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县兴隆镇和平村蔬菜产业助农奔康。
■ 姜涛 文/图
“从种植玉米、土豆到改种青椒、番茄,人均收入从2000元增加到5000多元。看着和平村经济逐步发展,群众收入日益增多,我心里就高兴。”泸定县兴隆镇和平村党支部书记刘显虎谈起村里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后带来的变化时,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泸定县兴隆镇和平村是典型的高半山贫困村,种植结构单一,人均收入低下,交通不便,群众思想落后,村上年轻人找个媳妇都很困难。
要让贫困农民彻底脱贫,必须增强群众“造血”功能,走滚动发展的路子。对此,泸定县充分利用高半山土地资源和气候优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从调整高半山农村产业结构着手,号召高半山村组发展特色蔬菜、水果、干果等,并加大扶持力度,送种子、送化肥、送技术,提高农民收入。
和平村“两委”抓住这有利之机,跳出“先基础后产业”的发展模式,探索出了党支部领导下的“公司加协会连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村干部、三老干部带头示范,确立了绿色蔬菜基地、果芋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在全村建成辣椒、番茄、无筋豆等绿色外销蔬菜基地300余亩,推广粮芋、果芋套作复合种植模式,建设魔芋基地400余亩,青脆李200余亩,核桃200余亩,基本实现了林果蔬整村覆盖,全村总收入达到了300余万元,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我们村的脆李还未上市,很多商贩已经和我们联系好了,今年赚个万把块钱是没问题的。”村民老李看到满园累累果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和平村的巨变只是泸定县奏响产业富民乐章的一个音符。
早在2012年,泸定县委、县政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面对全县大部分群众居住在高山半高山的实际,及时调整思路,将农业农村工作重心和扶贫工作重点转向了高半山地区,确定了“优农强工大旅游”的产业发展思路,编制了高半山以“三个五万亩”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5万亩高产核桃、5万亩特色水果、5万亩优质魔芋)。
近年来,泸定县按照《高半山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优质核桃、优质魔芋、特色水果“三个五万亩”和无公害蔬菜示范片、畜禽标准化养殖区基地建设,全力打造“连通内地、服务全州、辐射西藏”的“菜篮子”供应基地。截至目前,已发展核桃6.23万亩,特色水果3.5万亩,花椒2.5万亩;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3万亩,建成蔬菜产业基地21个,蔬菜种植面积达3万亩;建成中药材0.7万亩,羊肚菌等食用菌1500亩。登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4个,创建了泸定“红樱桃”、“雪域野农”苹果、“幸福仙桃”、无公害蔬菜等本土农产品品牌,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同时,泸定县大力深化农村改革,激发扶贫内生动力。该县以转包、出租、互换、入股、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3967亩,培育出盛煌农业产业园、团结羊肚菌种植园等产业大户20家;引进元正食品有限公司、桑吉卓玛青稞酒业、贡嘎雪域生物科技、盛煌农业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入驻康东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通过3年来的不懈努力,泸定县的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逐见成效。据统计,截止2015年底,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77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