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甘孜县城全景。
乡村旅游接待点。
政策学习会。
通村公路。
廉租房建设。
绒岔沟河防洪治理。
群众文化丰富多彩。
■ 余应琼 文/图
感言
中共甘孜县委书记 何康林
辉煌“十二五”,短短的五年时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在甘孜县的发展史上,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谱写了翻天覆地的新篇章。
回顾“十二五”,是甘孜县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极具挑战的五年,也是项目建设最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群众得实惠最明显的五年。五年来,全县统筹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聚力“旅游大发展、民生大改善、项目大推进、法治大创建”工作主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县呈现出经济持续向好、社会和谐稳定、民生不断完善、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展望“十三五”,甘孜县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治藏兴藏重大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突出脱贫攻坚和长治久安两个关键,着力建设川青藏结合部交通枢纽,康北旅游集散中心、康北商贸物流中心,生态农牧业生产基地、清洁能源业开发基地和特色手工艺产品加工基地,全力培育全域旅游业、生态农牧业、清洁能源业、商贸物流业,加快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确保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又一个新的时间节点上,锐意进取的7万甘孜县儿女扬帆再启航。
数说甘孜
“十二五”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8.47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60.2%,年均增长9.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220万元,较“十一五”末增长267.1%,年均增长29.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17亿元,较 “十一五”末增长226.3%,年均增长2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26757元,较“十一五”末增长68.5%,年均增长11.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915.6元,较“十一五”末增长170.7%,年均增长22.5%,贫困发生率由“十一五”末的43.4%下降到19.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预计达到4.75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114.9%,年均增长16.57%;完成粮食播面16.8万亩,粮食产量预计达3.76万吨,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19.74%、55.9%;牲畜存栏预计达到20.39万头(只、匹),牲畜总增、出栏、商品“三率”分别达到25.06%、29.75 %、19.73%;全县个体工商户2065户,各类企业149家、注册资金7.13亿元。
又一个五年,又一轮激情跨越和新的腾飞!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硕果累累!
回首,是为了铭记,更是为了激励!
五年来,甘孜县攻坚破难、开拓进取!
五年来,发展、民生、稳定、和谐……一个个关键词,见证了甘孜县一路走来的铿锵步伐,甘孜县干部群众砥砺前行,克服了重重困难,换来了甘孜县城乡的崭新面貌。
经济发展振奋人心
“我们到甘孜来投资兴业,看重的是甘孜的区位优势、发展环境和潜在的商机。我们把公司的市场资源优势与甘孜良好投资环境相结合,把公司优质资源投放到甘孜这片热土上,并尽快把项目建成,尽最大努力回报甘孜人民。”该县投资的恒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焉昌林说。
五年来,甘孜县委、县政府以“四个共识、三大主题、五个下移”的思路和措施,明晰主题、层层加压,带领7万甘孜县人民,挺直脊梁,奋进昂扬,各项经济指数飙升。
透过数字,且看甘孜三产如何转型升级:
夯实农牧基础。“十二五”末,完成粮食播面16.8万亩,粮食产量预计达3.76万吨,分别较“十一五”末增19.74%、55.9%;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土地确权,引导土地合法有序流转,牲畜“三率”分别达到25.06%、29.75 %、19.73%。补贴农户购置农机具574台(套),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6.62万千瓦。完成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3万亩,建成农田“三网配套”1.3万亩。完成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牲畜暖棚等建设项目,治理草原沙化2万亩,种植优良牧草2万亩。
改革开放增强活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统筹抓好其他领域改革,把全方位开放合作作为培育产业增长点的最直接抓手,加大招商引资,着力深化对口援助工作,规划建设了一批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引进招商引资项目33个,协议资金53亿元,投资落地14.42亿元。全县个体工商户2065户,各类企业149家、注册资金7.13亿元,建设民贸网点122个,康北商贸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
全域旅游持续推进。完成《甘孜县旅游发展规划(2013—2025)》修编、《旭日岭4A级景区旅游规划》、《“老甘孜”旧城保护开发专项规划》编制。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改扩建,建成国道317沿线4处旅游观景台等,完善了景区景点步游道、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接待游客99万人,旅游总收入达8.75亿元。
城乡巨变鼓舞人心
铺平群众门前路,点亮百姓窗前灯。五年来,甘孜县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一个个小事做起,成就了城乡建设的一个个大项目,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甘孜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年来,城镇建设提档升级。建成格达弦子广场,完成安心工程515套、干部周转房292套、廉租房485套建设,启动300套干部周转房建设。投资2.06亿元,完成8条城市骨干道路建设改造,实施新区团结路南段、民族路、解放街道路建设;投资2208万元,完成公安特勤消防站、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和粮食储备库项目建设。完成红绿灯、公厕、隔离带等城市公益设施建设,实施了“三线下地”工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30%。2013年,成功举办了甘孜州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现场会。
新村建设持续加力。整合资金3.16亿元,完成24个村整村推进建设,建成新村聚居点42个,解决住房困难2695户,硬化农村道路190公里,建成“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43个,发展连片种植业4.635万亩,规模养殖户267户,全县7617户、39727人直接受益。17971名牧民群众实现了“从游牧到定居”的千年跨越。
水利建设成效突出。完成打火沟水利工程二、五标段主体工程建设,实现灌面6.4万亩;完成城区防洪堤、绒岔河防洪工程、雅砻江城区段防洪堤一期工程等建设;投资12736万元,完成城市供水系统改扩建,实施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等工程;投资7650万元,解决6万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生态建设不断加强。依法实施森林管护416.7万亩,兑现生态效益补助1.79亿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3.8万亩,兑现补助4500万元;植树造林1.8万亩。投资528万元,建成俄色茶基地1.9万亩。投资210万元,完成棚户区改造180户。投资1.6亿元,完成扎恩沟等19处泥石流灾害治理、13处沙化治理及雅砻湿地保护一期等工程建设。
能源建设力度加大。协调投资13.9万元,完成220千伏输变电站和“新甘石”县境内联网工程建设;投资2.08亿元,完成甘孜至达通玛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资1.68亿元,完成无电地区建设,实施了电网升级改造。5万千瓦火古龙太阳能光伏电站、3000千瓦索达沟电站建成发电,实施呷拉循环工业园区建设,县境内太阳能、风能、地热、水能等资源开发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通讯建设进程加快。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三网融合”成果显现。投资1080万元,完成61个基站建设;投资442万元,完成移动生产调度综合楼建设;投资540万元,完成18个乡镇邮电所建设。全县移动用户达到4.7万人,宽带用户7603户。
交通建设全力推进。完成国道317线国境公路改造,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大,公路网络建设、管理、养护及运输体系逐步健全,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110.21公里。2015年,甘孜格萨尔机场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成功举办了全州农村公路建设推进现场会。
民生工程温暖民心
这五年,是甘孜县民生投入力度最大、民生顶层设计日益完善的五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扶贫攻坚全力推进,贫困发生率由“十一五”末的43.4%下降到21.03%。
五年来,甘孜县在经济发展稳步推进的同时,民生改善动人心弦,一项项惠民之举、一桩桩利民实事,犹如涓涓清流滋润着百姓的心田,让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民生工程”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基于“以人为本,民生为大”的执政理念,该县扎实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构建让发展成果及时普惠民生的体制机制,使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甘孜县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教育事业跨上新台阶。围绕康北区域教育中心目标,深入实施新一轮“十年教育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完成18个乡标准化中心小学、5个乡中心幼儿园、二完小迁建等工程。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累计兑现寄宿制生活费、学生书杂费、奖助学金等各类惠民资金8979.5万元。选送“9+3”学生117名、异地代培生139人,高考本科上线304人。
卫计事业有了新发展。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健康甘孜2020行动”。完成县医院综合楼、中藏医院整体迁建、妇幼保健院、6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及219个村卫生室建设。兑现“计生奖补”资金188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1‰。完成包虫病筛查1.52万人次,药物治疗714例。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和省级卫生示范县顺利通过验收。
文广事业取得新成绩。“甘孜踢踏”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了《岗坚夏卓》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完成歌舞数据库建设。完成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5个农民健身广场、综合体育场改扩建及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实施白利寺等2处文物保护工程,完成广播电视业务用房、州县广播电视农牧区无线覆盖工程,实现“村村通”“村村响”。
社会保障实现新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0794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3534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5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16%以上。兑现城乡低保金、五保供养金、孤儿养育金9254.88万元。实现就业1870人,兑现就业资金497.62万元;发放医疗救助资金2067.13万元,支付离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费687万元。发放救灾救济金530.74万元,社会各类捐款达261万元。完成康北儿童福利院建设、县乡4所敬老建设并投入使用。投资400万元,建成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2013年成功召开全州民政工作现场会,2015年荣获第十届省级“双拥”先进县称号。
五年来,新举措、新政策件件福泽百姓,新工程、新项目个个惠及民生,甘孜大地呈现出一幅和谐温馨的民生画卷。
历史映照过去的现实,现实抒写未来的历史。在五年一个节点的接力赛道上,甘孜正能量满满地加速奔向“十二五”的胜利终点,而在即将接棒的“十三五”,甘孜已如在弦之箭、蓄势待发。
甘孜田园新画卷
■ 余应琼
“错落有致的楼房、整洁的石板铺装路、生态优美的湿地公园让环境大变样。到了晚上,爱好歌舞的人踏歌起舞,新装的路灯照亮了回家的路……”细数着美丽幸福新村建设给家乡居住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甘孜县河坝村村民达瓦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河坝村人的幸福生活,是甘孜县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为农民生活带来实惠的有力折射。这个拥有137户500人的村子,紧靠国道317线,是依靠温泉、蔬菜产业支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该县整合涉农项目,将河坝村打造成幸福美丽新村。
基础设施“亮”了新村
该县按照“农旅互动、产村相融”的理念,深入挖掘河坝村文化内涵,在项目建设中围绕“一塔(白塔)、一园(湿地公园)、一馆(纪念馆)、一泉(温泉资源)”,充分展现河坝村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和红色文化,彰显该村整体风格和地域特色。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邀请村两委班子、三老干部、村四职干部及群众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建言献策,建什么、怎么建,都由群众说了算。
该村路网布局通达合理,温泉路、白塔路、广场路让村民的生活更便捷;花岗岩铺装入户道路、石板铺装村内道路,实施自来水入户改造工程,农户污水全部接入排污管道;入口景观,雅砻湿地建设,为村庄旅游开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铺设地埋式电网管道、通信管道,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住房风貌改造,把家家户户装扮得宛如画中一样漂亮。60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中心,兼具游客服务中心功能;大型机具停车场规范了村庄工程机具的停放。实施河道疏浚,建设木质栈道,优化了池塘环境。
产业发展“富”了新村
该县坚持把产业发展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加大产业扶持,集中投入,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蔬菜和花卉种植温泉接待、民居接待、集体经济等第三产业,并将村落民居、藏族文化、特色美食等元素融合,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娱乐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走廊,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村长达瓦曾外出考察学习乡城新村建设、稻城旅游发展经验,并深受启发,回村搞起了民居接待,在一楼开茶馆、服装展示厅和民族用品展示厅,展出各种民族服装和藏族特色的炊具、日用品等;二楼是客房,还有藏式特色饮食,游客能在这里品尝到自制的酸奶、坨坨牛肉、人参果等藏家饭菜,自开张以来,接待游客200余人,收入近5万余元,河坝村村民第一次吃上了“旅游饭”。
达瓦笑着说:“我们搞民居接待,政府不仅给我们资金补助,还专门派人来指导,我们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富裕。”
文明新风“美”了新村
该县在河坝村修建了垃圾房、公共卫生间,在村内安装30个垃圾桶,并建立垃圾处理和清运制度;开展村庄环境治理,实施村内、庭院绿化工程,完成场地平整12000平方米,建设新村景区导览牌5处,其他指示性路标20处;安装符合该村民族特色的交流电路灯80盏。
该县结合乡村治理工作,帮助修订完善河坝村《村规民约》,广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推进“平安村”“法治村”“文明村”建设。尤其是新村建成后,社会治安良好,村内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包括藏山歌比赛、甘孜踢踏表演等,弘扬文明新风,村民思想境界和文明素养逐步提升,处处呈现的是业兴、家富、村美、人和的幸福美丽新村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