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06月08日
城乡提升大手笔,环境整治齐动员,资源整合强推进
美丽乡村。
丹巴县通乡公路建设现场。
丹巴县城。
6月的丹巴,让人沉醉。掩映在青山绿水下的丹巴县聂呷乡甲居村,游人络绎不绝前来领略“中国最美乡村”的风采。如果说“古碉藏寨美人谷”是丹巴县的一张名片,那么“美丽乡村”已成为大美甘孜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美丽”两字正不断嵌入丹巴人的幸福生活。丹巴县委、县政府紧密按照州委总体工作格局和发展思路,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正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县情实际、顺应群众期盼的发展新路子,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谱写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贡献丹巴力量。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只有奋斗,目标才能实现;只有实干,梦想才能成真。“我们将始终把旅游业发展摆在优先位置,力争在全州率先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努力实现群众增收致富好、县域经济发展好、生态环境保护好、社会和谐稳定好和民族团结融合好。”丹巴县委书记何文才表示。
■本网记者 扎西 陈杨 张嗥 贡呷沙邓 文/图
扮靓乡村容颜 建设美丽环境
美丽乡村,首先是山清水秀、环境美丽。
丹巴县嘉绒步行街是该县最繁华的地段,每天前来的游客和当地群众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在步行街入口处,一排丹巴县城乡环境治理考核评比栏十分醒目,吸引过往的游客和群众驻足观看。
三岔河农牧局宿舍旁边宿舍化粪池堵塞,污水溢出,由县市政局提出方案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执行组研究并跟踪落实;统战部民宗局卫生区域建材垃圾堆放,由章谷镇核实住户,督促清理;三岔河老桥乡村客运停车场边坡垃圾,由章谷镇核实住户,督促整改,环卫公司负责清理……每一处不整洁的地段都配以整改前和整改后的照片,通过曝光督促相关责任单位整改落实,并责令限期整改。看过评比栏的游客和群众都纷纷点赞。
今年2月14日,丹巴县正式启动 “城乡环境提升年”各项工作,按照“以人为本、优化环境、加强管理、完善制度”要求,坚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上下联动,全民参与”,县委书记何文才担任指挥长,县委副书记、县长王俊担任常务副指挥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阿根、县政协主席杨朋错任副指挥长,对县辖区内市容市貌、道路秩序、河道管理、乡村环境等薄弱区域全方位安排部署整治工作。王俊表示,环境整治不是走过场、搞形式,而是要动员全县干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重拳出击环境治理,捍卫中国最美乡村品牌。
通过环境整治,在县城周边开展星期五“大清扫”活动,拆除乱搭乱建筑物及构筑物,落实 “门前三包”责任制,强化交通秩序管理,整治广告乱象清理各类“牛皮癣”,规范县城店招店牌,对县城区经幡乱挂,经文乱刻、佛塔乱建进行集中清理,集中开展污水治理,实施河道整治“四清”(清垃圾、清淤泥、清杂物、清拆违建)行动,配套环卫设施,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城乡环境提升明察暗访,落实门前“五包”规定。
而在乡村,则大力推进“五清四化”(“五清”: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墙断壁、清路障、清庭院;“四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八改两建”(改房、改路、改厨、改水、改厕、改圈、改陋习、改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垃圾转运和处理设施建设,对全县77个行政村垃圾转运和处理设施进行统规统建)、“两抓一控”(抓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每个乡镇必须确定1个连片整治示范区、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精品示范点,每个乡镇打造2至3个精品村、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幸福美丽新村和特色民居传统村落建设工作,提高农牧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通过一系列城乡环境整治,丹巴县的城乡面貌不断提升,“颜值”更高,“气质”更足。
如今,穿行丹巴大地,从巴底到东谷,从太平桥到章谷,从革什扎到丹东,从梭坡到格宗……一大批环境美、人文美、素质美、风尚美的乡村,无不让人驰目骋怀,养眼养心。
发展美丽经济 赋予文化内涵
村美了,路靓了,山更绿了,“美丽经济”也跟着来了。
5月29日,刚从成都参加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省党代表、聂呷乡甲居一村支部书记桂花刚一回到甲居藏寨,就开始组织全村村民为“端午小长假”的到来忙个不停。
甲居藏寨因美丽而闻名,村民们也因美丽而致富。全村53户农牧民群众就有49户搞起了旅游接待,年收入最高的接待户达到了70万元,低的也能达到3万余元,人均收入从过去的1千多元到现在的人均收入1.2万余元。
今年72岁的村民阿本拥忠的儿子是残疾人,是村上的建档贫困户,2015年,在桂花的不断“游说”下,阿本拥忠终于愿意做旅游接待,2015年,在县上的支持下,将阿本拥忠的旧房改造成了一个拥有7个 标准间的“阿本藏家”,当年10月前建成,仅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她家的收入就超过万元,加上儿子在门票站收入,当年全家就脱贫。谈起旅游带来的好处,不太会说汉语的阿本拥忠总是满脸笑容。
甲居村民们家家户户全家动员发展旅游接待,都没时间去种地了。桂花表示,“甲居藏寨作为‘中国最美乡村’,游客千里迢迢来看的就是人文风景和田园风光,荒废的土地对甲居的景观肯定有影响”。于是,在县上的指导下,甲居一、二村利用甲居三姐妹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依托党员+农户+寨子,对荒废的土地进行补种,现在甲居藏寨的田园风光更美了,到“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的游客更多了。同时,两个村子还依靠合作社传授现代旅游管理培训,让村民们思想跟着时代走,未来发展的路子也更多更宽了。
不仅甲居,按照“千碉之国、美丽丹巴、嘉绒名城”定位,全县大手笔投入2亿元作为城乡提升战略发展,实现规划设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风貌特色为一体的统筹发展格局,打造嘉绒区域独有、连线成片的美丽乡村,全力塑造“绿色、生态、宜游、宜居”的嘉绒风情旅游名城。以嘉绒文化、红色文化等本土历史文化为背景,单体讲景观,局部讲风格,整体讲协调的原则,赋予城乡建设特有的文化内涵,提升城镇竞争力。确立“一心、两区、三轴、五核”城镇发展模式,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到2020年全县城镇规划区拓展为4平方公里。
美丽近悦远来 资源清理整合
美丽需要去保护,去捍卫。
党岭自然保护区位于丹巴县边耳乡境内,是集雪山、森林、草甸、湖泊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2013年,丹巴县人民政府与成都一家公司就合作开发景区达成了合作开发框架协议,由该公司对景区进行总体规划和整体打造。但是,该公司入驻丹巴近三年,景区开发进度缓慢,严重落后协议要求的进度。
“当前党岭村民们脱贫奔康的愿望十分迫切,希望借助景区开发增加收入。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严重滞后,游客进不来,群众有怨言。”谈到景区开发,边耳乡党委书记兼任党岭村支部书记岳国军一脸无奈。
从今年开始,丹巴县委、县政府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了重新清理整合。对该公司列出了景区开发建设项目建设时间表,“公司若不能正式履约,政府将严格按照协议条款和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孜藏族自治州招商引资项目退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等相关政策法规,依法依规中止合作协议并予以清退”,丹巴县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已约定退出条款。同时,该县还对全县进度慢的甲居景区、梭坡景区、中路景区、邛山景区和长沙坝旅游综合服务区开发等建设的公司进行主动对接,解决困难,协调进度,“当然对‘圈而不建’的公司,我们将会依法清退,”该工作人员还表示。
在旅游资源清理整合的同时,丹巴县对“美丽乡村”的建设也加快了脚步,让全县处处是景。6月1日上午,革什扎通乡公路复建工程三道桥村机器轰鸣,一派热闹景象。丹巴县公路段段长宋施偲介绍,该工程全长48.2公里,由县上在农业发展银行贷款8000多万元、成华区投入援藏资金3000多万元进行复建,沿途惠及革什扎乡、边耳乡和丹东乡的万余名群众。这条路将在今年“十一”黄金周前建成,游客从成都出发,当天就能通过这条通道入住党岭或莫斯卡。
一系列美丽乡村建设“组合拳”,一张美好全域旅游图,正在大渡河畔的丹巴县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