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树医者楷模——记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江吉村

甘孜日报    2021年07月19日

  ◎本网见习记者 周燕

“回去后要记着按时服药,注意饮食。”一袭干净的白大褂,一脸温和的笑容,一席温暖的话语,这是甘孜州藏医院副院长、主任藏医师江吉村每天坐诊时的场景。记者在州藏医院门诊部见到江吉村时,他正在耐心为病人诊断病情。

提及自己获得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江吉村坦言,“我只是尽了一名普通的医生和共产党员的本分,因为为老百姓身体健康服务,是我一生的追求。”

从医30年,江吉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了许多疑难疾病的独特疗法,每年接诊的患者上万人次。

严于律己 不忘初心促医患互信

江吉村的母亲是乡村教师,父亲是上过战场的退伍军人,从小他便传承了“清白谦正,诚信待人”的优良品质,对待工作更是一丝不苟。

2003年,江吉村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每次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都让他收获良多。“作为一名医生,对白求恩的事迹都很熟悉,他在危险的战争环境下,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他这种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感动了每一个中国人。”自此,江吉村立志学习、践行白求恩精神,时刻以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以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芒。

“日雨区卫生院是得荣县最偏远的一所中心卫生院,1991年的时候还处于“三不通”状况,当时我只能靠人背马驮的方式采购、采集藏药。”江吉村告诉记者,那时他在得荣县工作,日雨区下辖三个乡,服务面积将近1000平方公里。在他来之前,全区没有一个正规院校毕业的藏医医生,村民找藏医看病需要跋山涉水到县城,经济条件一般的村民买不起马匹,只能靠步行,经常是天还没亮就出发,到达县城已是傍晚时分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当时刚满18岁的江吉村背起了药箱,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日雨区的冬天特别冷,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地上的积雪有一尺多厚,但常规的出诊和下乡巡回医疗我从未间断过。”江吉村说。

不管条件有多么艰苦,江吉村都没有叫苦退缩,一有病人来找他,无论白天黑夜,他都会立即出诊。工作中他用热情感染患者,行医过程中,他始终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他还主动为患者垫付押金,募捐医药费。良好的医术医德让他渐渐赢得了患者口碑,来就诊的人纷纷夸赞:“江医生对我们特别好,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

“在乡镇工作的三年,使我接触了很多在城市医院不可能出现的疾病,比如几米长的绦虫打下来几乎装满一个盆子。”说起工作,江吉村侃侃而谈。

有一天早上,江吉村刚刚起床,就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原来是金沙江对岸云南省苏如村的布恩大爷因中风已经昏迷三天,生命垂危。江吉村赶忙收拾好药箱,装上必要的设备和药品,顾不上吃早餐就同来人立即出发。步行走过崎岖的山路,乘竹筏漂过湍急的金沙江,两人整整走了一天才到达布恩家中。看到不省人事的病人,江吉村赶紧施救,一组艾灸下去,布恩大爷睁开了眼睛。因为及时救治,患者转危为安。看到这一幕,病人家属和村民不知该怎样感谢江吉村,他们在惊叹藏医神奇的同时激动地称他为“少年神医”。

从此,江吉村的名声便传到了云南羊拉区的村村寨寨,前来就医的云南患者日益增多,他还经常过江上门出诊。“那时候,金沙江上没有桥,每次过江,时间紧就坐溜索,时间宽裕就乘竹筏,不管怎样,安全性都很差,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点后怕。”江吉村回忆说。

江吉村视病人为亲人,经常为贫困患者资助医药费,这个习惯保留到了现在,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誉和信任。“在江医生那里没钱也能看上病。”接受过他帮助的患者常常这样说。

1994年,江吉村被调到州藏医院,在随后的行医岁月里,他从一名乡村医生成长为医院的副院长、国家级专家,成为远近知名的“好门巴”。职位变高了,工作环境变好了,但江吉村的初心却从未改变。

“我觉得,能为病人解除病痛就是一种快乐。作为医生要始终铭记群众的疾苦,不让老百姓多花一分钱。”在这简单朴实的话语间,江吉村的“医者父母心”一览无遗。近年来,他先后获得了“甘孜州医德标兵”“四川省大美医者提名奖”等荣誉。

发挥优势 让藏医药走出高原

到了新岗位,江吉村发现自己学历低、经验不足,和州藏医院的老专家们相比,差距太大了。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更加刻苦地学习。白天他给病人看病,晚上他就努力看书学习,还到成都中医药大学和西藏藏医院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江吉村不仅医术精湛,而且熟练掌握了藏药的制作技术。“佐塔”是藏医配制名贵藏成药的重要原料,“佐塔”的制作工艺是继承和发展藏药生产的关键之技。由于其传承方式多为师徒口口相传,加上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因此目前国内掌握“佐塔”制作技术的人才严重断层。

作为第三批全国老中(藏)医药专家忠登郎加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江吉村全面掌握了导师关于各种藏药制剂的生产工艺和名贵藏药原料“仁青佐塔”的炼制技术,完善了“仁青佐塔”及仁青系列藏成药的生产技术,提高了藏药制剂的科技含量和疗效,江吉村从而成为全国少数几位掌握“仁青佐塔”炼制技术的藏医药专家之一,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继承人和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江吉村积极主动请缨到道孚一线开展藏医抗疫工作。随后,江吉村和同事仁真降措组成藏医医疗支援小组来到道孚县,根据州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安排,同该县的两名藏医组成团队,利用藏医药抗疫。60名确诊患者戴上了藏药药囊,减轻了病情;700余名集中隔离的密切接触者和6000余名居家隔离的普通接触者服用了防疫藏药,防止了疫情的蔓延;65名出院患者及时得到了藏医药的康复治疗,杜绝了反阳复发现象。

“结合近期医疗形势和疫情发展形势,我们看到,不论是确诊病例还是密切接触者,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都优于单一治疗方式。特别是对于密切接触者来说,中医、藏医等传统医学发挥了‘治未病’作用,体现了综合干预的优势。”在2020年5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江吉村把目光对准了中藏医药的作用发挥,并提出了关于“将中藏医药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体系的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在江吉村看来,要让藏医药得到传承创新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几十年来,他先后培养各级各类藏医药人才520多名,其中国家重点胃病专科学术技术继承人3名,全省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2名,“仁青佐塔”传承人50余名,甘孜州藏医药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连续三年为我州80余名深度贫困县藏医药培训班学员授课解惑。

扎根高原 这里更需要我

“江吉村院长每天上午坚持坐门诊,不在岗的时候,他不是走在农牧区巡诊的路上,就是在讲台上课。”江吉村的同事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党员,归根结底要靠实干。实干,就要脚踏实地做,不能光耍嘴皮子,而要扑下身子抓落实。不能贪图安逸,而要甘于吃苦。”江吉村如是说。

“一个医生最大的价值是能够把人的病治好,医生的技术决定了医生的高度,医生的品德决定了医生的宽度。”江吉村说,作为一名党员,他始终对医学、对生命抱有敬畏之心。多为患者减轻一些痛苦,多挽救一条生命,为百姓的健康多做一些实事,为祖国医学事业多尽一份力量,就是他最大的梦想。

1995年,理塘县拉波乡的患者拉姆在儿子的陪同下,辗转多家医院无果后,带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州藏医院,找到江吉村,此时他们已身无分文,希望赊账治疗。看着儿子救母心切的泪眼,江吉村为他们垫付了押金,并在医院为他们募捐医药费和生活必需品,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拉姆康复出院了。在离开医院前夕,母子俩找到江吉村,双双跪倒在地,感谢他的无私帮助。

江吉村的名气越来越大,“好门巴”的名号也远播省内外。北京、成都、拉萨等地的大医院和国内知名的大学都曾高薪聘请他,但他毫不动心,“我哪儿也不去,我要一辈子扎根在这里,这里的农牧民更需要我。”



  • 上一篇:我州多措并举守护学生暑期安全
  • 下一篇:我州实施生态建设生动实践“两山论”成效纪实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dzyw/72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