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10月19日
我州推进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近年来,全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全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各级各部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我州发展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
今日起本网将推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新时代美丽新村》栏目,系列报道我州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经验做法和具体成效。敬请关注。
◎见习记者 周燕
苹果红了、山头绿了、村庄美了、群众笑了……
金秋十月,在乡城县青德镇布机村,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把一个个鲜艳的红苹果从树上摘下来。村民益西扎姆喜滋滋地说“我们布机村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昼夜温差大,种植出的苹果更甜、更脆、口感更好!”
乡城苹果以色泽艳丽、香味浓郁、便于储存而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益西扎姆告诉记者,全村共种植苹果240亩,今年第一次挂果。苹果成熟后由农业产业公司统一收购销售,所得收益的20%作为集体收入用于果园的维护,收益的80%以分红的形式分给该村群众。原生态的乡城“糖心苹果”早已自带“名片”,引来成都、重庆、深圳、昆明等地的企业上门预定,“乡城苹果俏得很,不愁销路”。
深秋时节,走进甘孜州村村寨寨,田畴似锦,沃野生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农业产业生机勃发、村居环境优美宜居、乡风乡情淳厚朴实、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回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成效,一幅幅令人振奋的新图景渐次展开。
自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面对“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州委、州政府超前谋划,结合州情实际,攻重点、破难点,着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衔接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下功夫、见实效,让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让幸福日子更有奔头,乡村振兴更有盼头。
强旅游 助推强村富民
初秋的稻城,碧波温柔,山脉坚毅,流水潺潺,这里的乡村绿树青山,河流清澈,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与金黄的草地相依;农家鸡犬相闻,白杨林掩映,一幢幢漂亮的藏房与碧水蓝天相融,一幅幅“山披彩、路成景、村扮靓”的生态美景映人眼帘,让该县的秋季旅游人气异常火爆。
“2020年12月,稻城亚丁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五年来,稻城亚丁累计接待游客385万人,实现门票收入3.9个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亿元,发挥了亚丁景区的旅游经济的引擎作用。五年来三乡一镇群众的利益补偿达4700万元,涉及2800余户9000余人,平均每户增加收入接近两万元。”稻城亚丁景区管理局负责人说道。
景区的火爆,催生了当地民宿业的发展,经营民宿成为了不少群众的致富门路。经过风貌打造后的藏家民居,给整个亚丁景区加分不少。每当旅游旺季来临,这些民宿一房难求。“特别是夏天,到亚丁来避暑旅游的人特别多,酒店、民宿的生意都好得不得了,一般都要提前电话预订。”香格里拉镇洛克街道居民雍金告诉记者。
雍金家有两栋楼房,都是2016年通过政府旅游扶贫贷款和亲戚家借款建成的,10多个店铺全部租给商家,房屋一年租金收入150万元。她家原来是贫困户,现在儿子大学毕业,帮着管理店铺。
随着稻城旅游有了品牌效应,越来越多的本地年轻人回乡创业,既创造财富,又照顾家人,农牧民变成了按点上班的员工和老板,旅游产业让稻城的村落变得更有活力,更有希望。
10月的巴塘县措普沟景区晴雨交替,不断变化的气候和光线,让广阔的草原牧场和高山更加多彩。景区于去年9月27日正式开园,在景区中长大的藏族姑娘布列玛也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导游生涯。
今年国庆假期,措普沟景区客流量明显增加,虽然忙碌,但看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家乡游玩,布列玛心里充满喜悦,每当带领游客到景区游玩,她都如数家珍般向游客介绍着这里陪伴她成长的一切。
景区的建设给当地带来了人气,也为村民带来了新的就业选择,一些村民在农牧闲暇时间可参与景区管理工作,如今,当地不少村民也像布列玛一样,在景区里当起了导游。“工作不辛苦,就是介绍我们自己家。”
兴产业 激发发展活力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有事做、有钱挣,农村才能活力四射。得荣县白松镇夺松村种植藜麦,告别地里“刨食”,实现土里“生金”;乡城县青德镇把苹果、葡萄、蓝莓种成了“金果果”,成为远近闻名的花果山……农业产业让百姓有干头、尝甜头、有奔头,进而激活了农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2018年,为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得荣县引进优质藜麦品种,开始试种藜麦,亩产达到320公斤。如今,藜麦已在白松、古学等乡镇推广落地,种植面积达1270余亩。
得荣县白松镇夺松村村民格绒冲说:“以往是在地里‘刨食’,只种点青稞、土豆,一年四季没有多少收入,更没机会去打工挣钱,肚子都整不圆。现在村里种植藜麦,我们学到了科学种植的致富技术,实现了家门口打工挣钱的梦想,藜麦卖了还分红,去年,我们一家分红加打工收入总共15000元,真是土里‘生金’,收入比以前传统种植多了好几倍。”
据了解,得荣县通过“龙头企业+专合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订单农业,解决销售难问题。同时,采取“理论培训+实地培训”“集中培训+季节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抓好黎麦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指导,提高种植水平和生产能力。
阳光和煦,铺展一片灿烂,一样灿烂的还有乡城群众脸上的笑容。10月17日,在乡城县青德镇热宫村上坝酿酒葡萄示范种植基地,正在采摘葡萄的热宫村村民拥忠告诉记者,她家有7亩土地租赁给亚丁红酒庄种植酿酒葡萄,每亩获得土地租赁费用1500元,她在葡萄种植园打工,每天100元、每年打工100天,两项相加收入达2万余元。
“以前种玉米、青稞,每亩地收入就七八百元;现在把土地租出去,收入翻了一倍,打工还有一笔收入,轻松多了。” 忙在园里、甜在心里,拥忠现在已熟练地掌握了种植技术,种出了乡城“最甜”的葡萄。
机器轰隆,亚丁红酒庄葡萄酒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对村民种植出的“最甜”葡萄进行拣选、洗涤、粉碎、入罐、储存。亚丁红酒庄生产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酿酒葡萄产业覆盖乡城县3个乡镇4个村137户近1000人,实现人均增收2000余元;酒庄年产亚丁红红酒100吨,产值2500万元;“亚丁红”已成为各高端商务平台的“座上宾”,年年卖脱销。
建园区 夯实转型根基
十月的理塘,山色斑斓。走进理塘县濯桑现代生态农业园区,连片的大棚伫立在蓝天下,当地农牧民在大棚里忙着采摘小番茄、草莓、水果黄瓜等果蔬,一辆辆满载着水灵灵白萝卜的卡车依次驶出园区。
几年前,新鲜果蔬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还是“奢侈品”。如今,理塘县的“极地果蔬”已经打响了品牌。2017年3月9日正式开园的理塘县濯桑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是我州首个集农业生产、科技开发、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园区。目前,园区成功栽培了小番茄、大棚西瓜、白萝卜、上海青、香菇等20余个品种,9万余亩“极地果蔬”产业带在国道G227沿线分布,绵延10余公里。
“我们高原上昼夜温差大,阳光充足,土壤无污染,水质好,这些自然条件使理塘7月至11月都有品质一流的错季萝卜。现在我们这里种出的白萝卜、小番茄、水果黄瓜等‘极地果蔬’,不仅能满足我们本地人的需求,还能远销沿海大城市和港澳。”正在采摘草莓的甲洼镇东珠村村民阿珍骄傲地说。
在理塘的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处处科技感十足,牛舍实现对恒温恒湿的智能化管控。“每头牦牛入场时都会佩戴一个智能终端,作为牦牛唯一的身份信息,记录牦牛的年龄、体重、性别以及后续管理、疫病防控、繁育、屠宰等信息,实现从源头开始的全程追溯,信息化管理。”园区负责人周斌告诉记者,圈舍安装有视频监控系统以及环境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硫化氢、氨气等数据,饲养人员可通过终端数据进行科学喂养。牛舍里,一台自动撒料车缓缓驶来,有了这台自动撒料车,4名饲养员就可完成整个养殖场饲喂工作。
目前园区有13个牛舍,通过短期育肥,比传统养殖周期缩短2年,出栏体重增加50多公斤,将实现四季出栏。“一年可养育2季,一季5500头左右,一年可出栏2季,达到11000头。改善牦牛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实现鲜牦牛肉全年供应。”周斌说道。
在雅江松茸产业园一期园区内,工人有条不紊、车辆来往匆忙。从这里发出的一箱箱产品都会在十几个小时后送达国内客户手中。
雅江县八角楼乡木则西村阿多一家三口都在产业园务工。一年下来,全家依托产业园实现年收入超10万元。目前,在产业园长期就业的村民有40余人,季节性就业村民100余人。产业园年支付务工工资300余万元。
产业园还辐射全县,通过“企业经营+村民分红”方式,整合30个贫困村联合资金,建设集中连片的食用菌产业基地,实现30个贫困村年分红120万元。按照规划,整个产业园一二三期全部建设完毕后,长期用工将达150人,季节性用工将达到500人,从事菌菇产业的人员将达8000人。
产业旺、农民富、有示范、有带动,是乡村的繁荣底色。满满的幸福,则是甘孜农牧民群众当下的生活状态。努力让农牧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我州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上迈出坚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