校,就只有母亲一个人在偌大的牧区生活。
“娃娃是为照顾母亲才不肯回校。”解决困难,方无后顾之忧。宣讲队员立即联系多吉的亲戚,让尼玛拉姆搬到亲戚家中生活,并嘱咐村干部日常多多照料。另一边,学校安排多吉住进宿舍,备齐床单、被套、牙刷等生活用品,保障好一日三餐。两天后,多吉回到学校,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据色须镇统计,宣讲队联合学校教师,已开展宣讲活动23场次,累计发放宣传册3000份。2018年成功劝返招收失、辍学生20人,2019年、2020年再次劝返招收失、辍学生各50人。赤勒郎加说,“目前,色须镇120名重回校园的学生已妥善安置,除享受‘三免一补’政策外,学校免费提供住宿,每生每月还有170元补贴。每天4元的牛奶水果营养餐,也是必不可少的。”
用实例,打动家长劝回学生
4月27日,在石渠县西区片区寄宿制学校,三年级1班学生鲁绒益株正跟着老师念课文。上课举手发言,她最积极。课间采访时,落落大方的小姑娘用一口清晰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自豪地说:“我的成绩还可以。”
该班有32名学生,其中20名学生和鲁绒益株一样,是2018年学校招收的失、辍学生。
3年前,家住色须镇日扎村的鲁绒益株被宣讲队找到时,8岁的她正在山上放牛。她家经济条件不好,居住在远牧点,骑马到学校需 3个小时。加之父亲鲁尼认为女孩子读书没多大用处,不如在家放牧,所以鲁绒益株辍学在家。
“给家长做思想工作,说教不得行,必须让他愿意听、有所感。”校长土登郎加用事实代替说教,给鲁尼讲实例——
石渠县西区片区寄宿制学校有个叫泽绒桑珠的学生,读小学三年级时,因家中经济困难辍学。后来,经过党委政府帮扶,老师劝说,泽绒桑珠重返校园,发奋读书,从本地小学到县上初中,再考上四川藏文学校,后来又自考上西南民族大学。现在,泽绒桑珠已成为石渠县西区片区寄宿制学校的老师。“学校还有3名老师,也是从我的学生成长为我的同事的。”土登郎加说。
一个个事例让鲁尼看到希望,态度发生改变。为方便女儿上学,鲁尼找亲戚帮忙,住进亲戚在学校附近的空房。“现在,牧区基础设施越来越好,到村上有平整的水泥路,到镇上有宽敞的柏油路。我们也搬进了学校附近的新家,娃娃读书更近,从家里到学校拐一个弯儿就到了。”鲁尼脸上洋溢着笑容,话语间皆是满足。
石渠县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昂翁洛珠介绍,2018年开始,石渠县各部门通力合作,形成控辍保学合力,全县53所学校,已累计完成2262名劝返学生的复学课程设置。截至2020年,石渠县在校学生21665人。“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是石渠控辍保学工作最有力的后盾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