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开芦山4·20地震暨康定11·22地震灾后重建推进会。
受灾群众喜迁新居。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一场突如其来的芦山地震波及泸定县全境,造成3人死亡、101人受伤以及重大经济损失。地震发生后,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泸定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灾后恢复重建既是最大民生,也是重大政治”的理念,坚持突出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一个重点”,统筹强化与高半山扶贫攻坚规划、交通三年攻坚行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乡村旅游发展“三结合”,加快推进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产业、生态“五大重建”的“一个重点、三个结合、五大重建”工作思路,有力推进城乡住房、地灾治理、农村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的重建工作。通过近两年不懈努力,泸定县灾后重建工作特色明显、亮点纷呈,得到充分肯定,赢得广泛赞誉。
八大措施
有力有序推进灾后重建
强化组织领导,抓实重建工作。为进一步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泸定先后三次调整充实县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为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的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先后11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专门研究安排灾后重建。同时,抽调了8名干部职工脱产开展重建工作,落实了50万元工作经费,使灾后重建工作组织领导、工作人员、经费保障、监督检查、技术服务“五到位”, 建立起了统筹指挥、科学决策、协调配合、高效运转的重建工作体系。
严格编制规划,助推科学重建。坚持把灾后重建规划与新农村建设、高半山扶贫开发、交通三年攻坚、教育卫生发展等专项规划统筹结合、紧密衔接、形成体系,制定了《泸定县“4·20”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泸定县“4·20”灾后重建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规划》、《泸定县“4·20”灾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泸定县“4·20”灾后综合补助项目重建规划》,各相关部门依据规划编制重建实施方案,为重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纲领。
整合项目资金,推进综合项目实施。进一步抓好规划的衔接、细化、落实,形成项目推进协同机制。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审批核准,规范推进招投标工作,全面加快重建项目开工建设,形成实物工作量。突出学校、医院、交通、水利、产业等五大重点重建,加快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开工,完成灾区乡村公路恢复重建。以高半山特色产业发展和旅游全域化规划为指引,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农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文化生态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建立农民受益机制,惠及千家万户。将12个重点聚居村与美丽幸福新村建设结合,确定项目资金整合方案,共计投入项目资金1.8亿元,开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遵循规程规范,强化技术支撑。依据省州农房建设规范要求,编制了《泸定县农房维修加固技术指南》、《泸定县农房建设技术导则》、《泸定县农房建设抗震设计指南》、《泸定县农房重建施工技术指导手册》、《农房重建安全选址意见书》、《五保特困户建房办法》、《农户重建档案管理办法》等技术资料,并编制成册、发放到户、宣传到人,确保了科学重建深入民心。同时,将重要的技术要点、材料选择、建筑工匠、联系干部等印成资料逐户发放、张贴到户,并通过结对认亲干部发送短信、现场讲解等形式一户不漏地指导到户。举办了3期农房建筑工匠培训班,邀请了州建筑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州建筑协会专家,对10个乡镇有一定建房经验的建筑工匠和72个有重建任务的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等496人进行了技术培训,满足了重建工作技术需要。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但有效地解决了重建工作的技术需要,也为这部分能工巧匠外出打工挣钱创造了条件,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好评。同时,委托了农房重建质量监理机构,由监理单位逐户对重建农房进行跟踪监理,保证重建农户都有基本完善的技术服务和技术档案资料,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技术质量保证系统。
加强资金筹措,提供重建保障。按照农户自筹、国家补助、金融贷款等方式,加强重建资金筹集。对国家农房重建补助资金按照“专帐专户、封闭运行、一卡通”模式,按农房建设进度逐户进行补助。充分发挥群众重建工作主体作用,广泛动员受灾农户的亲朋好友,通过“调工换手”、互帮互助方式,有效解决了重建资金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积极引导金融部门参与并支持灾后重建。在泸定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农行泸定县支行大力支持下,制定了《农房重建贷款贴息办法》,与金融部门签订了贷款协议。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重建农户最高贷款不超过5万元,制定了“一年归还本金、县政府贴息100%”、“二年归还本金,县政府贴息70%”、“三年归还本金,县政府贴息50%”的优惠政策,有效解决了农户重建资金困难问题。截至目前,共计发放1145户、5095.6万元重建贷款。同时,由政府出资,为重建农户全额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最大限度规避重建安全风险,确保了安全重建、和谐重建。
创新工作举措,因地制宜异地重建。泸定县“4·20”地震灾害受损农户90%地处高半山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坝区相比严重滞后,特别是受交通条件制约,原有住房大多是就地取材而修建的土墙房、石木房,无抗震设施,防灾减灾能力差,尤其是个别村组地处地质灾害滑坡地带,滑坡无法治理,交通难以恢复。对此,泸定因地制宜,按照避开“地震断裂带、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洪泄洪通道”三避让原则,制定了《4·20灾后重建异地购房建房办法》,鼓励重建农户搬迁安置到经济条件和环境良好的地方居住,原有承包地、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变,从根本上改变了这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历史性跨越。在与全县水电移民、国家重点建设及城镇规划不冲突前提下,充分发挥村组群众重建主体作用,使全县700余户农户从自然条件差,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的山区搬迁到条件较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从根本上解决了发展难、条件差的问题。
强化“生命工程”,推进地质灾害治理。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贯穿重建始终,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及时将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纳入监控范围,逐点落实监测、预警、避让措施,实现隐患监测工作全覆盖。抓紧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报经州政府同意,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地质灾害治理6个标段、38处地质灾害工程按时完工。这些项目的建成,为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灾减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都发挥了极大作用。
严格监督管理,确保任务完成。结合乡镇、村组实际,推广建设符合当地风貌和满足抗震设防要求的砖混、石木结构房屋。每户均挂重建明白卡,明确重建补助政策、施工工匠、技术要求、联络员等内容,确保责任落实。严格执行灾后重建资金管理制度,实行“专账管理、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纪检监察、民政、财政、审计等部门加强对所有灾后重建资金使用情况和农房资金的监管。各乡镇党委、政府切实履行重建工作主体和责任主体职责,制定工作方案细化任务,严格时间节点,确保责任和工作落实到位。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灾后重建监督小组人员整合、融合,全程参与监督。
五大亮点
提升灾后重建成效
实行“一三三三五”工作法推进重建。坚持把恢复重建工作与基层组织建设、打造“百里党建示范长廊”相结合,广泛发动、上下联动,整体配合,有序推进。建立“一个体系”,实行县级领导负责组织指导农建联系乡镇重建工作,为联系乡镇灾后重建领导责任人;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重建工作责任体系,乡镇党委、政府为该乡镇灾后重建工作主体和责任主体,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为该乡镇灾后重建第一责任人;村两委为重建工作具体实施主体。强化“三个培训”,即:强化了技术培训、工作管理培训和档案管理培训;用好“三支队伍”,即:用好民主议事队伍、技术指导服务队伍和民主监督队伍;实现“三个全覆盖”,即:用群众工作助推灾后重建工作,实现党员、干部联系服务全覆盖,政策法律宣传全覆盖,涉灾信访化解全覆盖;严把“五个关口”,即:严把程序关、质量关、时间关、档案关和廉政关。
积极引导金融部门参与并支持灾后重建,协调农行、信用社发放贷款5000多万元支持农房重建,最大限度帮助受灾群众,特别是受灾贫困群众渡过难关。
实行政府“兜底”帮扶重建。按照国家补助,政府兜底的原则,对全县17户“五保户”在国家补助标准的基础上,由县财政出资70.5万元,开展房屋重建工作。目前,17户“五保户”已全部入住。同时,还针对全县34户特困群众,整合红十字会、残联等资金适当进行补助,为全县51户特殊困难户重建房屋。
多渠道稳定建材价格。采用各种措施稳控红砖、水泥、砂石等主要建材价格和供应,保障重建需要。
规范档案资料。在重建工作初期便召开1次培训会,邀请州档案局专家讲解档案装档工作;在重建工作开展过程中,先后又组织6次档案装档培训,深入乡镇指导档案装档20余次。严格按照“一户一档一册”建立重建档案。目前,已清理归档农房重建工作档案文件59483件,集中归档976卷。
截至目前,全县全面完成2398户城镇居民、13502户农村居民住房维修加固和2475户农村居民住房重建,完成投资58866万元,发放重建资金9538.35万元,占下拨补助资金的96.52%;12个新村聚居点743户农村居民住房重建全部完工,建筑风貌、道路交通和相关公共服务设施按县新村打造项目整合方案正有序实施,成效明显。在地灾治理项目重建上,大力推进9个灾后重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建设,已完成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勘查、地质灾害排危除险、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重点场镇地质灾害治理、小流域治理等7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039.4万元。在综合补助项目建设上,总投资69868万元的111个灾后重建综合补助项目已竣工101个,累计完成投资28675.7万元。
三大经验
凝聚灾后重建智慧心血
坚持以人为本,确保群众满意。两年多的灾后重建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才能让群众满意、固牢执政根基。在两年多的灾后重建中,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始终心系受灾群众,将灾后重建作为全县三大攻坚任务之重中之重,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抓紧抓实,务求实效。同时,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原则,充分发挥群众在规划编制、重建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力加快灾后重建,实现了灾后重建工作让上级部门放心、让受灾群众满意。
注重结合实际,确保推进有力。两年多的灾后重建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务实创新,才能有效推进、确保实效。在两年多的灾后重建中,我们紧扣县情实际,将灾后重建作为体现发展思路、展现工作特色的平台,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要求,做好灾后重建规划,实现科学规划。采取广泛宣传引导、加强技术培训、注重监督检查等系列措施,确保了灾后重建工作体现上级要求、推进有力。
强化执行落实,确保取得实效。两年多的灾后重建实践,使我们深刻领悟到只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重大决策部署,做到步调一致、同频共振才能凝聚力量,统筹推进。在两年多的灾后重建中,我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等不靠,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抓好执行落实,达到了用灾后重建工作推动发展、加快发展的目标。
(县委宣传部 县重建办 资料收集整理 罗楚凯 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