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春风化雨润桃李——教育事业撑起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甘孜日报    2021年06月24日

泸定桥小学的学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开主题班会活动。

◎本网见习记者 周燕 文/图

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到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学;从土坯房、泥土地,到高标准教学楼、塑胶操场;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迈向均衡发展、特色发展新台阶,学生逐渐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

春风化雨润桃李。一路走来,我州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探索教育发展之路,均衡优化教育资源,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持续加快,通过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和多项资助政策,不断筑牢教育基础、强化教师队伍、提升硬件设施。

解放前,我州仅有少量的官话学堂、私塾和寺庙(教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我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行藏(彝)汉“双语”教学、民族寄宿制教育和继续教育,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两基”攻坚计划、“民族地区十年行动计划”、涉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民族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州形成了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中职)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完备的教育体系。

如今,全州教育呈现出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内蕴巨大活力,外显独特亮色,在发展史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教育事业驶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启教育现代化新征程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没学上”到“上好学”

“我小时候在农村上学,村里山大沟深,我们村里还没有幼儿园和小学,需要走山路到其他村读书,早上5点天没亮就要起床,晚上回家时太阳也落山了,特别是冬天下雪,还要提个火炉子。学校是土坯房,坐的是泥凳凳,学生写字是在地上画的方框框,每天回家都是‘泥猴子’。现在,教室宽敞明亮,桌椅新、书本全,学生们一个比一个干净,一个比一个可爱,而且都用上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康定市东大街学校二年级学生家长黄德丽感慨万千。

黄德丽所言也是我州教育变化的一个缩影。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是教育工作的灵魂。近年来,我州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大力推行教育改革,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力保障教育公平,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在大渡河畔的丹巴县水子片区学校,艺术周活动正在开展,歌声悠扬、舞步阵阵。孩子们节日盛装、欢歌笑语,老师们正在筹备节目,零星飘落的雨点完全无法浇灭师生的热情。据校长介绍,学校建有信息化校园安全管理室、多媒体教室、音乐室、科学实验室、美术教室、网络计算机教室、阅读中心等设备先进、设施齐全、功能现代的教学功能室。

在九龙县踏卡小学,一群孩子正在树下嬉戏,那种课余的欢愉在孩子们童真的脸上一览无余,一名接送孩子的家长告诉记者,“过去那种烟熏火燎的石头砌的教室已经看不到了,我们读书的时候在教室的后面有一个大火塘,老师在前面教,孩子们就围坐在火边一边取暖一边听课,现在娃娃些的教室保暖措施一间比一间好。过去我们背上玉米馍馍上学,现在的娃娃吃的东西兼顾营养搭配,再也找不这么好的时代了。”

理塘县濯桑乡下汝村5岁的格绒,就读于下汝村幼儿园,现在简单的汉字、拼音、藏文字母能认得到,从1可以数到20,唱儿歌跳藏舞特别开心,这让父亲曲云十分高兴,不然像以前只好在家中玩耍或带到放牧的草场、劳作的地里。每次父亲带她上县城,格绒都十分羡慕城里的孩子能背上小书包上幼儿园。“真没想到,我家的小孩在村里就能读幼儿园,还学到了知识。”曲云高兴地说。

近年来,在解决学生“有学上”的同时,我州进一步把教育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了系列教育惠民政策,着力解决学生“愿上学”“能上学”“上好学”的问题。

脱贫攻坚实施以来,全州累计投入38.53亿元,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标准化建设,电子白板、一体机等一大批先进教学设备进入学校,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能力全面提升、办学容量全面扩展,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2020年投入十五年免费教育保障资金6.01亿元,21.92万名学生受益。同时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资助力度,为3.75万人(次)贫困家庭学生发放资(救)助资金6377万元。截止目前,全州共有学校846所,在校学生23.47万人,专任教师1.37万人,学校总占地面积74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85万平方米,学校成为当地“最美建筑”。

一项项教育惠民工程的实施,使我州教育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学有所教的逐步实现,为每一个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今年15岁的拉姆在康定市民族中学读八年级,她的梦想是“坐着飞机环游世界”。像她一样,来自偏远山区的农牧民子女,正在多媒体教室、电子琴教室、塑胶跑道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的康定市民族中学里读书。“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该校老师说。

从满足基本教育需求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能够读小学、上大学、参加工作,如果没有甘孜州教育的发展,也不会有我今天的发展。当我作为教育工作者走在农牧区看到建设美观完善的校园时,总会从内心发出感慨。”白玉县中学老师洛绒降措作为一名亲身经历者,对我州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深有感触。

洛绒降措是地道的白玉人,他感受到的白玉县教育的变化主要在思想观念方面。他告诉记者:“过去,许多白玉人觉得教育可有可无,能挖到虫草才是关键。现在,在闲聊的时候,白玉人都喜欢谈论教育。”

基础设施薄弱、师资人才欠缺、教育观念落后,这是过去白玉县教育的真实写照。随着各大专项工作的推进,白玉县教育一改往日旧貌,顺利完成了一次次跨越式发展。“十三五”以来,该县先后投入6.24亿余元新建了白玉县第三完小、白玉县城关第二幼儿园等学校,有力助推了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提升。同时,该县还出资162.6万元,用于表扬中考取得优异成绩的师生。

近年来,我州按照国家“三通两平台”和“三全两高一大”信息化建设总目标,累计投入4亿元搭建了“123”甘孜智慧教育架构,即做强一个中心——甘孜智慧教育云服务中心、搭建两类平台——甘孜智慧教育A平台和甘孜智慧教育B平台、创建三级形态——州级创建“康巴网校”云平台、县级创建“智慧教育中心、校级创建“数字化校园”。

“123”模式甘孜智慧教育总体架构,实现了智慧教育广覆盖,有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融合发展、互动发展和跨越发展。“123”甘孜智慧教育的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祥云飘荡在藏乡山寨、惠及每位学子,师生们感受到教育现代化的巨大魅力,家长们对教育的满意度大为提升。

目前,全州“校校通”覆盖率达到91.74%,班班通覆盖率达到100%,远程网络优质教学资源使用率达96.3%。全州师生网络学习空间注册数达13000余人。全州开展“高中直播式、初中录播式、小学植入式、幼儿园观摩式”四种远程网络教学模式和本土初中直播教学模式,形成了教育信息化“高端方式”解决涉藏地区教学质量低下的“短板问题”“整合统筹”结合“各级发力”的甘孜智慧教育经验。

6月17日上午,康定中学的英语老师程远友走进教室,第一件事并不是打开课本,而是开启讲台前端的电子白板,点开一个视频窗口。“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浑厚的男中音从视频那端传了过来。这是康定中学高二(6)班远程教学直播的场景,视频那端的声音来自成都七中的英语教师。

这样的授课方式,康定中学已坚持了近19年。2002年9月,该校加入成都七中网校,开始远程直播教学。从此以后,学校每年都有考上清华、北大、浙大等重点大学的学生。

程远友说,2002年以前,他未奢望过他的学生能够走进清华大学的校门。2018年,当一封来自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抵达康定中学藏族学生王志龙的手上时,程远友热泪盈眶,这是他教的学生中第二个考上清华大学的。

多年的摸索、磨合后,康定中学的教师们已习惯了远程多媒体直播教学的形式,并形成一套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师和七中教师实现四同步,即同步备课、同步上课、同步辅导、同步作业。”程远友说。

在程远友看来,七中网校不仅带来优质的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大大缩短了青年教师成长周期。“以前我们通过拜师、结对帮扶等方式培训年轻教师,但效果并不明显。而让一名青年教师用3年时间听七中名师的讲课,不仅掌握了该学科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技巧和方法。”程远友说,刚开始,许多教师还对网校排斥,而现在,教师们没课时都会争先恐后地到网课班听课。

程远友说:“互联网让优质教育飞向‘洼地’。”他见证了我州大力发展远程网络教育,用信息技术解决偏远地区教育发展短板问题。因为互联网,程远友的学生在康定就可以听到成都七中老师上课,而他的作用更多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一件件实事、一组组数据,让人们欣喜地看到,甘孜州教育发展蹄疾步稳、捷报频传。展望未来,甘孜州教育正风帆劲起、载梦远航。



  • 上一篇:甘孜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 下一篇:我州举行庆祝建党100周年安保维稳誓师大会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dzyw/72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