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弹指五年话跨越

《甘孜日报》    2016年01月12日

——色达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张平森深入基层调研。

色达县城全景。

色达卫生下乡受欢迎。

美丽的牧民定居点。

新近竣工的年色路。

可口的校园午餐。
 
    ■尹东云 /
    感言
    州委常委、秘书长、色达县委书记 张平森
    回望如烟岁月,坚韧奋进五年。
    盘点“十二五”,这是成果丰硕的五年,这是书写沧桑巨变的五年,这是抢抓机遇砥砺奋进的五年,这也是昂首前行见证历史变迁的五年。
    五年的迎难而上,五年的凝心聚力,色达始终坚持依法治县不减力,让色达发展环境更加和谐;坚持改善民生不懈怠,让色达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坚持改革发展不动摇,让色达经济实力更加雄厚;坚持从严治党不松劲,执政根基更加牢固,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奋力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幸福新色达,努力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五年来,色达把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作为工作主线,坚持不懈地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加强学校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围绕“夯基础、培支柱、谋跨越”发展思路,更加有力地抓好社会稳定维护、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宗教事务管理、优势资源开发和党的建设等六方面工作,掀开了跨越发展、底部突围的序幕,全县呈现出了经济持速增长,社会和谐稳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保障健全的良好态势,色达发展实现了华丽转身。
    策马奔腾普新篇,风好扬帆正当时。回顾“十二五”,豪情满怀;展望“十三五”,信心百倍。挑战与机遇同在,发展与优势并存。5万多金马儿女已鼓足了创业干劲,吹响了奔康号角。色达将借助国家和省州加大特殊政策扶持力度的东风,抓住区域政策重点倾斜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乘势而上,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为全面实施好精准扶贫,打通经济发展底部突围命脉,早日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
    数说十二五
    预计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60000万元,达到63000万元,较2010年增长2.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70000万元,达到75900万元,较2010年增长2.7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突破5000万元,达到5873万元,较2010年增长6.88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达到6354元,较2010年增长2.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827元,较2010年增长1.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235万元,较2010年增长1.77倍。三次产业发展比例,由2011年的45.4:7.9:46.7逐步调整为2015年的50:12:38。
    和风细雨万物生辉,党恩普照色达腾飞。
    五年来,色达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勤劳智慧的金马儿女,励精图治、接力奋斗,经济实力从落后到崛起,走上了富民强县的康庄大道;基础建设从起步到追赶,奠定了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人民生活从贫穷到殷实,实现了民生福祉的改善提升;社会事业从空白到腾飞,结出了现代文明的累累硕果。
    对账十二五
    经济发展提速
    “十二五”期间,色达县委、县政府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按照藏区工作会议精神总体思路,更加有力地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优势资源开发、社会事业发展、社会稳定维护、宗教事务管理和党的建设等六方面工作,全面落实维护稳定、加快发展、保障民生等一系列举措,以藏区专项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9+3”免费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计划三大民生工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社会事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十二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万元,完成规划目标的109%,较“十一五”末增长2.1倍,年均增长15.7%。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50:12:38,第二、三产业占比不断提高,二、三产业占比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4.1个百分点和7.6个百分点。
    投资拉动效益明显。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4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倍;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73万元,较“十一五”末增长6.9倍。
    城镇居民、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8827元,农牧民纯收入6354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2亿元,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1.72倍、2.69倍、1.77倍。
    简单的数据背后,快速增长的曲线图,描绘的是发展轨迹,道出的却是全县干部群众的“幸福微笑”。
    “紧得苦得,老百姓穷不得,受穷受累,不能让群众受罪。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群众的包包鼓起来了,我们的经济就发展了,群众的生活改善了,老百姓脸上的微笑就是经济发展的最好见证”。州委常委、秘书长、色达县委书记张平森感慨万千。
    基础弱,底子薄,是色达的真实写照,五年来,色达把握机遇,迎难而上,走出了交通不便,能源紧缺、通讯落后的低谷。从出行走路骑马,到油路通乡入村连户;从通讯马背传书,到网络连接四海;从生产自给自足,到商贸欣欣向荣;从县城满目疮痍,到城乡焕然一新;从游牧贫穷疾苦,到定居幸福生活;从饮水人背马驮,到自来水直通庭院;从大病硬扛,到就医大额报销;从上学难,到校园书声琅琅……色达书写了历史的传奇。
    点击十二五
    产业发展加快
    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生态农牧业、生态中藏药业、文化旅游业三大优势产业支撑作用逐步增强。
    实施草原禁牧补助627万亩,草畜平衡奖励603万亩,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10602户,兑现3项直补资金2.6亿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围栏改良草地20万亩、人工卧圈种草地1200亩、牲畜标准化配套圈舍280套。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建设退牧还草80万亩,其中围栏禁牧35万亩,围栏休牧45万亩。草场补播33万亩。粮食播面达到9.75万亩,特色产业基地2750亩,完成出栏上市牦牛15320头,建设打贮草基地8.5万亩。发放农机购置补贴80万元,推广各类农机具82台(套),发放300台背负式割草机,完成牦牛改良1200头。强制免疫40.73万头次,建成色柯镇、年龙乡、洛若镇等6个牦牛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完成了解放、幸福、姑咱三个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立现代家庭牧场示范户17户,扶持养殖、出栏大户5户;完成60个标准化蔬菜大棚的招标工作。完成农产品无公害基地的整体认证登记,开展“色达牦牛”地理标志认证的前期工作。启动1233.4万亩可利用草场深化完善草原承包工作,初步完成全县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十二五”期末,全县各类牲畜存栏总数达40.4381万头(匹、只),牲畜增长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18%、19%、10%,农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实现农牧业产值3.15亿元。
    色柯镇解放村位于县城西5公里外,长期以来,牧民受草场狭窄,草场植被板结、沙化等因素困惑,牧民无任何收入。为解决群众增收致富难题,“十二五”期间,该县多次组织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群众代表借鉴学习青海、红原等地发展畜牧业的先进经验,采用政府筹资,牧民入股融资的方式,在色柯镇建起了3个以生产经营奶制品和畜副产品为主的“生态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并配套建设了相应的产业生产基础设施,为精准扶贫牧民增收拓宽了致富门路。
    “总投资518余万元的3个生态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已于今年6月份建成,每个合作社配套建设了暖棚、厂圈、防疫巷道、水井、贮草棚、生产用房等占地面积达3500平方米的基础设施和300亩割草基地,购买了100头生产牦牛,目前运作良好,市场供不应求。”解放村支部书记俄日说。
    5年来,该村已建成路通、水通、电通、信息畅达的产业示范基地。色柯镇党委书记四郎彭措说:“目前3个合作社共有258个股份,186户牧户参与入股。每个合作社选出了理事长、财会、监事等6名管理人员,聘请了7名有一定放牧经验的牧工,注册商标1个,县上还在县城黄金地段协调了3个门面供合作社销售畜产品专用,规范了销售点。预计3年后,合作社的股民们每股每年能分到1500元的红利。”
    “十二五”期间,色达县为拓展群众致富门路,县委政府领导走基层访民意,为牧民解决了实际困难,在抗灾保畜方面建起了2万亩的打贮草基地,修建暖栅1714座;加大畜产品开发力度,建立了康源牦牛肉食品公司和色达县雪域高原奶制品公司,拓宽了畜产品销售渠道;利用现代畜牧业发展项目建立现代家庭牧场示范户17户,扶持养殖、出栏大户5户;依托增粮增收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完成了60座标准化蔬菜大棚的招标工作。实施草原禁牧补助627万亩,草畜平衡奖励603万亩,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10602户,兑现3项直补资金25983万元,完成超载减畜20万羊单位;完成草原鼠虫害防治55万亩。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牧业经营主体培育、农牧业生态环境建设、农牧业品牌建设等得到了有效提升。
    政府大手笔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引领农牧民群众发展支柱产业,牧民发展经济正在由“输血式”向“造血式”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生态药业方面。完成新药(雪菊景天茶)的研制。狠抓种植基地培育建设,旭日乡玛卡试种成功;加大对妞玛颗粒“QS”申报力度;积极推进饮片厂饮片品种认证及生产等工作;加强中藏药招商引资工作,分别就饮片生产、种植等项目洽谈合作,实施扶贫药材种植基地建设资金500万元,中藏药业发展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中藏药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中藏药研发生产优势越发明显。
    完成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主体工程建设、翁达镇尼奔达雅乡村酒店建设、金马文化广场及格萨尔雕塑墙修缮、改造提升、杨各礼琼藏寨观景台、色色路沿线旅游标识标牌等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接待能力不断增强,共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亿多元,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接待能力有效提升。
    扶贫攻坚不断深入。实施新村扶贫、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完成7897人的脱贫任务,全县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盘点十二五
    社会发展瞩目
    交通建设成就辉煌。建成317国省干线、G548主干交通线路,国道183公里,省道193公里,乡道128公里,农村公路通村通达工程1674公里,总里程数达2181公里,全县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电网建设成效显著。建成110kv输电线路2条,解决无电牧民3116户,建成110KV变电站两座,35千伏输电线路8条,10千伏配网线路17条,电网覆盖水平取得历史性突破;广电通信快速发展。建成通信基站48座、架设光缆727公里,通信覆盖率达70%,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电视节目覆盖面不断扩大,综合通信能力明显提升;城乡环境明显改善。洛若镇列入全国重点发展镇和全省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供排水能力不断增强,地下管网不断完善,市政道路建设突飞猛进,风貌改造亮丽,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安全饮水持续改善。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建设工程,基本解决5.27万人的饮水难问题。
    民族教育长足发展。“十二五”期间,通过大力实施“十年行动计划”、藏区项目、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和对口援建,推进“6+3”精品学校建设,共投入2.3679亿元新建学校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水房、浴室等约76177平方米,解决学生在校吃、住、学的基本需求。在扩大规模,建好县城幼儿园的基础上依托乡镇小学建幼儿园。建成14个乡镇幼儿园。实施“暖心工程”,有效解决教师的住房难题。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已成为全州典范。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为学校配置了现代教育教学设施设备,400多台办公电脑基本保证教师人手一台,数字校园建设基本覆盖全县通电通网学校。为各校配备图书129139册。“9+3”免费职业教育成效显著。狠抓教育“三支队伍”建设,落实农村教师生活补贴及州、县优秀校长、骨干教师津贴43.12万元,兑现教育质量奖171余万元,筹资435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094名,帮助413名农牧民子女就读大学,社会及农牧民支学重教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全县在校学生达5135人,其中:小学4074人,中学1061人;小学正常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77%,毕业率达91.37%。
    医疗卫生健康发展。“十二五”期,投资4973万元,完成县藏医院门诊医技楼、卫生执法业务用房、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和大章、翁达等7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高压氧舱建设项目已竣工使用。完成妇幼保健机构医疗设备和泥朵乡克果村等9个村卫生室的设备采购工作。基本药物、“四费合一”制度让利患者408.72万元,免费治疗包虫病患者2502人次,免费治疗大骨节病患者160人次。兑现670户快富、奖励扶助等计生惠民资金186.93万元。县医院成功创建“全国优秀卫生单位”,藏医院通过“二乙”评审。全面实施“三网监测”,全面开展5项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医疗体系更加健全,医疗设施设备更加完善,医疗水平进一步提升。
    社会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五险”覆盖达6.13万人次,其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1834人,5.3万人次享受退休待遇,累计发放养老金457万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45286人,报销医药费591.66万元,惠及1197人次,工伤保险参保1448人,生育保险参保237人,失业保险参保586人,开展技能、创业、岗前等培训26期,参训2229人次,新增城镇就业1493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3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38人),新开发公益性岗位343个;组织劳务输出2687人,实现劳务增收达3224.4万元。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2%之内。成功调解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105起,涉及农民工1635人次,为农民工讨回拖欠工资1369万余元,建立民工工资保证金账户,实行专户储蓄,专款专用,退换41笔民工工资保证金,账户结余近1845万元。
    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十二五”期间,建成17个乡镇134个村“农家书屋”;建成30个寺庙书屋和团结、吉祥、光明3个社区书屋;建成色柯镇、洛若镇省级综合文化站示范点;建成杨各乡、大章乡、甲学乡3处州级综合文化站示范点。建成乡级体育场地18处、村级体育场地25处,配发安装体育设备55套,健身路径8条;在城区建设老年体育健身中心一处,满足城区离退休老干部健身需求。“十二五”期间,建成17个乡镇134个村“农家书屋”;建成30个寺庙书屋和团结、吉祥、光明3个社区书屋;建成色柯镇、洛若镇省级综合文化站示范点;建成杨各乡、大章乡、甲学乡3处州级综合文化站示范点。建成乡级体育场地18处、村级体育场地25处,配发安装体育设备55套,健身路径8条;在城区建设老年体育健身中心一处,满足城区离退休老干部健身需求。县、乡、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省、州级综合文化站示范点,有效丰富了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
    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寺庙、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初显成效,反分裂阵地得到进一步夯实,有效维护了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服务于民能力不断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森林和草原生态有效保护,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覆盖率达24.75%,生态保护与建设初步进入良性循环,人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 上一篇:大雅之江春意浓
  • 下一篇:破浪前行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