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正在交易青椒。
■ 刘睿娟 宋雪华 罗楚凯 文/图
随着秋收季节的来临,泸定县松林村蔬菜种植大户毕堂斌夫妻俩这段时间都在地里忙着采摘茄子,虽然累,但他俩可高兴了,看着自家地里的10余亩蔬菜长势喜人,满园都是一片丰收的好景象,再加上今年较好的收购价格,夫妻俩的心里乐开了花。
“从七月份开始摘菜,每天可以采摘七八百斤,最多的时候一二千斤,每年平均卖菜的收入就有四五万元。”毕堂斌高兴地说,自己长期和泸定的一个收购商合作,蔬菜丰收的这几个月,几乎每天都有订单。有时候老板收购量大,夫妻俩从采摘、装箱到运输要忙上整整的一天,有时甚至需要全家出动来帮忙。
处于半高山的松林村,日照充足,土质肥厚,群众种植蔬菜的基础好。近年来,泸定县结合自身的地理环境优势,在扶贫攻坚的政策指引下,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蔬果产业,把大量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田块调整成种植蔬菜、核桃、红樱桃等经济作物,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在松林村,当地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建立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
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松林村每年蔬菜平均种植面积可达800余亩,创收400余万元,为老百姓带来了十分可观经济收益。目前销路较好的青椒、甜椒、红椒、四季豆、番茄等蔬菜被广泛种植。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大规模种上了蔬菜,且产量喜人,蔬菜远销全州十七个县市及成渝、攀枝花、西昌等地,松林村蔬菜基地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城区市民嘴边的精品“菜篮子”。
“村里刚开始准备搞蔬菜产业的时候,大家种植的积极性并不高,大都是抱着观望的态度。”毕堂斌说,以前松林村主要种玉米、小麦、土豆,一年的经济效益最多两三千块钱。在村两委的引导下,毕堂斌开始试种了两亩地的蔬菜,没想到就成功了,这让当地村民们看到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几年来,在各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杵坭乡将蔬菜产业作为农业支柱产业培植,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现在松林村里的蔬菜基地建设已步入正轨,每年的6、7月份,成都、雅安等地的菜商就会到此来收购,有的农户和本地的菜商还建立起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解决了蔬菜销售问题。
“我家的9亩多地,一年收入5万元没有问题。”村民杨科福笑呵呵地说,今年菜价普遍都比较好,青椒能卖到8、9毛一斤,茄子能卖到1.2元一斤,四季豆能卖到2.2元一斤。
在村里的一处收购点,不少村民正背着采摘的新鲜蔬菜前来交易,不一会儿,这辆卡车就被装满了。
“四月份开始种蔬菜,到十月份就收完了,到冬季就没有菜种了。”毕堂斌说,为填补冬季闲暇时间,进一步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去年,村两委找门路,送技术,鼓励大家在冬季试种羊肚菌。他自己也试种了一亩,觉得效益还可以,今年准备扩大种植面积到五亩,这样一来,一年四季村民们都有事可做,有钱可赚。
“下一步,把我们村的产业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以产业带动旅游,发展我们的特色林果业,拓展更多的路子,让老百姓更快地富起来。”松林村村委会主任刘成康表示,下步松林村将继续把蔬菜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走产旅结合的路子,让蔬菜产业鼓起村民的钱袋子,拓宽致富新路子,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托起群众小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