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员在巴麦葡萄种植基地现场指导。
为了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近年来,乡城县结合县情实际,因地制宜,转变农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发展结构,不断探索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新路子,形成了“试点推行、片区联动、产业带动”的农业发展格局,有效转变了传统的发展模式,开启了群众增收之路。
■ 实习记者 吴远胜 文/图
带头引领 以点带面
“这里的葡萄没有问题了,我们到下一处去看看。”一大早,在青麦乡巴麦村赤霞珠葡萄园的一角,村支书召宋久便带领村民巡逻来了。
“以前,村民们都不理解这种新型种植模式,现在,大伙看着长势良好的葡萄苗,都对葡萄长成后的收益充满了期待。”看着长势喜人的树苗,召宋久会意地笑了。
为了进一步拓宽群众的致富渠道,乡城县依据各个行政村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先后推行了油菜、蓝梅、赤珠霞葡萄等农业产业项目,但在很多项目推行之初,一些村民抱有观望心态。针对这样的问题,乡城县采取了试点推动,以点带面的形式,先拿出部分土地进行试点,在试点的引领下,让其它村民参与。
就拿巴麦村赤霞珠葡萄推行来说,在开始推行赤霞珠的时候,虽然提前经对以后建立葡萄酒庄园作了宣传,但村民都习惯了传统的种植模式,对这种新型产业项目种植模式,很多村民都不理解。
“知道大伙的心态后,我们村‘两委’也合计了下,干脆先拿我们的地进行试点。”于是村干部纷纷把自家的土地作为“第一块地”进行入股。
“本来心中还有些担心,但看到干部都这样做了,心里就没啥可担心的了。”看着干部带头入股,村民也纷纷开始响应起来。
在实施试点推行后,为了更好确保各个农业项目顺利推进,县里面也定期不定期派技术员来村里进行“手把手”的传授,反复讲授项目落地后的收益,给群众吃下了“定心丸”,有效提高了群众参与农业产业项目的积极性。
合作经营 片区联动
“看样子今年又会卖个好价钱。”在青德乡呷乃卡村,村民们正忙着对已成熟的苹果、李子、桃子等进行包装,对于销售渠道,村民们非常自信。
村民们的自信缘自于村里所成立的水果合作社,过去,由于村庄不在县城周边,加之自身欠缺经营的缘故,除了少部分水果能销售外,绝大多数白白烂掉。
为了使村民种植的水果得到有效销售,让果树长出“金果果”,乡党委政府和村委会一班人在深入摸索后,水果合作社应运而生,从此,村民不再为生产的水果卖不出去而发愁了。
像这样的合作社,乡城县有很多,例如高山牦牛合作社、大棚蔬菜合作社、文化合作社等。
由于县城地处半高山峡谷地带,地理和气候环境呈梯度变化,乡城县在筹划组建合作社时,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围绕“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让资源围绕群众的思路转,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高原合作社发展之路。
为使各个合作社资源进行有效互补,拉动内需,乡城县在打造“一村一品”的基础上,以黑达、莫学、学竹三个片区为基本单位,建立了区—乡—村合作社片区联动机制,每个片区负责对合作社的产品、销售、人员培训进行协调。同时,各片区还借助节假日,集中开展农产品展示活动,有效促进了本地农产品的销售。
“上次在香巴拉艺术节上,我们村的梨子就卖掉不少呐。”回忆起第一次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的情景,村民扎波一脸的兴奋。
统筹规划 产业带动
漫步在乡城的大街小巷,本地生产的菜籽油“金雪鱼”、 野生“天然松茸”、苹果醋“藏乡田园”等产品出现在各个商铺和超市。
“本地的产品销路还是很好,我家都提前进了货,害怕中途断货。”在一家专销食品的商铺里,该店的老板介绍到,刚开始销售本地产品时,还担心卖不出去,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进了一小部分,结果出人意料,产品还卖得不错。
“上次我来买清油的时候,看见了县里自产的牌子,在老板的介绍下,就买了一桶回去,真好用。”正在选购商品的罗女士高兴地说。
为了打造独具乡城特色的产业品牌,乡城县在产业规划的指导意见下,优惠扶持了藏乡田园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雪松茸天然绿色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硕曲绿色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新兴本地民营企业,并大力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建立个体户产销一条链经营体系。
同时,为使产品不仅在县内开花,更能在县外结果。乡城县有效借助县外媒体和省州县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并开通了“投资乡城”网络直通车,及时公布相关农资招商项目、投资进度等内容。
对于下一步农业特色产业如何发展?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以后,该县会继续加大对农产业的投资力度,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并依托万亩高原特色果园和得天独厚的农村土地资源,形成 “村民+合作社+公司”的“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链绿色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占地116.2公顷的“康南农产品加工中心”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等建成后,届时,乡城特色农产业发展又将揭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