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4年02月28日
我州民政惠民工作取得新成效
老人在“老年食堂”就餐。
◎本网记者 冯丽娜 文/图
外地户籍也能在州申办低保、康定城区搭棚治丧戛然而止、首家“老年食堂”落成投运、关爱孤儿措施在全省率先蹚出新路、慈善支持灾后重建谱出新篇……一件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办到了困难群众的“心坎上”,带给群众满满的幸福感。
“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也是州委、州政府致力推动的“州之大事”。近年来,我州民政系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主动延伸“民情触角”,以“民政为民、民政爱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立破并举、涤旧生新、分类施策,以看得见的方式、摸得着的实惠回应群众期待,不断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办好民生实事,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心系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有“新路径”
2023年11月,雅江县河口镇的黄蓉大妈向州民政局送来一面内容为“情系百姓办实事,为民解忧暖民心”的锦旗,从她一脸真情中流露出浓浓的谢意。
记者了解到,锦旗是替84岁的继父李怀勋老人送的。李怀勋系雅安市雨城区人,2022年因意外摔倒致全身瘫痪,生活无法自理,由继女黄蓉接到雅江县渡口社区廉租房照顾,而黄蓉一家仅靠其个人“单人保”低保金维持生计,自身患癌,医疗费用开销大。继父的到来,使原本困难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2023年甘孜州民政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的通知》,并在全州开展党建引领社会救助行动。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排查时了解到该户的困难。州民政局按照“异地受理、两地联办、全程网办”的思路,立即主动与雅安市民政局沟通协调,通过“天府救助通”推送相关复核资料,完成户籍地和居住地公示等程序,最终,李怀勋顺利在我州雅江县完成低保申领。
“不受户籍地限制,就能在这里申请到低保,对于像我这样的困难家庭来说,真是一项好政策。谢谢你们!”李怀勋很是赞许地告诉记者。邻居们反映,“自从拿到低保,李怀勋紧锁的眉头终于松开了,露出了久违的笑颜”。李怀勋纳入低保,是我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兜牢民生底线的缩影。一直以来,异地申请审批低保受政策堵点限制,无法真正实施,成为打通社会救助服务“最后一公里”难点,“马上办、异地办、协同办”无法实现。这次在全省率先办理异地低保,让距离、户籍不再成为障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绘上浓墨重彩的一笔。2023年7月起,我州分别将城乡低保提升至740元/月、533元/月,城乡特困提升至962元/月、693元/月,主动发现困难群众10941人,全年兑现保障资金6.96亿元,精准兜住了17.7万“老、小、残、困”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情暖未成年人,关爱困境儿童有“新载体”
2023年8月22日,甘孜州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举办了一场“感恩新时代·同心护未来”文艺汇演。在欢快的旋律、热情的舞蹈中,洋溢着无尽的幸福、欢乐。活动现场,当年毕业孤儿领到了公租房钥匙、拿到了过渡安置补贴、得到了心仪的就业岗位,解决了步入社会的后顾之忧,14名孤儿发表了自述,他们齐声谈感受、颂党恩,立誓用自强拼搏和奋斗青春回报党恩、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据了解,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让孤残儿童欢呼雀跃的是我州出台的《甘孜州进一步关心爱护孤儿二十条措施》,全方位构建起孤儿保障政策体系,实施孤儿毕业后过渡安置补贴、住房保障、就业帮扶、创业扶持等系列后扶政策,对当年毕业离院成年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一次性发放2万元过渡安置补贴,已为68名成年孤儿发放过渡安置补贴136万元,14名孤儿实现过渡安置房保障,提供就业岗位110余个、促进100%就业,实现孤儿离院后住有所居、就有所业、心有所安。积极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困难儿童救助帮扶,与州交投公司等企业达成了孤儿帮扶合作协议,从基础建设、物资援助、实习就业等方面助力工作提质增效。
2023年,州民政局制定了儿童生活养育金管理暂行办法,变机构统筹管理为“一卡通”个人管理,287名在院儿童一年存款97.96万元,儿童理财意识更强了,生活底气也更足了。建立了领导干部“一对一”联系帮扶困难儿童制度,州委书记沈阳等州领导带头看望结对儿童,示范带动1387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实地走访孤儿2400余人次,既为困难儿童纾困解难,又为孤儿成长励志。值得一提的是,我州已连续三年将孤儿保障纳入州级民生实事,精准发放孤儿养育、助学、助医等资金2580万元。近年来,投入1800万元打造了理塘、泸定、九龙等4个县级未成年人保护阵地,推动康南、康北两所州级儿童福利机构向未成年人保护阵地转型,实现县级未成年人保护场所布局更优。
推进移风易俗,殡葬改革有“新突破”
“以前,我们康定城区哪家有丧事,都是在街边上搭棚棚治丧,又冷又不方便,还影响交通,行人也有忌讳。现在都到州殡仪馆集中办,大家也方便,丧事的支出也减少了。”康定市居民达瓦向记者讲述。
受传统观念影响,康定城区凡遇家中有人去世,就习惯占用城市道路、公共区域等地搭设灵棚、停放遗体、摆席待客,这已是沿袭几十年来的陈规陋习。租借帐篷开销大,群众丧葬负担重,不仅扰乱城区正常秩序,也严重影响居民生产生活。针对这一民生“痛点”,州民政局经过多方调研,牵头主导并联合康定市协同发力,强力推进专项整治行动,积极倡导殡仪馆集中治丧文明风尚,将建成即闲置近10年之久的州殡仪馆综合楼、悼念厅进行改造升级后,为治丧群众提供餐饮、住宿、治丧一体服务,目前,州殡仪馆已开展集中治丧27起,群众在悼念厅治丧的开支在每天850元左右(原来搭帐篷每天需租金2000元左右),大幅减轻了负担,城区市民的文明丧葬行为正在形成,康定首位城市形象也静悄悄实现了提档升级。同时,州民政局还会同州发改委,将5年不能落地的丹巴殡仪馆项目调整到九龙并建成投用,促成老大难项目落地见效。
优化婚登服务,热情为爱加班有“新举措”
2023年5月20日,尽管是周六,但康定市办证大厅结婚登记处却异常“火爆”,新婚登记的情侣排成长龙,记者看到,32对新人正在有序等候申领结婚证……同时了解到,仅“5·20”当日,我州18个县(市)婚姻登记处就有149对新人通过预约,成功领到了结婚证。
在我国传统民俗中,择日登记、举行婚礼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刻文化内涵的婚姻习俗,特别像“5·20”“七夕”……这样的“吉日”越来越受到年轻人追捧,但有时会遇上公休日、节假日。州民政局针对群众特殊需求,在全省率先推行婚姻登记A/B岗、周末和节假日预约办理等制度,有效解决了非工作日不能登记的难题,2023年通过电话、网络等“线上”方式预约、“线下”成功登记新人208对,让婚姻登记服务变得更加便民利民、贴心暖心,“为爱加班不打烊”获得了群众点赞。
弘扬敬老风尚,打造“老年食堂”有“新模式”
2023年11月6日12时30分许,记者走进康定市炉城街道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的“老年食堂”,迎面扑来阵阵饭菜香,刚出锅的烂肉豌豆、土豆丝、莲花白、萝卜炖排骨等菜品在取餐台上一字排开,荤素搭配、色香味全,附近社区40余名老人已有序排队挑选菜肴。“‘老年食堂’餐厅,三菜一汤、一荤两素,荤素搭配,饭菜可口,营养均衡,关键还免费!”80岁高龄老奶奶藏格高兴的说。
据悉,这是我州首个试运行的“老年食堂”开餐。康定市民政局副局长杨满雄介绍,“老年食堂”所在的炉城街道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项目,总面积约700平方米,包括餐厅、棋牌室、书法室、休息室、健身房、心理疏导室等,能为康定市60岁以上老人提供营养餐食及棋牌娱乐、阅读按摩、健康体检、心理咨询一应服务。餐费标准为60岁以上老人每餐10元,80岁以上老人可免费用餐。仅2023年,州民政局就投入1.87亿元实施了68个民政项目,甘孜县老年养护院、德格县阿须片区敬老院、泸定老年养护院等一大批项目投入使用,民政基本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改善提升。
助力灾后重建,推动慈善事业有“新成效”
2023年8月31日,记者来到泸定县南头村,70多岁的梁才玉老人把客人迎进她们的新家,宽敞的客厅,6间卧室,独立的厨房、卫生间,墙面刷了乳胶漆,楼梯间安装了地砖和铝合金护栏,地面铺了墨绿色的地砖。梁才玉介绍,“我家一共6口人,可以达到一人一间卧室,3楼是我们堆放粮食的地方。这个住房才修好,我们就搬进来了。”像梁才玉这样实现“新居梦”的受灾群众还有很多,面对未来,他们信心十足。一年来,他们挥别地震的阴霾,正昂首迎接充满希望的明天。
据州慈善总会秘书长周瑾介绍,省州慈善资金投入灾后重建城乡住房补助达到2.32亿元,分别以相应政策标准,对住房重建(统规统建、统规自建、购房安置和货币安置)、维修加固等实施补助,24007户灾区群众受益。在“9·5”泸定地震发生第一时间,州民政局积极争取省民政厅和省慈善联合总会支持,及时发布捐赠倡议,迅速汇聚起社会各界人士涓涓爱心,获得9.02亿元省慈善捐赠资金支持,累计投入10.87亿元慈善捐赠资金支持55个灾后重建项目,极大解决了重建资金筹措难题,助力我州跑出了灾后恢复重建“加速度”。同时,我州努力打造民族地区慈善品牌,“巴塘离休干部王秀文慈心善举”等慈善故事首次走上四川电视荧屏,创新设立了民生济困基金和秀文济困基金,接收捐赠1328.52万元,为推动全州民生改善注入了新活力,在助力团结富裕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孜建设贡献了慈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