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3年07月14日
我省不断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确保一河清水向东流——
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出发,一路奔腾,在川西北“一闪而过”。
在沿黄河分布的9省(区)中,我省黄河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2.4%;黄河干流四川段长度174公里,占黄河干流总长度的3.18%。而另一方面,黄河出川断面多年平均径流量达141亿立方米,占黄河全流域年径流量的26%;我省黄河流域5县湿地(含水域)的总面积超103万公顷,丰沛的蓄水让四川成为黄河上游重要生态涵养地和水源补给地。
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黄河保护与治理迈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当前,我省正不断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切实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全力守护母亲河长久安澜。
保护优先:
坚持系统治理,筑牢上游水生态屏障
沿着黄河岸线巡护完草场,阿坝州若尔盖县唐克镇洛华村牧民索朗泽让回家时,已近黄昏。干净、整洁的毡房里,家人已熬好酥油茶,揉好青稞面。幸福的日子,让索朗泽让格外舒心。
然而,就在前几年,每次巡护草场,他都感到焦虑。黄河在洛华村形成一道美丽的河湾,由于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河岸侵蚀曾让索朗泽让家损失了不少草地。在我省黄河流域,不少牧民都曾像索朗泽让家一样,经历过河道侵蚀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黄河的保护与治理如何展开?在四川,首先是织密一张“保护网”。去年3月,黄河干流若尔盖段应急处置工程启动实施。这是我省在黄河干流启动实施的首个生态护岸工程,有效遏制了若尔盖段黄河岸线的侵蚀和坍塌。此外,黄河干流四川段防洪治理工程,也有望在今年主汛期结束后开建。
制度建设方面,2021年5月,我省首支黄河护河队组建,主要负责若尔盖县73条河流、6个湖泊及3个重要湿地的河湖巡护、河岸清理、违法整治等工作。截至目前,我省共设立黄河流域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194名,历年来巡河查河治河2.4万余次,推动整治问题1294个,有效推动了黄河流域河湖面貌持续改善,3个国考断面水质常年保持优良状态。
其次是推动流域协作“一盘棋”。黄河保护涉及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必须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为此,我省深化与青海、甘肃的跨省协作,共同探索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签署河长制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深入开展联合巡河、联合管护、联合治理。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后,我省广泛发动宣传、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加强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提升流域治理管理能力和水平。
“保护优先,系统治理。我们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推动黄河流域河湖保护实现‘最后一公里’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省河长制办公室主任、水利厅厅长郭亨孝表示,我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筑牢上游水生态屏障,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发展转型:
打造幸福河湖,助推流域高质量发展
甘孜州石渠县是黄河入川后的第一县,也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补给地和国家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盛夏时节,川西北高原的清晨透着一丝凉意。在德荣玛乡江秋河畔的黄河流域和平村生态修复示范点,翠绿的矮草覆盖着大地,长势茂盛的水滩处,几只牦牛正在吃草。
“以前我们的主要收入靠开采砂石,草场沙化严重。”曾经的挖砂工次称格拉现在是当地的环境管护员,他说,石渠县对此处开展专项治理,恢复植被1.8万平方米、建设围栏600米。治理后的江秋河畔,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观光于一体。
近年来,石渠县还持续在虾扎镇、长沙贡玛乡、格孟乡等多个乡镇,实施黄河上游水源涵养综合治理项目,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奠定生态根基。
地处若尔盖湿地的花湖,每年为黄河补水达44亿立方米,是名副其实的黄河天然“蓄水池”。过去,受开沟排水、过度放牧等影响,曾一度出现湿地萎缩、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等问题。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护花湖为代表的黄河流域生态,我省实施了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川西涉藏地区沙化治理、黄河上游水源涵养等15个项目。去年,花湖所在的若尔盖县,旅游总收入超16亿元,游客达223万余人次。
河之福,人之福。从“治”河,到“福”河,川人与黄河的关系,出现古今未有之变,正奏响相惜相亲的新乐章。“实现流域高质量发展,还必须进一步做好转型文章。”省河长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正不断优化黄河流域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流域内阿坝、甘孜两州光伏装机占全省的42%。我省还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对水文、水资源、水生态、水域空间进行动态检测监控,为流域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下一步,我省将不断增强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着力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着力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确保一河清水向东流,为把黄河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作出四川贡献。
据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