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筑牢致富奔康“幸福路”

甘孜日报    2022年10月22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孜州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本网记者 丁瑶

正值秋收时节,雪域高原到处一派青稞飘香、丰收在望的热烈景象,“希望的田野”不断释放着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一座座新居亮丽多彩,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项项产业生机盎然……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尽情地在雪域高原上铺展开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孜州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着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持续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改善。

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14年,全州精准识别贫困村1360个、贫困人口51775户22028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3.17%,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从扶贫越温计划、“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新十年扶贫开发到“十二五”扶贫开发,再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沉甸甸的接力棒传递到手上,千钧重担落在肩上,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州紧紧围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突出脱贫奔康和长治久安“两个关键”,统筹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补齐“四大短板”,着力夯实“五大基础”,精心组织实施“六大战略”,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为全面同步奔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甘孜州18个县(市)全部摘帽,136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2.5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雅砻江上游4县交界地区24个乡镇深度贫困问题整体解决,绝对贫困全面消除,创造了甘孜减贫史上最好成绩。

数字的背后,是脱贫地区的蝶变:一条条柏油路蜿蜒向前、一栋栋藏式新居错落有致、一个个帮扶项目落地生根,随处可见一幅幅生机勃勃的小康画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近年来,我州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用乡村振兴的办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牢牢守住不发生整乡整村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推动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脱贫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截至今年9月底,全州累计纳入监测对象2412户10605,消除风险882户4015人。

同时,我州各县(市)编制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示范村建设等重点方向和两不愁三保障、产业就业等8大重要指标,对全州2181个行政村基本情况、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进行全方位调研,论证谋划一批关联度高、综合效益好、辐射带动明显的补短板、促发展项目,全州储备项目9124个,总投资预算438.6亿元。

今年以来,我州狠抓产业就业增收,坚持资金使用重点导向,截止7月底,安排衔接资金近12亿元用于“三江六带”、牦牛产业集群等建设,大力发展专合社、庭院经济、股份制农场助农增收,

预计上半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同比增7%左右。同时,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15个,项目总投资6500万元,项目实施劳务报酬达项目资金总投入的10%,帮助群众增加工资性收入650万元。

致富产业越来越旺

十年来,我州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全州加快推进“产业布局区域化、社会化,园区建设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方式资本化、市场化,农畜产品品牌化、绿色化”,积极培育现代农业“10+2”产业体系,建成“三江六带”现代农业产业带83.46万亩。建设现代农业园区43个,创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

积极打造“有机之州”,累计登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28个,较2012年增加73个。完成鉴定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12个,较2012年新增11个。审定全国优异畜禽品种和农作物种植资源2个、鉴定饲草新品种5个,实现两个“零”的突破。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904家,较2012年底增加3724家。甘孜牦牛产业集群成功申报国家产业集群建设项目。

“初筛表现好的品种明年可以扩大栽培试验面积了。”前不久,在稻城县寒桑村甘孜南路片区多品种青稞试验田里,金黄饱满的青稞在风中翻滚,两辆大型收割机穿梭其间抓紧作业。经测算,今年试种的17个青稞品种中,5个品种亩产超过200公斤。其中一个品种亩产达到283公斤,创稻城县有记录以来青稞亩产产量新高。

十年来,每年州委“一号文件”聚焦“三农”作部署、谋发展,高规格召开州委农村工作会议,实时召开州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有力贯彻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不断健全,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治理成效显著,形成了上下贯通、力量充足、执行有力、一抓到底的领导体系。

十年来,我州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得到有效遏制,撂荒耕地实现“清零”,粮食播面常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加快农田基础实施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49.7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4.29万亩、太阳能提灌站38座。

目前,全州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较2012年提高24.61个百分点。深化“院州”“校州”合作,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3.5%,较2012年提高2.5个百分点,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2%以上。培育康青系列青稞新品种6个,青稞产量从2012年的亩均178公斤提高到了2021年的亩均193公斤。

农村面貌越来越新

农村污水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美丽乡村重要组成部分。

为破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题,丹巴县积极探索农村污水处理模式,针对每个村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出不同的污水治理路径和模式。丹巴县对排水较为分散且集中收集困难的村庄采用分散式处理+资源化利用;对排放量较高的集中村,采用建设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模式,做到“分村定位、一村一案”。

“自从在村子上实施了污水治理,整个路上都干净了,难闻的味道也没有了,每天下午在这样的环境走一走,大家的心里很舒服。”丹巴县巴旺乡光都村村民胡永成说。

近年来,我州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合格率达到100%。畜禽粪污实现资源化利用,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

同时,按照“先易后难、梯度推进、数量服从质量”原则,积极推广“旱改卫”“一厕两用”“双坑交替”等农村户用厕所建设模式,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52.64%,较2012年提高38个百分点。建成省级“四好村”116个、幸福美丽新村1305个、宜居乡村达标村737个。

乡村振兴干劲十足

我州围绕“成渝后花园,康养加休闲”主题定位,在大渡河流域实施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区建设,完成投入资金9.2亿元,建成示范村115个。梯度推进雅砻江、金沙江流域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完成投资8亿余元,打造试点村138个,探索形成了目的地型、城镇依托型、景区依托型、邻村组团型等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的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下一步,我州将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各项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州委“坚持一条主线、打造两区三地、培育四大动能、实施五大战略”总体工作格局,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围绕打造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目标,加快布局“三江六带”现代农业产业带,推动建设甘孜牦牛产业集群,打造“有机之州”,培育1个国家级、10个省级、30个州级、N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着力发展优质粮油、特色林果、生态养殖、道地中药材、生态食用菌、精品茶叶6类特色产业;打造“肉、粮、油、蔬、果、菌、药、茶、酒”9大农产品加工区,建设“圣洁甘孜”现代农牧产业发展中心、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物流园区、冷链物流中心、冷链物流设施设备5类商贸流通服务中心。

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提升行动”和乡村振兴“双百工程”,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大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 上一篇:在新时代的伟大 实践中提振斗争精神
  • 下一篇:满怀美好憧憬 共同书写时代华章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dzyw/84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