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圆了脱贫梦踏上振兴路

甘孜日报    2021年06月29日

脱贫攻坚让旧貌换新颜

甘孜县易地扶贫搬迁点。

◎本网记者 李娅妮

这里崇山峻岭、河湖纵横,这里天高云淡、积雪不化,这里草原无垠、风光旖旎······夏至时节,行摄甘孜的镜头从来只多不少。不过,在过往的镜头中,定格更多的是“中华水塔”的自然、风物、人情;而今,聚焦更多的是写在农牧民群众脸上、溢在农牧民群众话里、映在农牧民群众生活中的“战贫结出的累累硕果”,它们无一不在娓娓述说着——脱贫攻坚战给这个共和国最年长的专区级少数民族自治州带来的深刻变化。

山乡巨变:“忧居”变“优居”

“通电通路通客运不说,我们村田间地头现在都通‘自来水’!过去‘挂’在干旱缺水的半高山因归村,祖祖辈辈牢牢地拴在一口听天由命、人畜共饮的孤井旁,世代‘吃水难、为水困,因水穷’啊!”说起现如今“源头活水汨汨来”的幸福生活,82岁高龄的“三老干部”洛绒降措乐开了花。

新世纪,按照生态移民“整体搬迁”思路,享受‘一层国家盖、二层政府贴、不够的信用社无息贷款’政策,洛绒降措一家得以从素有“西南干旱中心”之称的得荣县——最缺水、最困难的解放乡因归村迁至山下的移民新村集中安置点,即:现如今的古学乡塔恩同行政村所在地。

自此,洛绒降措一家同原因归村附近4个自然村41户人家住进了自来水淌进人户、洗卫浴独立成室、蹲坑马桶一应俱全、太阳能全天候待命的新居,过上了一季旱地变两季水地、青稞地成瓜果田园、物竞天择到规模种养的生活。

同样,为改变“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窘境,平均海拔4526米、年平均气温-1.6℃以下、极端最低气温-45℃、空气含氧量仅为成都平原46%的“生命禁区”的石渠县,在“十三五”时期,整合各类资源、筹措各项资金,累计投入6.93亿元帮扶地方病多发、生态极端脆弱、高寒及荒漠化的乡镇、村寨、远牧区的农牧民群众“挪出穷窝”。

“2016年至2019年,我们陆续完成了全县3429户12099人易地扶贫搬迁目标任务,同时,与贫困群众均签订拆旧复垦和生态修复协议书。”从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10年的石渠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王晓健说,该县易地扶贫搬迁的体量堪比阿坝州一个州的体量,难度之大前所未有;特别是针对如何切实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更幸福”等方面的难题,县委、县政府同步谋划、破题应答。

扎西郎加是石渠县正科乡曲德村村民,四年前,根据全县“五统三靠近”选址安排,从远山深贫牧区搬迁至洛须镇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附近,入住既防火防潮、抗震节能,又环保效益的装配式钢结构新房,“这么像样的新家,居然不出一分钱!这么好的扶贫政策,就像阳光一样,照暖我们农牧民的心。”

在扎西郎加新居旁,入户道路干净整洁、独栋小院整齐划一、绿草鲜花点缀其间,到处都是新生活的气息。而从牧场来到集镇,单纯靠搬迁开启新生活,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虚妄。

对此,一直以来,石渠县在书写高寒农牧区建房新历史的同时,致力突出“四个一批”公益性岗位就业解决一批、产业带动解决一批、劳务输出解决一批、自主创业解决一批,确保搬迁后的农牧民群众能立足、发展、致富。

51岁的扎西郎加如今已是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小有名气的农机驾驶员,通过搬迁当年及后续多次的技能培训,他在家门口的产业园谋得稳定的差事,从一开始4千元一月的工资,现已上涨为6千元一月,“我学会使用各种农机器械,老婆也在园区当上了门卫,一月轻松都有4500多元的收入。最开心的是,方便娃娃在镇中心校上学,他们长大后,再不用像我一样,放大半辈子的牛!”

8年来,全州上下发扬“对党忠诚、攻坚克难、万众一心、苦干实干、携手奔康”的甘孜脱贫攻坚精神,党委政府扛责冲锋、尽锐出战帮助全州22.55万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时,在“拔穷根”方面所耗心力更是不在“一日之功”。

2017年,从甘孜县下雄三村搬进吉绒隆沟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泽伍拉姆,体会颇深,“哪个想得到,光靠收拾屋子、打扫卫生、装扮院落,就能获券评奖到‘荣誉超市’免费兑换东西!”

泽伍拉姆口中的“荣誉超市”占地约20平方米,于2019年元月在全省最有特色的易地搬迁窑洞式活动室里正式“上线”,是一间兼具日常购物和兑换奖券双重功能的“小超市”。

“以前,村‘两委’口水说干了,村民能不动就不动;现在洒扫除尘的热情高涨又持续。”该安置点负责人俄如布表示,开设“荣誉超市”初衷就是为了调动大家在家庭及个人卫生整治、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等诸多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其实村民真正在乎的并非是百十来块的物质奖励,获取奖券对他们而言更多意味着一种精神褒奖,是乡里乡亲‘比学赶超’的一种认可和鼓励。”

比一比花园的妍丽、学一学收拾的法门,较一较厨卫的整洁、数一数奖券的数量、看一看移风易俗的程度······一幕幕都是如今生活在这座现代化高原美丽新村里的老百姓,最看重的事情。

产业引擎:“四季”唱“丰收”

山原山坳变特色园区、贫困乡村成种养基地、农民牧民当产业工人······曾经,甘孜州作为“三区三州”深贫连片地区,有相当数量的村寨不过是千百年卧于贫困中的一粒粒“微尘”。

经8年火力全开的集中攻坚,如今,这一粒粒“微尘”摇身一变为一个个“梦开始的地方”;尤其是雅砻江上游4县交界地区24个乡镇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堡垒,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翻身仗,蝶变为一个赛过一个的“绿富美”的山乡。

“有了产业,脱贫才能有根基。”是8年战贫时光中,全州各级干部职工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色达县党委、政府同样一贯将“精准扶贫”重点置于发展扶贫产业上;当地干部群众按照“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的要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当家”支柱产业。

目标明了,如何驱动?全县紧扣“生态化、产业化、科技化”发展策略,近年来,相继启动三个“万”字头基地建设计划,即:万亩中藏药材种植基地、万亩人工饲草基地、万头牲畜养殖基地。

其中,2019年,“土地入股”先期首批发展的2500亩克果乡生态扶贫大黄种植基地,按每亩种植1600株大黄种苗计算,3年为一个周期,最快明年,每亩保底产量800公斤,甘孜天珍传奇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按照10元每公斤保底价收购,吉日戈娃二村在内的36个占股村年均分红金额预计8.89万元,户年均分红金额少说也有2000元左右。

万亩中藏药材种植基地是色达县三个“万”字头计划中最先着手实施的。至于,万头牲畜养殖基地已于2020年正式提上建设日程;而云端畜牧业有限公司牦牛养殖厂区作为其核心发展部分,于去年9月正式投入运营,当年产值达250余万元,向5个占股乡镇分红26余万元。

“截至今年6月底,存栏牦牛240头,预计年产值和分红至少翻一番。”云端畜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彭艳武告诉记者,公司通过“合作社(家庭牧场)+农牧户+加工”的方式与县内多个养殖合作社签订有机绿色牛肉收购协议,以适当提高收购价格、解决运费等方式,使农牧民群众增加收入。

这些年,如果说,雅砻江上游4县交界地区24个乡镇“一步跨千年”;那么,金沙江、大渡河流域,以至于国道318沿线的山乡则是步入发展“快车道”和提档“深水区”,现如今,它们更将成为我州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一片片“试验田”。

理塘,境内平均海拔4300米的“天空之城”,年平均气温仅为3℃、含氧量仅占内地的50%的苦寒之地,却书写了一年向港澳“直销”萝卜6000余吨的传奇,成为2018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亮眼”一笔。

这凝练一笔,来自于理塘濯桑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极地果蔬”特色农产的“深耕细作”,来自于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强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助推高原特色农牧业的“先发制人”。“作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塘濯桑现代生态农业园区规划占地面积2万亩,种植果蔬8300亩,产量8100万斤,产值6880万元,务工覆盖甲洼、濯桑、藏坝3个乡镇24个村1668户7588人,其中脱贫户728户、脱贫人口3161人。”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巴塘县中咱镇,3年时间不到,横跨波浪村、仁勉村、仁德村的3000亩荒坡,变成全覆盖太阳能提灌站的毛桃基地,10多万株桃树蔚然成林,“没想到荒坡还能变青山,这下环境变美了,村民们也有盼头了。”波浪村第一书记扎西甲措说,近年全县积极优化“果、蔬、肉、药、蜜”产业布局,加快建设“两园一带八基地”梯度推进乡村振兴。

在得荣县茨巫乡杠拉村粮食种业基地,依靠独特资源创新培育连片优质小麦、青稞,这个季节,金黄色的穗浪翻滚,一片丰收景象,不少“装备赋能”的新型农民正忙不迭地机械化收割作物。

在海拔3450米的观景台俯瞰乡城县青德镇现代农业高原特色水果产业园,鲜少人不会对着这座“田园金山”啧啧称奇。大规模、高标准、深融合、全业态、促就业、助致富,一个个关键词皆直指“其建成后有望年实现综合产值18亿元”的“勃勃野心”。

······

“甘孜蝶变历历在目,乡村振兴前景美好”,8年克难、8年攻坚,无论是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全州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四大指标全部归“零”,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部消除,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甘孜扶贫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这8年,是一个关于梦想、奋斗、创造和奇迹的动人故事,它辉映过往,更照亮未来。“战贫过后振兴之时”,今日之甘孜,抓实“一套”政策保障、“两业”增收基础、“三项”重点工作、“四类”监测帮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蓄力量、厚植基础,在深入推进全州绿色高质量发展上不断谱写新篇章。


  • 上一篇:中共四川省委给老党员老干部的致敬信
  • 下一篇:甘孜州庆祝建党100周年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召开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dzyw/72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