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顶层设计出炉 锚定战略定位,“两中心两地”怎么建?

四川日报    2021年10月21日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寇敏芳朱雪黎

蓝图

  到2025年、203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会呈现出怎样的格局和面貌?

  10月2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正式公布。这份提纲挈领的“顶层设计”,明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定位,明确了双城经济圈未来发展目标。

战略定位

  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关键词 提能

提升“三力”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按照《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约96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近6.3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6.9%、6.3%。从经济体量和人口总量来看,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都占到了整个西部地区的30%,是当之无愧的西部经济中心。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说,在“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中,“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排在首位,也体现出核心目标的地位。

  “经济中心不仅是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高代表,也是改革开放沟通国内、国际资源的重要桥梁和门户。”新时代省情与发展战略研究智库的研究报告表明,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要聚焦提升“三力”,即提升引领力、集聚力和辐射力。

  引领力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发展水平。集聚力体现在城市引力、服务能力等;辐射力则指向对外开放。

  对标世界级城市群标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仅是标准的40%,人均GDP仅为标准的30%。在全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体量、人均GDP也排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之后。提升经济能级,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依然任重道远。

    如何实现?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郑备曾给出答案:“坚持高质量发展,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柱,以现代城镇体系为载体,以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为支撑,努力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这与《规划纲要》给出的实施路径,十分吻合。

  培育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关键。《规划纲要》重点提出“培育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等。“着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制造业产业布局、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重点要打好特色牌,强链补链延链。”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朱家德说,在协同上,两地已成立川渝制造业协同发展专项工作组,加快推进产业协作,先后签订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能源运行保障、汽车、电子信息等多个专项工作协议,推动两地产业链融合互补。目前,两地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全域配套率已提升至80%以上,两地还联合选定了20个首批产业合作示范园。

  支撑经济中心建设的,是现代基础设施体系。《规划纲要》提出“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和立体开放通道,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9月26日,备受关注的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启动。这条高铁不仅将刷新成渝间的空间新距离,未来更将成为沿江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通外联将更高效。此外,天府国际机场高标准建成投运、四川启动省内民用运输机场整合等,也都是两地“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集群”支撑经济中心建设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 创新

向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要动力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提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改革开放新高地。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认为,这既是目标也是路径,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向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要动力。

  《规划纲要》将“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作为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聚焦核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战略性产品开发,在四川天府新区、重庆高新区集中布局建设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一批科教基础设施,引导地方、科研机构和企业建设系列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打造学科内涵关联、空间分布集聚的原始创新集群。

  “创新资源本身在空间上具有高度集聚性。”负责主持了多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课题的省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洪萍认为,要打造原始创新集群,首先应该整合成渝地区科创资源建设创新平台载体。当前最重要的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为主要承载区,以“一城多园”模式与重庆共建西部科学城,前瞻部署前沿基础研究,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

  具体行动已落地开展。川渝两地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5月底,重庆市·四川省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40个项目总投资超千亿元。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关系当下、关乎长远的基础科学项目和协同创新平台。更多科技合作也在推进。目前,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等5个川渝合作共建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科技创新项目稳步推进。在人才上,川渝已实现近3万名科技专家资源共享。共建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两地还共同设立了50亿元科创母基金。

  用改革破障碍,向改革要红利。《规划纲要》提出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明确要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科研体制、跨行政区经济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

  近段时间,以市场化为原则,川渝两地推动两省市相关企业采取共同出资、互相持股等模式促进港口、班列等资源整合、高效运营的消息不断。9月2日,川渝两地港航物流龙头企业重庆港务物流集团和四川省港投集团,携手组建新的合资公司,共同发展集装箱航运、港口和航运配套业务。9月8日,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与成都经开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建无水港,并推动双港联动发展。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规划纲要》还明确提出,支持在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等地率先探索建立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等。

  川渝高竹新区,就是这一背景下的新产物。年初,川渝两省市政府联合发布批复文件,同意设立川渝高竹新区。该新区涉及重庆市渝北区124平方公里和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138平方公里。杨继瑞说,作为目前川渝两省市批准率先启动建设的唯一一个新区,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尤其是毗邻地区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跨省域一体化发展方面,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和机制。

关键词 安逸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采访中,专家一致认为,在“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中,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最终落脚点。“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代名词。”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李后强说,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内涵是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关系,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规划纲要》明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中发挥示范作用,促进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大幅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和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建设包容和谐、美丽宜居、充满魅力的高品质城市群。

  高品质生活宜居地首先是绿色生态之地。盛毅说,川渝地脉相连、水系相通、人缘相亲,共处长江上游,境内干流长度占整个长江干流长度的39.37%,肩负着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历史使命。携手共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近年来,成渝两地取得积极成效。但面向未来,仍面临不少挑战,进一步深化、完善跨界河流联防联治,就是努力方向之一。

  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也应是城乡融合发展之地。杨继瑞认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只是做大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还要通过双城带动,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竞相发展,实现整个区域“水涨船高”。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更应是开放共享之地。盛毅说,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多元,不仅期盼城乡面貌的“高颜值”,更要求在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生活环境、社会秩序等方面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这也要求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要紧紧围绕是否能解决好人的实际需要,更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来推进。

  “当然,这需要一个提升过程。”在他看来,目前,两地紧紧围绕提高要素流动效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开展联合创新,已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各地各部门需要不断总结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城乡融合发展等合作经验,不断创新探索,为西部乃至全国贡献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成渝经验”。

     瞄准短板 共建共享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促进区域内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的重要基础性支撑。”《规划纲要》提出,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共享教育文化体育资源、推动公共卫生和医疗养老合作、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公共服务一体化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怎么干?记者为此多方采访。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田姣

融入双核 共享优质公共服务资源

  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中,《规划纲要》强调了“强化”。在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看来,这一方面体现了川渝两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有基础有条件,地缘的接近性和文化的亲缘性是良好的基石;另一方面也存在发展的不均衡性,需要在接下来推进中不断强化。

  对此,《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大双城经济圈对周边地区支持力度,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成渝地区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主要分布在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在区域间和城乡间存在较大的级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贾晋认为,要构建融入双核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分享机制,辐射提升成渝地区相关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宏观经济组副组长、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丁任重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需要通过成渝两个特大城市之间协调协作,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周边城市在公共服务上的发展。

  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鲁荣东此前也提出,圈层推进是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模式,要推进成德眉资公共服务对接共享,大力推动成都市优质教育、医疗、科技、文化资源向环成都经济圈延伸。

瞄准短板 提升公共服务基础水平

  虽然川渝两地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工作成效显著,但在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看来,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工作已渐入“深水区”,这就好比低处的果子已摘完,现在就剩下高处的果子需要想办法摘。

  “在深入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利益非均衡问题,这就需要两地推进协调办公室下功夫去解决。”汤继强指出,比如两地医保、社保的缴纳标准不一导致的落差问题,能否采取“三个一点”的方式来削峰填谷,即国家支持一点、地方政府补贴一点、个人缴一点。

  盛毅也指出,以前两地都是以行政区在推进,比如在公共服务建设上只考虑常住人口,现在还需考虑流动人口等,需要在更大区域、更大范围上进行共建共享,推进的制度也要根据实践不断完善。

  贾晋认为,要深入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瞄准区域内公共服务供给短板,坚持先易后难、民生优先,有序推动成渝地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加强共建 共谋增进区域民生福祉

  在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中,《规划纲要》强调,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在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孙凌宇看来,两地亟须建立统一市场体系,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政策措施,强化政策及各类标准体系衔接协同。

  “要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重点,在成渝毗邻地区率先创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建立公共服务项目清单,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贾晋指出,在政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安全领域搭建一批公共服务重大功能性平台,包装和策划一批公共服务重大项目。

  《规划纲要》提到,共享教育文化体育资源。在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方面,提出建设成渝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支持成渝地区高校共同争创“双一流”学科、共建职业教育集团和特色职业教育园区等。

  “川渝两地可以共同打造职业教育培训联盟体系,有必要在成渝两地的中间区域如内江、广安等地,联合华为、腾讯等大型技术公司共建共享职业人才培养基地或院校。”汤继强建议。

  鲁荣东也认为,区域中心城市需要通过对人需求的深度挖掘,完善公共服务,打造舒适环境、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实现人才集聚,带动相关产业和城市的协调发展。

弥补基础设施短板

全方位多向拓展出渝出川通道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眉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提出要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到2025年,基础设施联通水平大幅提升。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基础设施短板是什么?又该如何补?

短板是什么?

  在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看来,《规划纲要》提出的“基础设施联通水平大幅提升”,既指双城经济圈内的互联互通,也指双城经济圈与全国其他地区的高效连接。

  就双城经济圈内而言,目前,成渝地区虽已建成了几条高速铁路、城际铁路,但多向、多节点的路网体系尚未形成。从空间特征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典型是双核空间结构,但目前成渝间虽有成渝高速铁路、成遂渝快铁,但线路略有迂回,等级不算太高。

  重庆、成都两大都市圈是双城经济圈的主体,其发展方向是推进同城化发展,这就要求重庆、成都与周边地域毗邻的同城化发展地区实现高水平的空间连通,使周边同城化地区不仅要与重庆、成都两大核心形成方便、快捷的交通连接,推动轨道交通向同城化地区延伸,而且要使周边同城化地区的交通全面融入两大核心城市的综合交通体系。而目前,两大都市圈围绕同城化所开展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起步。

  就双城经济圈外而言,成渝地区地处内陆,既不靠海、也不沿边,近年来虽在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绩显著,航空枢纽地位开始凸显,形成了一批出渝出川的铁路、公路和水运大通道,但对外交通这一短板仍然没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短板如何补?

  《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初步建成,出渝出川四向通道基本形成,重庆、成都间1小时可达,铁路网总规模达9000公里以上、覆盖全部20万以上人口城市,航空枢纽地位更加凸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基本建成。

  四川省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规划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喻翔认为,对标上述目标,要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极两中心两地”的发展定位,与我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相统筹,突出“极核带动、双城联动、区域一体”三个关键,坚持“外畅、内联、强核、提质”的发展思路,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构建设施互联互通、服务共建共享、管理高效协同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具体而言,“外畅”指加快“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交通走廊和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构建多向出川开放大通道,连接国内外主要城市群和经济增长极,支撑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内联”指强化成渝双核交通主轴,畅通省内经济区环线,推动川东北和渝东北、川南和渝西交通一体化发展,推动万达开、渝广等区域交通率先融合。“强核”指下好成德眉资同城化先手棋,推动成都都市圈交通同城同网,做强成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支撑成渝向更高水平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乃至全球城市迈进。“提质”指推动出行服务提品质、物流服务提效率、行业管理提效能,打造高品质宜行交通网,擦亮绿色交通生态底色,支撑建设高品质宜居生活地。

  戴宾表示,成渝双城经济圈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还需要加快建立全方位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具体而言,要加快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提升枢纽机场在全国和全球的地位。以重庆、成都为中心加快建设和完善机场群,以世界级的机场群助推成渝地区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同时,扩展多向出渝出川铁路、公路通道,一方面是全方位多向拓展出渝出川通道,特别是强化西向、南向通道。另一方面是加密出渝出川通道,使成渝地区与周边省区都有高铁快铁相连,绝大部分都有两条以上高速公路相通。此外,加快建设和完善提升若干出渝出川、通江达海抵边的对外客货运输战略大通道。




  • 上一篇:深刻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意义
  • 下一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解读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dzyw/75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