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6年12月23日
——康定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走笔
送文化下乡活动现场。(本报资料库图)
近年来, 康定市依托新村建设,打好扶贫攻坚战,大力整治环境、民风,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让农牧民群众在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同时,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
■郭维祥 李铭暇
筑文明和谐家园
夜幕降临,三合乡村民们又在“农民夜校”的课堂里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内容。“为了让夜校服务群众脱贫致富,我们把教学内容选定为技术性课堂、政策性课堂和法规性课堂。同时将授课方式由原来的灌输式教学改为需求式教学,通过干部走访调查征求收集群众意见,制成课程菜单,从四川民院、乡干部、农技员、‘第一书记’、联系单位工作人员中选取优秀人员到村授课,从而形成了群众想学啥就讲啥的农民夜校,真正让夜校走进群众的心里。”三合乡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说。
据了解,康定市在调查摸底后,率先在18个贫困村开办了 “农民夜校”,按照有场地、有人员、有设备、有师资、有教材、有制度、有活动的“七有”标准,建立新型农牧民素质培训基地管理制度。配齐配强基地管理班子,明确59名驻村“第一书记”为培训基地负责人;统筹整合村级活动室、学校等场地资源,确保每个培训场地不少于90平米;投入60余万元,为每个贫困村配备视频课件收视系统和教学用具;组建由扶贫、司法、农牧等部门20名业务骨干组成的讲师团,定期开展“送教进村”巡回教学,每个村落实6名以上固定专兼职教师开展常备教学。
“农民夜校不仅传授种植养殖技术,让我们了解当前市场农畜产品的需求信息,还让我们了解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以及涉农法律法规,让我们懂得怎样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明白自己应尽的义务,真的是很好。”提起农民夜校,三合乡村民王大姐赞不绝口。
与此同时,该市在乡村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尊老爱幼、男女平等、诚信互助、邻里团结、谦虚礼让、勤俭持家”等美德,大力培育“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乔迁省办”等先进理念,摒弃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在各种宣传及相关约定的指引下,各村都对《村规民约》进行了修订完善,如今,村民们不仅认识到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带来的危害,而且能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的规定。该市对10名“最美康定好人”,56名“好媳妇、好婆婆”进行了表彰,呷巴乡铁索村降巴克珠家庭被评为首届全国文明家庭。
随着村貌村风的大力改善,村民思想的不断转变,一个个文明和谐的新家园正在情歌故乡的这片土地绽放。
享丰富文化视听
“每次送文化下乡来的时候,大家都是一大早就赶到村里的活动中心,有时候演出要下午两点才开始,但是不到十二点就坐满了人。”呷巴乡铁索桥村的丁真扎巴说,遇到过年的时候,还免费为村民拍摄全家福和写春联,我们现在都盼着送文化来呢。
据了解,该市将送“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宣讲”五下乡活动结合起来,积极推进文化惠民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给村民送上丰富的文化大餐和精神食粮,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送文化下乡与村民零接触,不但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还宣传了党的惠民政策,这样的方式比传统的开会宣传更容易让人接受,更受大家欢迎。”该市金汤镇镇长杨龙明说。
近年来,康定市以市文化馆及各乡镇宣传文艺演出队,州歌舞团、康藏木雅演艺中心、四川民族学院为送文化下乡的主力,形成了以市文化馆为骨干,乡镇、村级文艺演出队为补充的送文化下乡队伍。同时将文化下乡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把农家书屋建设与培养农村文艺骨干结合起来,大力培养农村文艺人才,辅导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群众喜欢的文艺节目。
四月,康定市文化旅游局邀请四川民族学院音舞系的专业声乐教师和州歌舞团的专业优秀歌手前往折西地区各乡镇对爱好声乐的农牧民群众进行专业辅导。参加了此次辅导的新都桥东三村的村民卓嘎拉姆在2016年农信杯 “青年之声·情动康定”康定市青年歌手大赛以一曲《幸福的摇篮》夺得新都桥赛区复赛第一名,这位腼腆的姑娘说:“很高兴这次能拿到赛区第一,也很感谢给我们进行专业辅导老师,没有他们的辅导,我也不会有这样的成绩。”
目前,康定市各乡镇都陆续组建起了自己的业余文艺演出队,并由该市文化旅游局配送了音响和演出服装,同时还不定期派出专业辅导老师帮助这些乡镇演出队编排节目。除此之外,村级文化活动室、图书室里也常常坐满了村民们,而篮球场上、健身器材上,村民们的身影也不时闪现。
“现在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家庭收入一天比一天多,文化生活也一天比一天丰富,感谢国家感谢政府给我们的优惠政策和对我们农牧民群众的帮助。”瓦泽乡村民顿珠竖着大拇指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