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2年09月11日
她是一名即将结束援助的对口支援医生,在地震灾害面前,在海拔3600米的海螺沟四号营地和海拔2940米的三号营地,她勇担医者责任,服务滞留人员——
胡娜(左)从山上撤下后继续参与诊疗服务。
◎本网记者 谢臣仁 陈杨 /文 胡娜/图
“那惊魂的三天两夜,现在都有些后怕。回望当时的表现,还好我没有给华西人丢脸。”9月9日,在海螺沟景区人民医院,踏上归程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胡娜“称赞”起自己。
胡娜说的“三天两夜”指的是9月5日12点52分地震发生时至9月7日13点50分的这段时间,胡娜在海拔3600米的海螺沟四号营地和海拔2940米的三号营地度过了那段刻骨铭心的时光。
遭遇地震,有一种温暖叫“与你同在”
时间回到9月5日,在海螺沟景区人民医院对口支援的胡娜即将结束驻地项目,与景区医院医生康平在海螺沟四号营地医务所完成最后一次调研。12点52分,四号营地贡嘎冰川方向传来一阵巨响,随之而来的是剧烈的震动,胡娜和正在探讨工作的同行直接弹了起来。稍微定神,往外一望,整个冰川冒起漫天白烟,周围的山石滚落,瞬间,停电、断网,大家意识到,发生地震了。
此时的四号营地共有36人,除了胡娜、康平、医务所工作人员及营地工作人员外,还有25名游客。靠缆车通行是四号(上站)营地与三号(下站)营地唯一的方式。四号营地工作人员通过对讲机与三号营地联系,得知下站正在想办法发电,缆车运转正常才能把大家转移到三号营地。
营地工作人员将大家安置在候车室内,把希望寄托在三号营地。时间在一点点流逝,下午三点,雨还在不停的下着,气温骤降,原本稀薄的空气越发稀薄。胡娜心里有种隐隐的担忧:照此下去,大家还能坚持吗?
真是怕啥来啥,果然,有几名游客按捺不住了:“工作人员,这里是不是地震带?”“氧气这样稀薄,气温这么低,我们会不会冻死?”“三号营地会不会把我们接下去?”……场面一度失控,乱成一团。
胡娜、康平与四号营地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决定立即搜集急救站医疗物资,准备应对游客可能出现的突发健康状况。随后,胡娜在候车室大声介绍说:“各位,我是放射科医生,虽不是急诊科专业医生,但会竭尽全力帮助大家。我们的形势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糟糕,三号营地正在发电,看能不能把大家运到三号营地。但我们要做好最坏打算,今晚有可能会在山顶过夜,大家要防止失温,做好自救。”
真挚的话语让大家对胡娜产生了信任,胡娜趁热打铁,对大家作基础性疾病调查,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25名游客中高龄老人4人,高血压4人,心房纤颤1人,疑似骨折1人,红斑狼疮1人,还有1人是神经性皮炎。更糟糕的是,所有患病游客都没有带药上山。情况不容乐观,胡娜暗暗捏了一把汗。
首先要解决大家失温问题,胡娜、康平和景区人员把闲置堆砌的沙发重装起来当床,烧水提供餐食,甚至把热水灌进矿泉水瓶给老年游客取暖。瓶子虽小,却起了大作用,传递出的脉脉温暖直抵大家心底。
主动请战,放射科医生变身“全科”医生
下午,对讲机里传来好消息——三号营地通过发电机发电带动缆车,可以把大家接下去,大家激动得欢呼起来。胡娜、康平首先护送四位老年游客下山,并脱下羽绒服把冻得发抖的老人紧紧裹住。
下午4点50分,大家乘坐缆车到了三号营地,原来认为到了三号营地还会继续下行的部分人员躁动了:“还是下不去,这不是一样没救吗?”“看起来,只是换了一个地方挨冷受冻。”“我们好久能下去?拿句话出来说。”……不良情绪犹如星星之火,让原本比较安静的三号营地因为这批“不满者”的到来变得怨声载道。
三号营地有游客、科考人员和工作人员72人,汇合原四号营地的36人,整整凑齐了“水浒108将”。这么多人,如果不统一思想,那将乱成一锅粥。此时,必须有党组织来领导大家做好工作,海螺沟景区管理局工作人员牵头组织21名党员、5名预备党员成立了索道站地震应急临时党支部,根据安排,身为党员的胡娜和康平及四号营地医务室工作人员主动请战,为大家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胡娜和康平又客串起“心理医生”,重点关注患病游客并一对一安抚情绪,然后让工作人员打开三号营地红十字救护站,把止痛药、抗生素、跌打药、血压计和氧气罐等预防性药品集中到一起。随后,胡娜又客串起了“全科医生”,对疑似骨折的深圳游客朱大伟瘀血肿胀的手腕进行临时处理,减轻痛苦;对高血压、房颤的游客监测了血压和心率;对呼吸困难、头痛的游客予以吸氧、止痛;对颜面红肿的皮炎患者予以抗过敏治疗;对皮肤破损的患者进行消毒包扎;对光过敏的红斑狼疮患者进行避光和休息;同时把缺药情况反馈给三号营地及山下指挥部人员,寻求药物补给。
时间过得很慢,每一秒钟都是一种煎熬。9月5日晚上,余震不断,胡娜守着急救药箱彻夜未眠,她还得随时关注几位“重点对象”。她知道,真正的考验在白天,如果没有能转运下山的行动,肯定会引起大家的情绪波动。果然,一吃过早饭,一些老年游客就扭着临时党支部人员和海螺沟景区管理局工作人员逼问何时能下山。
其实,在9月5日下午,三号营地就多次利用卫星电话通过海螺沟景区管理局与州抗震救灾指挥部取得联系,汇报三号营地人员滞留情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9月6日1时56分,州特警支队先锋队7人到达三号营地,给大家带来了外面的信息,并告知大家,州抗震救灾指挥部正研究多种救援方案营救大家。临时党支部也接到州抗震救灾指挥部通知,如果天气允许,9月7日将用直升飞机转运滞留人员。
三天两夜,滞留人员终获救
9月7日上午9点,三号营地上沸腾起来,因为大家听到了直升飞机的隆隆声,可只听到直升飞机的声音,却看不到直升飞机飞来。原来山上云雾笼罩,直升飞机无法找到目标,大家在临时党支部的组织下,把红色衣服脱下,铺成一个10余平方米的字母“H”,直升机没发现;随后,大家又用地震震倒的树干集中在空旷地带烧起浓烟,尽管这样,还是未等来直升飞机的降落。
望眼欲穿的滞留人员没有等来直升机救援,大家的情绪逐渐波动起来,部分游客不顾劝阻,径直向山下跑去。临时党支部好不容易才把他们拦住,但如果不平复大家的情绪,后果难以预料。胡娜进一步全面了解整体情况后,与临时党支部的党员和海螺沟景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一起做起了大家的思想工作,“大家听到了,直升飞机来救大家了,只是没有寻找到目标,一旦锁定了目标,我们就得救了……”“各级都很关心大家,也制定了最可行的救援方案,但是由于天气原因,暂时实施不了。从医生的角度,我给大家普及一下,大家现在要做的就是要降低氧耗,保暖,养精蓄锐等待救援队的到来……”大家再次平静下来,山下不断有消息传来。
中午,天空再次传来直升机的轰鸣声。这次机会不能再错过,一名特警站在一辆商务车车斗里,手持一面国旗,由一人开着汽车奔驰。汽车奔驰,红旗招展,鲜艳夺目的一抹红在高山峡谷之间奔腾涌动,吸引了直升飞机的“目光”。隆隆的机声越来越响,庞大的“铁鸟”越飞越近,最后稳稳地停栖在三号营地的开阔场坝。期待已久的108人一下欢呼起来,胡娜如释重负。
9月7日13点55分,临时党支部要求胡娜陪同首批老年和患病游客撤离,康平陪同最后一批人员撤离。胡娜的背包里塞满氧气罐,她对首批撤离人员进行乘机心理疏导和吸氧辅导后,乘坐直升飞机驶离三号营地。
9月8日,胡娜虽然已结束驻地对口支援任务,但仍继续留在磨西镇的海螺沟景区人民医院参加抗震救灾工作。这惊魂三天两夜,是她对甘孜的难忘记忆,被铭刻在2940米的海拔线,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