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原创 2018年08月02日
本网讯(邱志娟 记者 宋志勇)九龙作为2018年全州5个计划摘帽县(市)之一。今年以来,该县聚焦县摘帽、634户2372人脱贫、11个贫困村退出的脱贫目标,按照“总体谋划、超前实施、补齐短板、聚焦增收”的思路,破解“四道难题”,确保深度贫困县如期脱贫摘帽奔小康。
聚焦“组团+捆绑”
破解“长效增收”难题
针对贫困村有资源、有土地、有劳力,但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问题,建立“组团+捆绑”机制,发展致富产业,稳定增收渠道,成为甘孜藏区深度贫困县产业脱贫“领头羊”。
一是因地制宜对特色农牧产业进行合理布局,构建“高山牦牛”,“半高山核桃花椒”,“矮山茶叶魔芋”及黑毛驴、梅花鹿、羊肚菌、川乌等特色种植养殖为主的“5朵金花+”立体产业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建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9.65万亩,各类牲畜存栏达到21万头(只、匹),开发农副产品3类30余种,注册农副产品商品8个,农业产值达4.48亿元。二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以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为保障,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壮大企业和专合组织,实现生产和市场的有效连接。目前累计扶持发展涉农企业25 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414个、家庭农牧场12个、种养大户282 户、特色养殖小区1 个。三是按照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要求,积极探索推进财政资金产权量化股权量化、土地流转等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措施,形成利益兜底、二次返利、入股分红等利益联接新机制,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产业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四是实施“品牌战略”,以质量求生存、效益求发展,促进产业和产品提质增效。九龙天乡茶叶 “藏红”、“藏雪”、“金迷”等系列品牌连续多次荣获四川国际茶博会金奖,矿泉水、花椒、核桃油等16项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培育省州名牌产品、知名商标5个,有效推动“九龙生产”向“九龙制造”转变;精心组织参加农博会、蓉欧会等产品展销,有效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知名度。
通过发展特色农牧产业,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1381元,“十二五”期增速为年均12.56%,创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量和增速连续五年稳居全州第一的佳绩。
聚焦“扶智+扶志”
破解“固步自封”难题
针对贫困户自我脱贫意识不强,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并重,从教育、文化和文明习惯入手,从思想上根本激发内生动力。
一是教育促进“扶智”。树牢“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投入教育就是投资未来”的理念,提出“全域九龙儿女上好学”的发展目标,深入实施教育帮困、幼儿园建设、教师培养培训、控辍保学,积极推行15年免费义务教育,连续3年实现了脱贫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的达标认定目标,着力改善高原藏区教育落后现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文化搭台“扶志”。实施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工程。19个贫困村实现有文化室、有室外文化活动场地、有宣传栏、有成套文化器材、有成套广播器材、有图书“六个有”。采取公益展演、公益展览、公益讲座等方式,在贫困村开展扶志脱贫攻坚文化公益演出,唱响了脱贫攻坚主旋律,唱响了九龙儿女“我要脱贫”的精气神,唱响藏彝文化走廊“我要奔康”的美好愿望。三是祛除陋习“扶心”。创新实施“五有、两分开”,完善村规民约,开展乡村户清洁卫生、文明新风等评比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勤劳勇敢、热情好客、乐观向上、团结奋进”的新九龙精神,群众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逐渐养成。截至目前成功创建省级“四好村”7个,州级“四好村”27个,县级“四好村”35个。
聚焦“项目+保障”
破解“底线民生”难题
针对贫困村基础设施滞后,贫困户因失能和半失能,“一人束缚、全家拖累”的问题,实施“项目+保障”机制,改善基础设施,剥离致贫因素,帮助贫困群众轻装上阵、勤劳致富。
一是以基础的“大建设”促民生。实施通村通畅工程,全力攻坚贫困村“断头路”,建成通村公路340.8公里;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完成无电地区电力天路建设488公里;积极实施规划外新增安全饮水等项目,解决5.6万余人饮水难问题;通过建设提速带动扶贫提速,19个贫困村投入 778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贫困村通硬化路、有村级活动室、有村卫生室、有村幼儿园、有通信网络“五有”的全部达标验收。在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再次整合资金298.5万元开展查漏补缺。二是以政策的“全保障”惠民生。落实贫困人口城乡医保、大病保险“两个100%”参保,1745名贫困人口在县域内住院或转诊至县域外住院产生费用共补偿326.12万元,个人支付控制在2.4%实现健康扶贫;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帮助贫困群众通过就业增加收入,整合公益性资金490.66万元,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1312个,帮助全县1312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脱贫;落实低保兜底,发放城乡低保金、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福利补贴842.0617万元推进社会保障扶贫。三是以住房的“强攻坚”改民生。强力推进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幸福美丽新村和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住房难”问题。并聘请鉴定机构对住房安全性进行鉴定,目前已脱贫的1271户贫困户安全住房保障率达100%,其中易地扶贫搬迁215户。
聚焦“党建+机制”
破解“单打独斗”难题
针对贫困村机制不健全,落实政策不到位,执政监督不完善的问题,实施“党建+机制”做活政策,筑牢根基,清风正气。
一是帮扶做引子。统筹帮扶力量,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创新制定了《“六个一”联席会议制度》《“六个一”帮扶力量巡回督查制度》《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第一书记积分制度》等配套文件,明确“六个一”帮扶任务和工作职责,足额兑现工作经费和补贴,严肃帮扶工作纪律,强化帮扶力量管理。二是党建强引领。抓实“五个一”帮扶机制,调整充实63个驻村工作组常态在村蹲点;在全县63个行政村全覆盖建立了63所“农牧民夜校”;推进“双培双带”工程,全县村“两委”干部、党员中有致富带头人207人。三是问责树清风。先后开展各类执纪监督16次,发现基层干部政策把握不透、宣传解释不明、装卷归档不规范、项目资金兑付不及时等问题16个,收集意见建议19条。出台《脱贫攻坚工作问责暂行办法》,推行乡、村财县管,制定财政涉农资金、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脱贫攻坚问责办法,建立快查快结机制。目前共核实答复扶贫领域举报线索4件,查处基层微腐败3件,进行点名曝光,形成了强大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