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毕勇 李铭暇)康定市在软乡弱村整顿工作中,围绕“整改牌”“监管牌”和“特色牌”,多措并举,上下合力,助推软乡弱村整顿工作再上新台阶。
打好整改牌,突出解决重点问题。始终坚持边查边改,结合乡情、村情和民情,围绕社会稳定、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11.22”灾后重建、移民安置等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查找出存在的各类问题11项,提出整改措施40余条,目前,完成整改措施达90%以上,成效明显。针对省委督查提出的村级整顿相对薄弱,压力没有传导到村,工作比较散漫,活动阵地作用发挥不明显,政务村务财务管理不规范、公开不全面,没有专门公示栏,有的村经费不清楚等重点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该市充分发挥村级活动阵地作用,制发《康定市村干部管理办法》、《活动室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严格执行村干部坐班制、议事制、请销假制;投入资金近200万元,对全市受损远程设备进行更换和调试安装;筹措资金520余万元,新建11个200以上的村级活动室。组织乡村党员干部专题学习全省藏区软乡弱村集中整顿工作推进会精神,提高对软乡弱村集中整顿工作的认识。督促乡镇在每个村设立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明确公开内容和要求,重大事项及时公开,常规事项每季度公开一次,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并将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情况纳入村干部绩效考核。
打好监管牌,营造整顿良好氛围。健全定期议事制度,市委每半月听取一次县级联系领导和各乡镇软乡弱村集中整顿工作汇报,每月召开一次全市会商推进会;健全督查通报制度,对省委督导组反馈问题以“发点球”的形式进行督促整改,分别从县委办、县政府办、纪委、组织、统战、政法等18个部门抽调28名精兵强将组成4个专项督导组,认真执行一月一督查、半月一暗访工作机制,开展5轮督查,先后梳理出8个方面的问题,下达21份整改通知,5次通报;健全分级约谈制度,对推进不力的乡镇,采取市委书记约谈联系县级领导和乡镇党委书记,组织部长约谈乡镇党委负责党务副书记和驻村工作组其他成员的方式进行,已约谈乡镇党委书记6人,乡镇党委书记约谈村党支部书记23人;健全经费保障制度,将村级组织活动经费、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经费和村办公经费13万元列入财政预算拨付乡镇,实行“村财乡管村用”和“五笔联签一审核”制度,每季度公示一次;健全述职评议制度,修改完善《康定市乡村党组织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述职评议办法》,将软乡弱村集中整顿工作纳入乡村党建工作述职重要内容,对266名乡村党组织书记进行集中述职测评,评议结果作为绩效考核重要依据;健全问责机制,对基层组织中的“两面人”“代言人”和“留一手”“三种人”及问题党员干部进行认真清理和严肃处理,对2名违纪乡镇干部警告处分,26名违纪违法和履职不力的村干部给予免职或停职处理,23名履职不力的党员干部诫勉谈话、限期整改并扣发500-3000元的绩效补贴,对1名党员党内除名,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软乡弱村集中整顿工作良好氛围。
打好特色牌,着力打造整顿示范点。创建孔玉乡村“三职”干部微信工作群,实行上下联动,上情及时下达,下情及时上传;开展舍联乡“菜单式普法”宣传活动,通过进村入户收集普法“菜单”、科学搭配普法“厨师”、按需征求普法“定单”三项措施,累计发放普法教材、宣传单、宣传口袋3000余份,教育群众526户,2434人次,收集解答各种法律咨询472个;将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一线作为历练党员干部作风的主战场。第一时间组织受灾地乡镇党委政府、村(社区)党员投入到泥石流、滑坡、岩体崩塌等自然灾害的抗灾抢险中,抽调10名藏汉双语党员干部组成两支小分队分别深入江巴、夺拉嘎姆集中安置点支援建设;12名党员干部驻守木材专供点和砂石采挖点负责重建项目材料供应,对在灾后重建中表现突出的24名干部进行了提拔重用;借鉴稻城、乡城两县软乡弱村推进会经验,全力打造炉城片区软乡弱村集中整顿示范点,由市委组织部统筹力量,抽派2名工作人员围绕乡村展板制作、经验总结、工作创新、制度建设、图片展示等方面对炉城镇、雅拉乡进行现场指导,着力打造炉城片区特色鲜明、风格各异、亮点纷呈的软乡弱村集中整顿工作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