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巍巍贡嘎永屹立——“9·5”泸定6.8级地震抗震救灾纪实

甘孜日报    2022年09月27日

9月5日晚,泸定县磨西镇贡嘎广场的临时安置点灯火通明。 四川日报记者 吴聃 摄

武警四川总队机动第二支队官兵在泸定县磨西镇磨子沟村搭建临时木桥转移被困群众。 新华社 发

9月5日下午,消防救援人员在磨西镇成功救出一位遇险人员。 四川日报记者 田为 摄

在磨西镇.jpg

在磨西镇大坪安置点,受灾群众送别救援队伍。 张建国 摄

9月7日,志愿者和群众在进行核酸检测。 张建国 摄

9月7日,首批.jpg

9月7日,首批从海螺沟搭乘直升机疏散出来的滞留人员抵达泸定县磨西镇。 新华社 发

志愿者在临时安置点的“帐篷课堂”里给灾区的小孩上课。 新华社 发

◎张建国 本网记者 陈杨 马建华 谢臣仁 周燕 李娅妮

巍巍贡嘎山下,湍急大渡河畔。

87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辛万苦在这里“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予鱼以水,予人民以希望。

87年后,泸定6.8级地震来袭,救援人员搭乘冲锋舟,破浪打“通途”,风声相似,再展“强渡大渡河”精神;攀爬凌空索,飞架“生命桥”,目光滚烫,再现“飞夺泸定桥”景象。

这是山河破碎处,也是群星闪耀时。一面面鲜红党旗迎风招展,一支支救援队伍集结进发,一道道目光凝聚期盼,一颗颗心灵深受感动,这一切是重逢、也是初见。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9月5日12时52分,泸定6.8级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全力救援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作出批示、提出重要要求。省委书记王晓晖作出批示,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省委“9·5”泸定地震抢险救灾工作专题会议等,对做好抗震救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赴灾区传达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指导抗震救灾工作。省长黄强带领工作组赶赴震中地区指导工作,作出具体要求。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立即启动国家地震应急三级响应,向四川省派出工作组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国家、省立即调拨资金支持抗震救灾。

争分夺秒救人,全力以赴抢险。震后第一时间,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迅速作出安排部署,正在北京学习的州委书记沈阳立即与在州主持工作的州委副书记、州长冯发贵和泸定县委主要负责同志通话安排救灾工作,并结束学习于6日凌晨1时赶回康定指挥部。冯发贵立即率队赴震中一线现场指挥抢险救援工作。震后10分钟,州委、州政府成立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启动一级应急响应预案,调度各方救援力量,争分夺秒奔赴灾区抢险救援。震后15分钟,6支抢险救援队多线突进重灾区。震后3小时,首支救援队到达震中。

各安置点,各级干部通过各种形式,向灾区群众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泸定6.8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并通报省州党委和政府抢险救灾情况。

被困在海螺沟景区三号营地的26名游客、82名工作人员,通过观光车上的车载广播深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磨西镇杉树村三组安置点,91岁老兵伍国梁拄着拐杖声音铿锵地说:“这次确实摇得凶,我见过大阵仗,也打赢过硬仗。我坚信在党和政府带领下,我们能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关心关怀,极大地鼓舞和增强了灾区人民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勇气。

万众一心,共赴危难

震情就是命令,救援刻不容缓!9月5日下午,各路救援力量陆续抵达泸定震区。地震引发的山崩滑坡,阻断了多条通往震中的道路。

“路很难走,不时遇见山体滑坡,大小石块不断从山顶滚下来,只能沿着旁边一个超过50度的斜坡绕道向上”。消防救援人员告诉记者,几名身手敏捷的队员登上坡顶,抛下绳索固定好,救援队顺着这条绳索进入震区,救出被困群众。

困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9月5日下午到达磨西镇的四川森林消防总队甘孜支队支队长王绍刚马上带领30名先锋队员,徒步4公里山路到达青岗坪村。

“到了现场,我们发现桥梁已经垮塌,无法立即赶到对岸。河水湍急,远在半山腰都能听到水声。河的两岸之间,只有一条不到一脚掌宽的管道,这是当时唯一可能通过的救援通道。”王绍刚说。

雅江消防大队大队长张国胜带领10名战士,拉着绳索,小步挪动,通过管道缓缓向河对岸前进。到了对岸,他们以最快速度,现场搭建了一座简易的“生命桥”。正是这座桥,让救援人员能在青岗坪村进行搜救。

“因为当时受伤的人比较多,我们就找了竹竿,用绳子现场制作成简易担架。”甘孜消防支队消防员姚强说,“当时,有一名头部受伤的60岁左右老人已经昏迷不醒,情况很危险,我们丝毫不敢耽搁。”救援人员小跑三四公里,用担架把伤员转送至简易桥边,守桥的救援人员接到伤员后,六人一组,再将伤员转送至约4公里外的救护车上。

这4公里路,救援人员走河道、爬山坡,艰难行进了近一个小时,才把伤员送上救护车。他们不敢休息,原路返回转运伤员,有的消防员跑了五六趟,还在咬牙坚持。9月6日,青岗坪村300余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其中包括29名重伤员。

与时间赛跑,与灾情抗争。尽管前方道路艰险,但各救援队伍依然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向震中迈进。

湍急的燕子沟河挡住了去往磨西镇共和村的唯一道路,多支救援力量受命挺进“孤岛”共和村,在燕子河上搭建管道桥,力求抢通进村道路。9月6日一早,四川省地震救援指挥部调派三架直升机飞往共和村,救出首批重伤员。地面救援人员也尽其所能转移群众。

“刚开始是由其他救援队的一名队员搭建了一个绳索横渡系统,把我们的队员横渡过去。然后用横渡系统把这边的钢管横渡到对岸,就这样,我们在湍急的河上搭建起简易钢桥。队伍里有做工程的,也有做过土木的,所以说搭简易钢桥也算是得心应手吧。”蓝天救援队队员卢峰说,“它的难度主要就是跨度太大,河水特别湍急,稍有不慎掉到河里的话,会有生命危险。山上有余震的时候,还会掉石头,我们的观察哨随时都在盯着。”

虽然救援先遣队已经徒步进村救援,但是要大规模转移受灾群众,防止次生灾害再次威胁群众生命,架设这座桥非常重要。“共和村有80%的村民已经转移出来,这个桥就是进出共和村的唯一通道。”卢峰说。

“这真是现代版的‘飞夺泸定桥’”“困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向你们致敬,救人的英雄们”“感动,了不起的救援力量,用智慧和勇气架起了‘生命之桥’”……消防救援人员不可阻挡的逆行脚步,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关注。

9月7日早上7点半,在得妥镇得妥大桥,消防救援人员利用绳索放下9艘冲锋舟,通过水路,对得妥镇紫雅场村、湾东村被困群众进行疏散转移。因地震塌方,大渡河两岸不具备下水条件,前方指挥部决定从得妥大桥正上方垂直将冲锋舟放入大渡河。

“我们已经持续开展了两天救援。”乘坐冲锋舟进入紫雅场村搜救的消防员刘浩说,“今天我们要将被困群众都转移出来。”

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救援队利用冲锋舟转移了上百人。消防员杜鑫和队友负责在临时码头接应,“慢点慢点,一个一个下船!”杜鑫一边安慰着获救群众,一边将一位老人背下冲锋舟,“接下来需要将被救群众带到集中安置点。”

平地被扭曲,山体被震塌,巨石翻滚而下,多座村庄被切断道路成为“孤岛”。在奔波的人群中,救援队员逆行的背影尤其醒目——他们是大地的“缝合手”,搭桥渡河,勾连起破碎的土地;他们也是生的希望,在废墟中徒手挖掘,不放过任何一丝生命的迹象。

9月5日下午,翻山越岭奔袭的240名甘孜特警抵达磨西镇。“就在这儿!就在这儿!”当日下午15时左右,几名特警来到磨西镇一处坍塌的民房前,为避免救援工具伤人,硬生生徒手刨土,从断壁残垣中救出一名被困群众,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另一组特警队员行至磨西镇与青岗坪村交汇点,被一条湍急的河流阻挡了去路。“不能等!冲!”他们利用绳索连通两岸,一个个手脚并用冒险攀爬过去,护送900多位村民从临时搭建的便桥上离开危险区域。

也是9月5日,磨西镇共和村村支书徐康琼和村里的党员、村组干部不顾余震塌方滚石威胁,跟着特警和消防队员在最短时间内赶回村子,摸排受灾情况,安抚群众情绪,连夜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协助救援队将重伤员及时转移至安全地带进行救治。

9月10日上午,滞留海螺沟景区一号和三号营地的42名人员,分三架次乘坐直升机转移撤离至磨西镇。索道站地震应急临时党支部书记、海螺沟景区管理局宣传营销科科长李毅作为最后一名撤离人员迈出直升机机舱。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索道站地震应急临时党支部完成使命,正式解散。惊心动魄的六天五夜,36名党员、6名预备党员挺身而出,让滞留在贡嘎雪山下“半空孤岛”的214人安全转移。

在地震救援现场,是一幅幅双向奔赴、逆向而行的抢险画面。

咱地村派出村民宋华强外出求救,他艰难越过塌方地带与救援队伍相遇,声音哽咽、泪流不止。那一个个温暖的“消防橙”更令他感慨万分:有人背着78岁的老人宋国荣,有人抱着10个半月大的小娃娃,有人抬着无法行走的童洪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被困群众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

省森林消防总队阿坝支队汶川大队队员张自立,怀抱一名2个月大的婴儿向前行走,臂章上的“汶川”二字无比醒目。2008年汶川地震时,15名空降兵从4999米的高空“盲降”在6岁的张自立家乡茂县展开救援,在帐篷中教他们唱军歌。看着英雄的形象、听着英雄的事迹长大,如今“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人民需要,他就毫不犹豫随队出征。

“这次救援,我们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力量,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拼尽全力挽救更多的生命。有了这种凝心聚力,没有什么坎儿过不去。”州抗震救灾指挥部抢险救援组相关负责人说。

生命奇迹,大爱永存

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在灾区干部群众积极自救的同时,各方救援力量昼夜兼程,从水路、山路、空中多方突进,第一时间迅速向灾区集结。

危难当头,舍生、忘死、大义、无私;关键时刻,镇定、勇敢、冲锋、向前,“黄金72小时”要用尽全力。搜废墟、攀悬崖、蹚激流、渡关隘,只为守护灾区人民安全,受困受伤群众得到及时救援和救治。

过去几天,绝壁开路、身体搭桥、绳索为梯……紧急驰援的搜救从未停止,无数感人的瞬间让人动容,“守望相助、泸定加油”的声音响彻巍巍贡嘎。

“快,到房屋坍塌的街道去!”“快,到灾情严重的乡镇去!”“快,到失去联系的孤村去!”“快,到一切需要救助的地方去!”震后第一时间,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紧急会商部署,一道道指令迅速发往震区各地。

在强烈余震中,地震灾区分区分组4轮拉网式排查迅即启动,调用彩虹—4等各类无人机同步开展空中侦察;震后仅6分钟,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调集成都、德阳等7支消防队伍向灾区挺进。震后40分钟,省卫生健康委调度的国家级、省级紧急医疗救援队伍“先遣队”出发;震后3小时20分,甘孜州先期240名特警抵达震中开展应急救援;震后4小时40分,泸定县第一批重伤员转运至定点医院救治。

路断桥毁、滚石不断,挡不住“无疆大爱、快速反应”的火速驰援;5日18时,“橄榄绿”“藏青蓝”“消防橙”“天使白”“志愿红”等紧急集结各类救援力量达6500余人,并迅速扩增到1.3万人。

“我看到她了,看到她了。”5日下午17时16分,镇上一栋严重受损的大西映画酒店,垮塌的三楼楼板与二楼之间的缝隙里,甘孜州消防支队海螺沟景区大队队长朱刚和队友,与其他赶来的救援力量,经过数小时紧张施救,成功救出了一名被困人员。

朱刚回忆说,“我们破拆加固建筑废墟、安全评估现场环境,并清理废墟中的障碍物,先后救出3名被困的轻伤人员。这辈子第一次感觉到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珍贵!”

一边是逐渐增加的伤亡数字,一边是与死神赛跑的救援队伍。最先开进重灾区的救援力量,是由240名甘孜特警组成的应急救援先遣队,在古镇的街头巷尾地毯式全力搜救。

“警察同志,那边有人被压在房子下面,情况很紧急!”5日17时许,在磨西镇街面巡逻时,浑身是泥的甘孜州公安局特警支队二大队负责人陆云涛在巡看一处坍塌楼房时接到群众求助,10名特警队员立刻冲向倒塌现场。

倒塌堆积的建筑物太厚,大型搜救工具无法进入。“因为确定不了被困人员的位置,使用铁锹很可能会伤到人,特警队员便徒手刨土。不只是我们,周围群众也加入救援队伍中,不断刨去周边石土。”陆云涛还原了警民联合徒手“刨”出被困人员的经历。“每次看到家属渴望的眼神,心里就想‘拼了,就是死也要把人救出来’。”州公安局特警支队战训勤务科科长徐凯满眼血丝,进入灾区3天来他只断断续续地睡了5个小时。

“不放弃一丝希望!”这是所有人共同的心声,截至5日晚19时,特警救援先遣队陆续救出30多名被困群众。

道路中断、信号中断,河流上涨、桥梁垮塌。“没有桥,我们的双手就是桥。”关键时刻,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甘孜支队消防员兵分两路实施营救。一路“绳为引、步为尺”先期过河救治伤员,一路就地取材急流上用树干搭起“生命通道”,自制担架将伤员一一运送过河;截至5日晚23时40分,甘孜森林消防队员们翻山越岭往返近7小时,安全转运重伤员24人、近200名群众,徒步行程18公里。

从身陷绝境到看到希望,从“震”碎生活到渐复秩序,生死竞速的“黄金72小时”,每一刻都惊心动魄。在“飞夺泸定桥式”救援中,土登汪秋就是15名爬绳渡河特警先遣队中的一员。

土登汪秋在第四小队,任务是前往青岗坪村转移群众。这支15人的小分队从磨西镇出发,很快便行至青岗坪交界处,但这时发现前方道路被山体塌方彻底阻断。眼下,只有这条宽一二十米的河流。土登汪秋和队友站在河这边,能清楚看到河对岸村庄里倒塌的房屋,他们从塌方处小心翼翼下到河边,希望能找到其他线路,但附近并没有桥,他们似乎根本无法抵达对岸。这时,一名队员发现了一根连接河道两岸的钢丝绳。这根钢丝绳是当地人牵水管用的,为了争取更多的救援时间,15名队员靠这根仅手指粗的钢丝绳渡河,随即在河面搭起一座简易木桥,河对岸两个村庄900余名群众通过这座小木桥成功转移到安全地带。

一侧是陡峭且不时有滚石滑落的山坡,另一侧是滚滚而下的河水。“只有队员先过,在两道坎之间用绳索连起来,再组织队伍慢慢顺着绳索踩出一条路来,最后让8名被困群众过去!”海螺沟景区通往磨西镇的道路因震后山体滑坡中断,6日下午,途经此处的消防救援人员拉起绳索,在近乎垂直的百米悬崖上踩出一条“路”。

被困群众杜彦庭的儿子还未满3岁,消防员王家伟从杜彦庭怀里接过孩子背在了身上,另外一名消防队员取下自己的头盔细心地给孩子戴上,两人一前一后小心翼翼护卫幼童,一步一步攀爬过近百米高的垂直滑坡带,将孩子送出险境。

没有路,就徒步;面对激流湍水,就砍树搭桥,实在不行就开辟“空中通道”“水中通道”,那些奋不顾身的身影,用自己坚实的臂膀,为灾区群众托起了生的希望。

“当年那支英雄的队伍又回来了!”6日9时许,得妥镇湾东村红花岗组6名受灾群众在第77集团军某勤务支援旅官兵的搀扶下,登上了第一艘冲锋舟,忍不住感叹。

当日,陆军第77集团军某旅200名官兵乘坐冲锋舟水路突进,在大渡河上颠簸15分钟登陆,以搭绳攀爬的方式,艰难摸爬3个多小时到达泸定县得妥镇湾东村。

70多岁的王婆婆被陆军第77集团军某旅官兵救出后感激地说:“船工帮助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故事从小就听过,今天是红军的传人帮我们渡过难关,救出了我们这里被困的160多个村民和伤员呀!”

大渡河上冲锋舟渡人民,飞鹰翱翔开辟生命走廊。“解放军来了,有救了!”6日10时30分许,第77集团军某陆航旅飞行员时金盛,驾驶直升机飞抵得妥镇湾东村红花岗组上空,村民小组长安文忠挥舞着手臂大声欢呼。“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接到转移重伤员的命令后,该旅两架运输直升机立即起飞,飞越高山峡谷赶赴灾区。10时50分,山坡上一小片开阔地上空,机组徐徐下降。“不能再低了!”“准备救援吊篮!”机长时金盛凭借丰富的经验断定。“保持悬停高度,可以展开行动!”机组人员着地确认情况后,胡海青小心翼翼地将肖玉珍等3名重伤员扶上吊篮,扣好保险,配合飞行员将他们依次拉上了飞机。

飞抵海螺沟景区人民医院后,机组人员把伤员安全转送到正在等候的救护车上。第一批3名重伤员被转运至定点医院后,两架直升机又飞往共和村、湾东村等地,持续转运23名重伤员和6名受困群众,空投食品和医疗物资3吨左右,被灾区人民誉为“生命之鹰”。

生命至上,救治伤员不误分秒。震后2分钟,省卫生健康委立即调派甘孜、雅安两支省级高原卫生应急救援队伍28名队员赶赴泸定开展紧急医疗救援;调度国家级、省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99名医务人员驰援泸定震中。

5日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启动转运伤员应急预案,连夜将8名伤员送到成都,组织包括重症医学科、骨科、神经外科等专家在内的救治医疗组,对地震伤员进行多学科联合救治;6日下午,全省多家三甲医院启动远程会诊,通过“最强大脑”的碰撞,为伤员提供精准的救治方案。

多方力量汇聚,截至12日7时,全省医院先后救治伤员420余人(其中危重伤10人、重伤39人);11日,首批“9·5”泸定6.8级地震伤员从定点医院治疗出院。

团结一心,勇毅前行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泸定地震灾情牵动人心。地震发生24小时内,一笔笔善款、一批批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汇聚到震中泸定,爱心人士的援手温暖着灾区人民的心。

9月5日15时16分,地震发生后的两个半小时内,州红十字会收到社会爱心人士冯女士的第一笔善款。此后,通过州红十字会和州慈善总会捐赠善款和物资的电话、汇款接连不断,无论款项和物资的多少,工作人员都会将这一份份爱心记录、保存。9月6日0时15分,来自我州本土企业甘孜州融达锂业有限公司的500万元善款正式入账州慈善总会账户。“四川泸定‘9·5’地震救灾捐赠资金”这一行字包含着万千的情意。

爱心捐款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汇入灾区,爱心物资连绵不绝涌入震中一线。青年志愿者响应“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展现出了青年有力量,抗震有担当的精神。

将矿泉水搬上车、清点装车物资、录制加油祈福短视频。9月6日23时,我州青年志愿者丁真珍珠还在忙碌着。自地震发生以来,他每天都在关注着抗震救灾的进展,思索着如何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是青年志愿者,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抗震救灾,我都该在第一线!”身虽未动,心早已至!就在当日早上,丁真珍珠在网上公布向泸定地震灾区捐赠物资的倡议,各大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纷纷表达爱心,向灾区捐款捐物。

甘孜各地,想为灾区尽一份力的人们,纷纷穿上红马甲、戴上红袖章勇敢逆行,他们或冲锋在前、或温情守护、或多方奔走、或献血捐物,他们在为抗震救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微光虽渺、万丈成炬。

6日早上,康定中桥的爱心献血屋前排起长龙,男女老幼都撸着袖子,踊跃向前。“我虽然超过45岁了,但身体非常健康,你给我做个检查就抽血嘛。”“缺食品我们就捐食品、需要救人我们就献血,都想为抗震救灾尽点力。”“灾区还需要人不?我能扛能背,做点体力活也行……”朴实的话语,凝聚着一份份爱心。当天下午,华西甘孜医院血液中心便已采集够所需血液。从此,地震受伤群众和康定的志愿者们血脉相连。

同样把志愿者们当作“亲人”的,还有震中磨西镇的孩子们。6日中午,磨西广场的集中安置点,一处没有门帘的帐篷内,孩子们正在“红马甲”哥哥姐姐们指导下画画。他们有的画了蓝衣的警察、有的画出了红马甲的哥哥姐姐、有的画出了七色的彩虹,而这些都是孩子们想成为的未来。

帐篷外,用简易纸板做成的牌子“青青儿童乐园”特别显眼,这是首个建在地震震中的儿童乐园。“这顶帐篷中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在地震灾区就是最动听的声音!”青年志愿者毛建美介绍,为了疏导灾区孩子们的情绪、减轻家长们的压力,相关部门专门在这里设置了“青青儿童乐园”,“这里配备5名幼师专业志愿者和3名大学生志愿者陪护照看,开展学习辅导、健康卫生、游戏活动、心灵陪伴、防灾减灾等五大领域的活动服务。”

9月11日中午,又一批驰援物资到达磨西镇,长征国际大酒店抗震救灾青年突击队员们立刻跑去参与卸货。烈日“烤”验下,抗震救灾青年突击队员与其他志愿者齐心协力,对物资进行交接、卸货、清点、搬运、入库、登记。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驰援物资源源不断运抵磨西镇,“今天已经不记得卸多少车了,尽管很累很辛苦,但值得!”长征国际大酒店抗震救灾青年突击队队长、副总经理张建说。

抗震救援这几天,长征国际大酒店本地员工克服困难,一边自救,一边为救援队伍提供服务。“唐敏的爷爷和奶奶在地震中去世,她在最短的时间赶回酒店参与生产自救;余海做完阑尾炎手术不到十天,在家中受灾严重的情况下,仍忍着病痛赶到酒店参与后勤保障工作。”张建说。

泸定地震发生以来,全州各行业各领域积极组建抗震救灾青年突击队,截至目前,已组织抗震救灾青年突击队40支、队员1180名,参与抢险救灾、交通保障、电力抢险、通信保畅等工作。在抗震救灾的路上,每一位志愿者都是一面旗帜,每一件红马甲都集聚着逆行者的力量,他们坚定理想信念,践行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成为抗震救灾一线的一道最美风景线。

同心抗震,感恩有你

“我们想通过甘孜日报刊登一则寻人启事,找到救我们的那个武警战士。”9月14日,华西甘孜医院泸定地震伤员综合救治病区8病室19床的罗晓敏与丈夫毛建强在纸上写下特殊的寻人启事:“救援我的好心人,您在哪里?”

罗晓敏是海螺沟大西映画度假酒店的大堂经理,地震使5层楼的酒店发生了垮塌,罗晓敏的头和腿被倒塌的物件卡死,脖子被压住,呼吸困难。随后,余震不断,罗晓敏的头、脖子、腿被卡得越来越紧,终因体力不支昏了过去。

过了许久,罗晓敏清醒过来,她听到:“消防来了!” “特警来了!”“武警来了!”在废墟之下的罗晓敏听见一个有力的声音在不停地喊着她:“老乡,不要怕、坚持住,我们一定会救你出来的。”经过4个小时的紧张救援,大西映画度假酒店5人被救、2人遇难。罗晓敏成功获救后,知道甘孜州消防救援支队、甘孜州特警支队、海螺沟投资公司等一些救援力量的信息,唯独不知道这名救她的武警战士信息。救援人员撤离后,罗晓敏夫妇急切想找到他,想通过甘孜日报“刊登”寻人启事找到救了自己的好心人。

“救了我的好心人,无论您在哪里,我都要找到您。”罗晓敏想找到救援自己的好心人,向他道上一句最真诚的感谢;他们更希望大家能够传播接力,让那名武警战士知道:罗晓敏在找您!

在泸定地震灾区,感恩的场景无不让人动容。“挥手致敬送亲人,人间大爱记心怀!”“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地震无情、人间有爱!”9月13日清晨,磨西镇贡嘎大道两侧,红色的横幅连成一片,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前来送别救援部队和武警战士、消防救援队的灾区群众手捧洁白的哈达表达感恩之情。

“今天,救我们的英雄要走了,心里非常舍不得!”车前,磨西镇杉树村四组的张玉芳已哭成泪人,听说部队要撤离,她就在路旁等待,想再看一看这些穿着迷彩服的恩人,“他们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今后我们就是一家人!”

“英雄们,一路平安!”“拿上点吃的再走,路上慢点!”红旗招展,哈达满车,声声祝福道不尽,句句关心说不完。

“我长大当解放军!”人群中,7名少先队员高举着写在纸板上的大字。他们站得笔直,向着车队敬少先队队礼,目光中透露出不舍、崇敬和憧憬。张陈是海螺沟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13岁的他左手高举着自制的标语“海螺沟人民感谢您”,右手敬着标准的“军礼”。“地震夺走了爷爷的生命,奶奶是解放军叔叔救出来的,感谢叔叔们第一时间赶来救援,长大后我要成为他们一样的战士,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在泸定磨西镇、得妥镇,部队的车窗里一次次被塞进核桃、鸡蛋、玉米等山里货,战士们感动得热泪盈眶。“感恩的心,感谢有你。”灾区群众永记党恩,感恩奋进。“房屋没有了,我们有信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废墟之上重建美好家园。”在灾区采访,记者常常听到受灾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恩话语,灾区孕育着无限生机与希望。

9月12日,在得妥老街的临时厨房里,4口大铁锅一字排开,回锅肉、红烧肉、莴笋烧鸭等新鲜出锅;另一侧,还有4口大铁锅,米饭已煮熟,番茄蛋汤冒着热气。来自冷碛镇桐子林村的厨师余有平、唐永志做好美味可口的饭菜,与一同前来帮忙的同村村民一道给安置点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送饭。

“地震第一天,我通过电视新闻看到一线救援人员吃的是方便面,我和唐永志都是十几年的老厨师,我们商量去得妥安置点做饭。”余有平说,村党支部书记谢小波得知他们的想法后,非常支持,得知得妥临时安置点有上千名救援队员时,谢小波让村民踊跃报名,一支由40名“乡厨”组成的队伍紧急驰援得妥镇。

“冷碛镇和得妥镇是近邻,得妥镇受灾严重,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我们和得妥镇的村民组成了百名乡厨,让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不再靠方便面充饥,把后勤工作做好,为救灾尽我们最大所能,帮助得妥的乡亲们渡过难关。”余有平说。

无论是抢险救援,还是灾后安置,受灾群众与救援人员守望相助。得妥镇北头村村民吴军家的住房垮塌,无法入住,她不能到厨房帮忙,就送去了柴火。很多村民把家里的腊肉、白菜、土豆拿到临时厨房,并帮助“乡厨队”一起做饭做菜。

杀猪、备菜、生火,不到4个小时,一盆盆热腾腾、香喷喷的猪肉就端出了锅。9月10日是中秋佳节,泸定县冷碛镇甘露寺村老支书高发强惦记着安置在泸定县第二中学的600余名得妥镇受灾群众,一大早,他便招呼村里的汉子到家里来帮忙杀猪,带着五盆“杀猪菜”和剩下的大半头猪,来到泸定县第二中学安置点,让得妥来的乡亲们尝尝村民们的手艺。

在得知回锅肉、猪大肠是附近老乡现杀烹饪后带过来的,安置点里的李贵珍边吃边擦拭着眼泪,她说:“真的很感动,每天都有老乡来给我们送物资、送吃的,安置点里的志愿者们细心到提前备好了孩子们换洗的衣裤。”安置点的受灾彝族老乡邱文华感叹道:“我真的没想到,来到这里后,老乡们非常热情,真的很温暖。”

“我给武警战士送了两头猪,这些天他们太累了,今天给安置点也送一头。来到我们这里,大家就是一家人,没啥过不去的坎儿。”高发强说。

在集中安置点、临时救灾帐篷内,575名州县党员干部组成的灾损评估组、群众工作组的队员们正在收集核查受灾群众困难、诉求,他们三人一组或两人一队,背包入驻各村寨、帐篷、板房,每天解决群众各类困难达1500余件次。“有事找党员,党员在身边”成为了受灾群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不仅仅是一句承诺,更是灾区群众与党员干部心手相牵、共克时艰的铿锵誓言!

9月13日,震中磨西镇的部分商店、超市、餐馆又恢复了营业,集中过渡安置点正在如火如荼建设,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将会得到全面恢复。

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安宁。泸定6.8级地震抗震救灾中,百万甘孜各族儿女在重大自然灾难前展现的甘孜速度、甘孜力量、甘孜精神,必将让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大渡河畔展现新的光芒。




  • 上一篇:凝聚智慧力量 同心抗震救灾
  • 下一篇:文明之花开遍雪域高原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dzyw/84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