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8年01月24日
——康定市聚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移民新村新貌。
铁索桥村蔬菜基地。
1月12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生财有道》栏目对康定市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笔者跟随央视镜头,亲身感受巨大变化。
在康定市呷巴乡铁锁索村头,笔者看到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该村村民达曲告诉笔者,过去村里很穷,依靠市里出台的精准扶贫政策,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产业,以“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的发展思路,通过“对口帮扶+”系列活动,全村走出了一条“以蔬菜产业为支撑,以休闲采摘促增收”良性循环发展的脱贫之路。
据了解,扶持富民产业发展只是康定市实施精准扶贫、帮助农民精准脱贫的措施之一。近年来,康定市积极探索新路子,创造了产业扶贫、旅游扶贫、景区扶贫等一系列成功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
■市委中心报道组 周燕 文/图
产业帮,奔小康
“脱贫致富,最终要依靠自身发展产业来解决,我们对铁索村,主要考虑的产业是种植高原蔬菜。”都江堰对口帮扶康定工作队领队、康定市副市长杨德伟说。
呷巴乡铁索村第一书记罗强向笔者介绍,村里的老百姓世世代代都以种植青稞为生,一亩地收益只有两、三百元。虽然全村有1500多亩的耕地,但在2016年时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2016年9月,都江堰援藏工作队来到了这里,经过认真调研后,决定在村里发展产业,通过种植高原蔬菜来改变村民的贫困状况。
1月12日,笔者走进呷巴乡铁锁村草莓种植大棚,一个个红彤彤的草莓似小灯笼,煞是喜人。该蔬菜基地负责人毛清安告诉笔者,“这里的土壤无污染,完全按高原有机标准种植,由于昼夜温差大,对果子的糖分积累有好处,加之病虫害少,所以种出来的草莓个大味甜、硬脆。”
对于该村村民达瓦云措来讲,2017年的新鲜事儿特别多,不仅劳动场地从旷野搬到了大棚里,她打理的农作物也从过去熟悉的青稞,变成了草莓、水果番茄、茄子等一大批从没栽种过的新品种。
“这里的土地长出水果蔬菜,以前想都不敢想。”达瓦云措说,“我们小时候没见过,如今,我的孩子也都长大了,也是头一次看见草莓、水果番茄从土里长出来的模样。”
达瓦云措原先是贫困户,现在她有两份工,一份是在蔬菜基地,去年半年多务工费有8000元;一份是在村里做保洁员,每月有500元的工资。
如今的铁索村已经建成超过300亩的高原菜园子,种植出日常餐桌常见的14种瓜果蔬菜,2017年第一年的总产量就接近300万斤,实现产值100余万元。2017年铁索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预计近4000元,实现了全村脱贫。
从一片空白到瓜果飘香,变化着的不只是铁索村。
旅游扶,有“钱”途
“现在你们一是要把村里的环境要保护好,二是要把家里卫生打扫干净……”当笔者来到康定市瓦泽乡水桥村时,村里正在召开村民大会。
该村也是都江堰市对口支援康定的三个村子之一,这样的村民大会,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已不知召开过多少次,援藏队向笔者介绍精准扶贫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跟村民们交流沟通,用他们的话说,面对面才能心连心。
村民丁真汪秋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因疾病使他几乎丧失劳动能力,还欠下七八万元的外债。
笔者走进丁真汪秋的家,在门口就看见贴着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白卡,从明白卡上,笔者看到他家在2014年时,人均纯收入1061元。现走进房间,地面铺了瓷砖,客房收拾得干净整洁,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整洁的床上,暖意浓浓。
“这样的标间装修大概花了5000多元,每个标间都有独立的卫生间,可以洗澡,平常一晚上100元的住宿费,节假日要贵点。卫生间是2017年修的,家里还安装了无线网络。这样的标间共有4间,从国庆节到现在已挣10000多块钱。”丁真汪秋激动不已。
丁真汪秋告诉笔者,自己的病已慢慢好转,现除了经营民居接待,还在援藏项目的工地上务工,一天150元,去年仅这项增收10000余元。
“水桥村位于国道318线旁,这里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牦牛青稞和美丽的藏居,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拍照游玩。”杨德伟向笔者介绍,为了把水桥村打造成民宿微景观模式,援藏队用援藏资金一百万元作为抵押,在信用社走金融扶贫的路子,给每户愿意打造民居的村民贷款6万元。
援藏队巧用金融扶贫,解决了水桥村的老百姓发展难题,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援藏队在让每个村民打造四个标间的同时还专门聘请民宿设计师为村民进行装修,并把背包客骑游和自驾游的客人当做目标客户,为他们精准打造民居旅馆。为了让村民们可以学习借鉴,援藏队特意挑选了在村里非常有公信力的村委会主任格桑达瓦,让他家第一个动工。一个多月,格桑达瓦四个标间就装修好了,有时一晚上就能挣两千多元。
有了格桑达瓦家民居的示范作用,村里55户贷款的家庭有30多户赶在2017年国庆长假前开业,整个国庆黄金周期间,村里的民居旅馆的总收入突破了20万元,村里精准识别的19户贫困户,在2017年全部实现脱贫。
美如其名的水桥村,终于把家门口的山山水水变成了金山银山,村里正在计划按照标准化景区进行整村打造,水桥村的未来,让人充满期待。
景区带,发展快
俄达门巴村位于国道318公路沿线,紧临康定机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好区位并未给当地村民带来应有的经济收益,该村163户、73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144人。2014年,该村农牧民年人均收入约37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收入约1900元。在省委统战部等帮扶单位支持下,俄达门巴村依托农民夜校,专注当地农牧民素质和技能提升,大力发展旅游、养殖和路沿经济,2016年农牧民年人均收入达6108元,其中,27户贫困户、114人如期脱贫。
守在国道边,为往来车辆加水成为俄达门巴村的一项传统生意。正在忙着为大车加水的俄达门巴村村民拉措大姐告诉笔者,“从门前的河里取水,再为停下的车辆加满水的价格是5元,一天能挣近两百元。”
走进拉措大姐的加水点,各种方便面、饮料等商品摆满货架,很多过路的司机,加完水后还可以在这里休息吃吃面、喝喝饮料拉拉家常,拉措大姐说,生意好时一天能卖300多元。
呷巴乡俄达门巴村第一书记井钟说,“2017年,我们将公路沿线,14个破旧的加水点打造成为集加水、小卖部和民居接待的一个小型综合服务站。每一个服务站补助50000元钱,这样一来经营者每年可以增收两万多元钱。”
该市将原本不规范的14个加水点升级打造为多功能综合服务点,方便过往车辆的同时,也为贫困户提供了一份不错的收入。
尽管守着“康巴第一关”,但俄达门巴村从未有过像样的旅游产业,青壮年劳动力多数选择外出务工。俄达门巴村地处康定旅游资源富集的折西片区,是贡嘎生态河谷 核心区域,被誉为“摄影家的天堂”。
“我作为省委统战部选派的第一书记在俄达门巴村开展驻村工作,刚来就被村里的美景折服。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井钟说。
2015年,康定市与木雅泽朵旅游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以俄达门巴村为核心打造总投资1.8亿元的木雅景区项目,建设文化和生态景观两条特色旅游带,以及一个包含自驾游营地和地热景观乐园的民族风情街。村民、村集体与公司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以土地等集体资产入股,将49套空置的牧民定居房租赁给公司整体开发包装,企业与村集体按8:2的比例分成。
此外,该公司还招募当地青壮年劳力从事旅游相关管理和服务工作,通过专业培训,使之掌握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贫困村民还可优先选择从事景区服务性工作。
由资源变资本、牧区变景区、牧民变股民,作为纯牧区的俄达门巴村,牦牛奶就是牧民的生命之源,井钟通过省委统战部争取到130万元专项财政资金,为每户贫困户分发十头牦牛,并成立了牦牛奶合作社。“省委统战部争取到四川海外联谊会160万元的专项资金,为我们修建了一个牦牛奶站,牦牛奶站入股蓝逸集团10%的股份,每年有80000元的分红,从2018年的5月份开始,每天至少收购村里的5000斤牦牛奶,这就解决了牦牛奶的销售问题。”井钟说。
仅此一项,俄达门巴村人均收入就能增加3000元以上。因村施策,通过引进龙头企业,采取企业+资源,新建+保护,股份+资产的发展方式,俄达门巴村走出了一条旅游脱贫之路。2017年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有望突破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