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全富 文/图
2008年7月的一天,一名身材瘦弱的姑娘在长满荆棘的乡村小径上奋力的向上攀登,她,就是刚被分配到丹巴县太平桥乡丹扎村的大学生村官阿根初,上任伊始就被眼前的荆棘小路给了一个下马威,刚买的新裤子划破了,更要命的是两条腿上布满了一道道血口子,那钻心的疼痛,使得原本坚强的女孩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在途中,看着前方的小径,她对自己这份工作的选择充满了忐忑。然而自己已经选择了这条路,她就要无怨无悔的走下去,她站了起来,擦掉眼角的泪水,鼓起勇气向前走去。
转变观念让村民增收
丹扎村坐落在太平桥乡三岔沟里,在三岔沟内,共有五个行政村,丹扎村就是其中的一个村子,丹扎村依山而建,平均海拔在2800米左右,全村共有70余户,人口300余人,主要出产玉米、大豆、荞麦、胡豆等粗粮,人均产量1000余斤,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山村。
在工作中,阿根初发现这个村真的很贫困。怎样才能让村子富裕起来,阿根初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经过一番调查,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心中出现,那就是抓住退耕还林的契机,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为村民增收致富提供一条新路子。为了让村民改变观念,阿根初组织村民观看了科学种树发家致富的片子,讲兄弟村落脱贫致富的事例,看到一些村民的顾虑,她说如果这条路行不通,她愿意赔偿村民的损失。
多方筹措优质树苗,并联系县林业局,邀请技术人员到村指导工作。没过几天,丹扎村的土地上已经栽种起了一棵棵优质树苗,在村民的悉心照料下,茁壮的成长起来。第三年,这批树苗正式挂果,村民们第一次尝到了收获的喜悦,看到丰收后阿根初又忙着帮村民到处销售,看着一叠叠钞票攒在村民手里时,她激动的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当年,全村人均收入从几年前的750元一下飙升到3000余元,她的工作得到了老百姓的称赞。
要致富先修路
丹扎村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村民大多数都居住在半山腰,从古至今人们都是过着人背马驮的生活,许多当地的姑娘因受不了这里凄苦的生活,纷纷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工挣钱,很多就再也没有回来。而远村的姑娘只要听到丹扎村这个名字,都不愿嫁到这里来。村里的光棍逐年增加,虽然有了经济林木,但是要将这些产品运出去,路成了制约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交通,许多村子通了公路,丹扎村的通村公路却因为涉及到土地征用等问题,一拖再拖。阿根初来到这里之后,暗下决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也一定要将公路修到每一户村民家门前。为修建通村公路,阿根初逐门挨户做思想工作,在她的努力下,村民的思想有了转变。
就在这年的3月,丹扎村的通村公路开始建设。阿根初与筑路队一起每天守在在工地上,历时4个月,一条长17公里的乡村道路终于修完,通车典礼上,人们扶老携幼穿着节日的盛装,就像过年一样在村活动室外跳起欢快的锅庄舞。路通了,农副产品被源源不断送到山外,为农民换来了大把的钞票,如今的丹扎村,家家户户都买了摩托车,有的还买了小汽车跑客运。
农民的贴心人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如今你走进丹扎村,只要提及阿根初,村民们都会翘起大拇指称赞不已。占斯满老大娘拉住笔者的手激动地说:“我家里缺乏劳动力,阿根初经常来帮我做家务,还给我买药。”说起这些,老大娘眼里滚动着幸福的泪水。
当谈及大学生村官阿根初时,村里靠养殖富裕起来的扎太大哥感慨的说:“几年前我家是村里最贫穷的家庭,为了供孩子读书,我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当孩子考上大学后,高昂的学费、生活费使我一筹莫展。阿根初在得知情况后,为我家送来了2000元钱,解了燃眉之急,她还将我家的情况反映到县上,政府给我家送来了良种黄羊,几年间,已发展到200余头,现在我已还清了所有债务,还修建起这座藏房,我对未来的路充满了信心,这都得感谢阿根初啊。”
由于阿根初工作勤奋努力,多次被评为“优秀主任助理”、“致富带头人”、“年度考核优秀”、“甘孜州群众工作先进个人”,在众多荣誉面前,她更加努力的工作着。
如今,阿根初虽然离开了丹扎村,但她的事迹却一直留在了这里,当地村民把她比喻成山中的布谷鸟,借指她为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