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8年05月07日
九龙县汤古乡牧民定居点。
汤古农家小院。
◎张黎萍/文 高秀清/图
美丽新村庄,幸福像花儿一样,和谐风儿吹过来,开在那祖国大地上……”近日,甘孜州九龙县汤古乡牧民定居点来让登真家大院里,只见其妻子益西拉措正坐在尺塔(汉语名为高机,一种纺织藏式毛毯的机器)上一边唱歌一边快速的纺织着坐毯,一脸幸福。
初夏的清晨,有隔夜晶莹的露珠在花瓣上闪闪发光,迎接着朝阳。“来来来,酥油茶都倒好了,大家先到楼上喝茶,今天中午美酒佳肴管吃管饱哦!”36岁牧民来让登真热情的招呼着客人们。“拉措,先不织了,赶紧,去把那两箱好酒找出来!”“对了,快打电话,把你哥也喊过来陪下客人些(客人们)!”……这“管吃管饱”的“好酒”和热情的服务接待,正悄无声息的向大家展示着改革开放40年来农牧区的巨大变化。
据汤古乡汤古村村委会主任扎西介绍,从2009年开始集中修建的汤古乡牧民定居点共有70户村民,其中安置鸡丑山村民25户,安置瓦灰山村民45户,属半农半牧地区,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是靠挖虫草、养牦牛、捡菌子和种植中药材为主。目前,牦牛产业已初具规模,共养殖4600多头,人均年收入可达13000元至14000元。
扎西说,原来这里的老百姓文化水平普遍很低,住在山上,走不出来,根本没有外出务工的意识,思想跟不上社会的变化。“比如辛辛苦苦养一头牛,本可以卖3000元,结果1500元把它卖了。”
“但现在,你哄(忽悠)不到我们的村民了。现在大小交通条件都得到了根本性改变,老百姓家门口就是省道215线,县委政府还带领我们直接对接大城市,比如成都、河南的肉联厂,中草药厂,我们村的小伙子些还搞起了网络推广!村里的致富能手,一年下来最少起码可以挣个8到10万!”说起这些数据,扎西是津津乐道。
“能从山上搬下来,我们连做梦都没想到。”原汤古乡牧民定居点管理员扎西汪登说。
“原来在山上,生活真的不像样子,长年累月的风湿病、关节炎让人痛苦得很,当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填饱肚子,全家不饿,哪里还奢望住上像现在这样的宽大的好房子哟!”扎西汪登一脸感慨。
的确,大家在现场看到,如今的汤古乡,家家户户住进了新藏房,明朗多彩的藏族风格装修,电视、冰箱、电脑等现代设施一应俱全。
而最重要、最深刻、更久远的改变,恐怕是老百姓思想和观念的深层次改变了。定居点一位60多岁的老人四郎泽仁的故事便是最生动的写照。
在瓦灰山上住了大半辈子的四郎泽仁本是村里普普通通的一员,住在牛牦帐篷里,养了几十上百头牛,生活和经济条件都比较差,靠听收音机来知悉外面的世界,多年以来从未走出过九龙县。但近年来,牧民定居点工程让四郎泽仁从山上搬到了山下,紧随着外围条件尤其是交通因素的改变,让老人一家的生活越发走上了快车道。
老人不仅学会了用手机阅读和浏览,更在与外界的接触中学会了如何发展产业,如何快速增收致富。他带领儿子多落走上工地(当时在建的省道215线汤古段),教育儿子在工作中要如何做人做事,慢慢的,儿子当上了小包工头,并建起了村里最豪华的房子,过上了崭新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