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2021年08月18日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寇敏芳
新一轮强降雨已在路上,大雨之前有没有做好查缺补漏,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7月26日起,四川启动为期15天的集中式防汛安全隐患大排查。聚焦在极端暴雨天气下可能出现的防洪排涝薄弱环节,开展“拉网式”“地毯式”大排查。
如今,排查时限已到,发现了哪些隐患?防灾措施是否落实?8月17日,省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专题调度会上,自然资源、交通、住建等部门现场“答辩”。
三类地灾隐患不容忽视
将加强夜间及“三断”特殊情境下的避险演练
在此轮大排查中,省地灾指挥部进一步细化地灾隐患排查方案,提出对全省175个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实行全覆盖,重点突出汶川地震灾区、芦山地震灾区、攀西地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等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的极端天气防大灾、防灾责任和措施落实情况。
省地灾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共排查核实地灾隐患点4.4万余处,其中包含已销号的1.2万余处;发现新增隐患点425处,均已逐点落实防范措施。
今年入汛以来,地灾风险一直高位运行,全省18个市(州)、95个县(市、区)、456个乡(镇)累计发生地灾948处,避险转移受威胁群众32.4万余人,未发生因灾人员伤亡事件,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
“虽然防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排查中暴露出的隐患问题仍不容忽视。”上述负责人归纳了三类问题:有些在建工地,将废渣随意堆放在沟道两侧,引发泥石流灾害风险较高;个别监测员电话号码更换后未及时更新;部分自动化监测设备损坏缺乏维护。这些问题反映出我省地灾风险管控意识还需强化、群测群防工作不够细化、设备保障管理还不到位。
针对这些问题,省地灾指挥部办公室已督促整改,同时举一反三,查找根源。为应对极端强降雨等天气,还将加强夜间以及断电、断路、断网“三断”等特殊情境下的避险演练,提升群众防灾避险能力。
城市排水设施仍存短板
各地持续开展管网清淤,布防重点区域
大排查开展以来,全省住建部门围绕建筑施工、城市运行、城乡房屋使用安全等行业领域查隐患、防灾害。其中组织清淤疏通排水管网1.2万公里,建立城市内涝抢险队伍380余支近1.5万人,维护市政公用设施“抢通保供”。
“即便如此,城市排水设施仍然存在短板。”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受前几轮强降雨影响,达州市、巴中市、甘孜州等地出现局部内涝,反映出致灾城市排水管线、泵站、雨污闸井等设施更新滞后,既有设施老化、建设标准低等问题,也存在城市公用设施维护管理不够等新问题。
此外,建筑领域地灾风险隐患也不容忽视。受汛期暴雨、大风以及洪涝灾害影响,前期排查的危房或场址损坏程度进一步恶化;部分地区建筑工地地质条件复杂,基坑、边坡、脚手架易受暴雨、洪水等影响,导致边坡失稳、基坑坍塌、架体锈蚀、设备受损等安全隐患。
防范城市内涝,我省已制定“全省城市排水防涝安全责任人名单”“城市重要易涝点整治责任人名单”,将进一步强化城市内涝防范应对责任落实。同时,各地已持续开展管网清淤,布防重点区域。汛中安排专人对重点点位蹲守,结合实际采取开启窨井盖、水篦子等强排措施,及时处置堵塞排险,做好警示和防护。
部分交通基础设施抗灾韧性不足
分类分级落实监测预警、排危除险、避险转移、工程治理
四川多山,道路建设时常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少交通要道都是沿山而建,遇到强降雨,容易发生滑坡、垮塌和泥石流等影响公路安全的地质灾害。
此轮大排查,交通部门共发现交通沿线地灾隐患2225处,完成整改1541处,正在整改684处。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排查结果来看,部分交通基础设施抗灾韧性不足,如G317线理县段、G227线甘孜段、汶马高速米亚罗段等路段反复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同类灾情导致断道情况发生。
此外,基层应对重大地灾能力还不强,部分交通在建项目特别是山区高速项目高边坡受地质条件和强降雨影响,滑坡、垮塌风险较大,挡土墙等防护措施效果有限。一些在建项目还存在应急方案不完善、排水措施落实不到位、临河设施加固不到位等问题。个别灾害路段的安全抢通作业要求执行不够彻底,一些断道公路21时后还在抢通,自身安全防护做得还不够。
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排查出的隐患,将分类分级落实监测预警、排危除险、避险转移、工程治理等措施,短期内无法整治的落实好应急度汛措施,不能保证安全的果断采取停工、停运、人员转移等避险措施,严防自然灾害和安全耦合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