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2022年07月27日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婷
“我们是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成本高效益低。”“我们对部分村样本调查发现,农业从业劳动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正在逐步流失。”“施肥不如勤换种。但实践中存在种子研发投入不足、种质资源保护不好、优新品种推广不力等问题。”……7月中旬,在省政协召开的“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专题调研座谈会上,相关市州负责人道出心中困扰。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如何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落地落实?此次座谈会正是要集中听取相关各方意见建议,为省委提供决策参考。
“要把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纳入政协协商、‘双助’活动等的工作重点,不断提高建言资政精准度、服务中心大局贡献率。”座谈会上,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田向利明确要求。
粮食安全问题,省政协一直高度关注。近年来,在“双助”活动中,省政协各专委会立足专业特色,联合调研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重点督办“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等提案,积极围绕做强川种优势、做强川药川果川竹川牛羊产业等协商建言;各市(州)县(市、区)政协也积极履职作为。这一次,围绕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真知灼见不少。
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什么样?
四川在全国具有“猪粮安天下”的地位和影响力。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到2019年,四川已成为全国第二大粮食调入省,而成都平原在我省粮食生产中的占比也明显下降。
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是否就是把成都平原的粮食产量恢复或提升到某个水平?省政协委员和农业专家一致认为,高水平建设“天府粮仓”的目标,不应该只是实现成都平原粮食生产水平的简单恢复和提升,也不仅仅是在现有水平上全省范围粮食生产规模的扩张和生产水平的提升。
在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晓鸣看来,四川应该把建设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确定为全省粮食产业体系的全面重构,把核心目标定位为创建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粮食产业高地。全面建成全国领先、具有引领性的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既包括产业升级、产业循环、产业融合等主要内容,也包括高效的粮食生产体系、粮食经营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
省政协委员、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牟锦毅认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应以“高标准农田为基础,以高集中度种植(规模化)为标准,以高素质职业农民为主体,以高产集成配套技术推广应用为支撑,以高质高效为目标导向”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抓手,集中资源要素“抓大县,抓大户,抓大园区,抓大示范,抓大培训”。他建议,大力推进粮食农业园区建设,“从省级层面出台规划,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在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布局一批粮食园区,引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园区的作用能有多大?在“双助”活动中,达州市、大竹县政协常委,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唐本栋积极参与大竹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不仅带动5万农户18万人从事糯稻生产,也使核心基地农户户均增加纯收入2500元以上。
如何保护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去年省政协组织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视察监督。今年6月,省政协又围绕“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开展重点调研。委员们发现:保护耕地不仅要严防死守耕地数量,更要提升耕地质量,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
省政协副主席祝春秀认为,耕地“非粮化”问题,根本原因是缺少让农民种粮收益与种植园林作物收益相差不大的补助激励机制。“应注重提高种粮补贴等的精准度,构建与粮食安全战略地位相匹配的政策体系。同时抓好耕地占补平衡,数量、质量都要平衡。”
委员们指出,遏制“非农化”,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土地征用占用的“硬约束”,完善规划实施、执行、变更的程序机制,严格控制性指标考核和执行评估,防止基层存在的“规划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领导走”现象。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建议,鼓励引导将土地经营权向种田大户转移,或通过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社会服务模式破解土地撂荒等问题。
委员们认为,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护耕地的重要抓手,但相当一部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项目需要提质改造,尤其是宜机化改造。“应把高标准农田质量和用途管理纳入省政府立法计划,为实现‘良田粮用’提供法制保障。”省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郑学炳建议,进一步整合涉农资金,提高用于耕地地力提升的投入比例,路网建设应重点保障机械化设备作业;提高社会资本投建高标准农田项目的盈利水平;充分调动农业生产主体落实高标准农田管护责任的积极性。
如何做大做强川种“芯”?
多产粮、产好粮,种子就是粮食生产的“芯片”。四川是全国三大育制种基地之一,但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全省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制种面积都较最高峰时出现明显减少。
省政协委员、成都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俊国认为,应将育制种基地建设纳入对各市(州)人民政府的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范围,加强政策支持,提高制种保险额度,确保面积不减产量不降。
牟锦毅更加关注种业人才。他呼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要完善种业科研评价、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收益分配等机制,开展种业支持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考核,形成更强的政策支持体系,调动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和种业企业积极性。”
“在育种创新领域,种子企业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创新主体优势。以水稻品种选育为例,2011年至2017年,国审品种中我省种企占比平均为40.1%,远低于广西、湖南、安徽,省审品种中这一比例更低。”省政协委员张明荣建议,从种质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合作、研究平台、成果效益分配等方面入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院校与种子企业联合育种新机制,尽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良种。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
“双助”活动中,眉山市政协委员、眉山伟继水产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继业自主创新研发的“鱼稻共生”水产养殖模式,在眉山市推广面积达4000余亩,实现了在不增加稻田面积前提下增加粮食产量。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稳产增产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牟锦毅指出,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化解耕地资源不足、水资源约束、环境压力、气候变化影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等突出矛盾。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认为,丘陵地区是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重点和难点。应大力发展适合丘陵的机械化种植技术,重点是机械化精准育秧、播种技术以及小型农机具的研发和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大幅度提高种粮效益。
“要持续支持良种良法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更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人才引育体系和服务体系。”吴德则建议,聚合地方政府、农业高校院所、农业企业多方优势资源,提升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创建更高水平的服务体系,提高专业化、机械化、现代化程度,实现全产业链全过程社会化,打通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