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07月11日
——透视炉霍县飞地产业发展模式
■县委中心报道组 贾君祥
“飞地”产业扶贫模式,就是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土地、气候、交通等发展条件好的村,结合贫困村各类资源、资产、资金等要素入股,集中力量打造优势特色产业,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促进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近年来,炉霍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紧紧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积极探索“飞地”产业扶贫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
在困境中谋思变,探索“飞地”产业发展模式
对照2020年全面小康的目标,炉霍县委、县政府深入分析全县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增收渠道狭窄,88个贫困村缺乏长效见效优势特色产业资源,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贫乏,产业扶贫任务难度较大等贫困面大、程度深等产业发展瓶颈现状,厘思路、求突破、定责任、谋发展,于2016年9月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紧紧围绕脱贫奔康这一主线,以脱贫奔康统揽全局;牢牢把握一手抓加快奔康不动摇,一手抓脱贫攻坚不放松“两个关键”,确保同步全面小康社会;倾力抓实基础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突破性调整,努力在农牧民增收渠道和收入上有新提高;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着力点,努力实现在制约发展进步和致富奔康瓶颈的基础设施上有新提升;坚定不移走生态发展之路,加力拓展绿色发展的理念和路径,树立绿山、绿水、绿地是炉霍的生态理念,努力打造醉美炉霍,在推进绿色发展上有新提质“三大任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产业突破、全域旅游、依法治理、堡垒建设“五场硬仗”的“一二三五”发展战略思路。成功引进甘孜州盛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斯木乡吉绒、若海两个村流转土地500亩,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40个,种植生产高原生态有机蔬菜,并成功注册炉霍县“鲜水源”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企业按照500元每亩租赁并将产值的1%进行分红,保底5万元,实现户均年分红收入890元左右,成功带动2个村实现脱贫增收,2016年贫困村产业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顺利完成20个贫困村退出目标。在认真总结2016年成功经验基础上,2017年炉霍县继续突出“飞地”扶贫产业园区这个重点,整合产业扶贫、对口援建等各类资金3000余万元,在斯木镇建设100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将2017年计划退出的48个贫困村(其中省、州目标任务27个村,自加压力21个村)纳入“飞地”产业扶贫范围,集中力量办大事,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通过整合各类要素,固化形成贫困村集体资产,作为参与“飞地”产业扶贫园区建设的股本入股分红,有效推动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实现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效,贫困村产业从“有”到“优”目标,助推全县脱贫奔康。
在务实中创新,找准“飞地”脱贫致富切入点
明方向,定原则,推进项目落地。没有原则方向,就如航线没有灯塔,无法顺利实现既定目标。为此,炉霍县以“产业扶贫、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全面发展”为指导;以群众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坚持“五项”原则,即:一是坚持政府引导统筹,企业协同合作,村民积极参与的原则,政府严把政策戒尺,促成企业及贫困村合作。二是坚持因地制宜,集约规模发展。贫困村把握政策资源优势,企业把握合作机遇,本着“做大、做强、做优”的目标,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发展壮大园区。三是坚持长短结合,培育脱贫能力。以培育脱贫增收产业、培训脱贫增收技能和培养脱贫致富能力为根本,注重当年增收脱贫,更注重长期致富奔康。四是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确保扶贫产业与生态保护统筹兼顾。五是坚持勤劳致富,自力更生脱贫。贫困户是脱贫产业发展的主体,结合园区建设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坚定脱贫奔康信心,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全力推进项目落地。
制方案、定措施,推进项目落地。说干就干,炉霍县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规划,制定了《炉霍县扶贫“飞地”产业建设项目工作方案》和《炉霍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量化工作实施方案》,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并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各乡(镇)及贫困村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按照“两书两要两表”,做实前期准备,“两书”:即村两委委托乡政府委托书、乡(镇)政府委托县政府委托书;“两要”:即村两委要召开农业产业扶贫建设项目提议会、乡(镇)政府委托县政府建设农业产业扶贫建设项目决议会;“两表”:即村两委关于农业产业扶贫建设项目提议表、村民大会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建设承诺签名表。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形成决议,授权县委农办为业主单位、聘请项目建设单位建设。同时明确按照3:3:4的比例拨付建设资金,即项目开工建设支付总投资的30%资金;项目建设完成总工程量的50%,再支付总投资的30%资金;项目竣工验收后,再支付总投资的40%资金,不再预留质量保证金,做实项目启动工作。
求创新,谋发展,推进项目落地。一是创新发展模式,确保飞地可落实。按照“土地集中、各村飞地、龙头经营、入股分红”的思路,依托炉霍县“鲜水源”有限责任公司,推进“龙头企业+专合社+集体经济+贫困农户”的股权量化的“四+”“飞地经济”模式,即88个贫困村专合社主管、集体、贫困农户以资源、资产、资金“三资”入股,公司以技术、管理等折资入股,入股年限20-30年,每个大棚每年年底按照市场运营情况保底分红3万元以上,推动88个贫困村集体经济要素创新与炉霍县“鲜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空间有效融合,推动龙头企业、专合社、贫困村集体、贫困户四家利益机制运行,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进而实现四方共赢、共同发展的“飞地产业精准扶贫”产业路子。二是创新入股方式,实现资金高效投放。各村成立合作社资产股权量化工作小组,由工作小组提出股权量化人员初步名单,再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后进行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后,形成决议。按照“全民受益、共享红利、照顾贫困户”的原则,投入产业扶贫基金、对口援建资金建大棚,贫困村合作社以大棚资产入股,企业以技术、管理入股,村民每人持1股(贫困人口持2股),形成股份合作关系。按照每年每个棚3万元标准为贫困村保底分红,经营利润企业和贫困村5:5分成,在提留20%作为村集体经济用于基础设施和后续产业发展后,剩余部分面向村民按股分红。经初步测算,2017年48个贫困村可获分红收入288万元,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7.6万元,带动3179名贫困人口每年人均增收300余元。三是创新分红方式,实现全面脱贫奔康。按照每年每个棚资产入股的10%,年底保底3万分红,在保证集体经济收入不低于贫困村退出标准的前提下,按股数保底提留10%用于基础建设和后续产业发展,余下部分按照“全民受益、共享红利、照顾贫困户”的原则,以产业扶贫、对口援建资金投入到每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资产全部量化给每村村民,形成的人头股进行分红,实现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贫困户增收脱贫,为全县脱贫攻坚产业持续发展垫基础,铺路子,从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全县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带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高原藏区现代农业发展。
在创新中突破,借力“飞地”助推脱贫奔康
炉霍县将严格按照州委州政府建设“甘孜州脱贫奔康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带”的要求,把脱贫奔康“飞地产业”与建设“炉霍县高原藏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紧密结合,将园区工作纳入全县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定期研究、领导干部负责机制,强化园区建设发展的指导协调,解决园区战略规划、管理体制、干部人才、党群工作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完善运行机制,强化资金、项目、档案管理,抓实宣传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用5年的时间,将设施大棚发展到1000栋,其中为88个贫困村按照“飞地”产业园区建设模式,建设880栋设施大棚(每个村10栋),集中连片、分区布置,每10栋为一小区。通过高原藏区炉霍产业扶贫示范园区建设,为贫困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建贫困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增收经济实体;确保贫困村及贫困户摘帽脱贫奔康,推动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