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唱响脱贫攻坚“战歌”

甘孜日报    2018年11月07日

驻村帮扶队到拉木格村帮农户下种。

◎李华明 文/图

近年来,稻城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通过打破发展瓶颈、发展特色产业、做好易地搬迁等举措,多管齐下,切实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一首首“扶贫之歌”激情唱响。

创新模式

变“输血”为“造血”

如何激发村民的自主致富意识,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稻城县经过积极探索,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和提高农民的素质为根本,充分挖掘农村经济发展潜能,大力发展黑青稞、大棚蔬菜、藏香猪、藏香鸡等地方特色农牧产业,实现“输血”与“造血”并举。

银巴扎波是香格里拉镇瓦龙村人,也是贫困户。2017年,泸州市对口帮扶稻城县工作队队员多次进村入户了解他家情况,为他家出谋划策。在反复斟酌后,泸州市对口帮扶稻城县工作队决定支持他发展大棚蔬菜产业,并为他家安排泸州市援稻农牧技师游丽萍进行技术指导, 通过教技术、办培训,很快银巴扎波家的产业发展起来了。

“今年我准备再向游老师学点技术扩大规模,争取让家庭的日子越过越好。”银巴扎波说。

据稻城县攻坚办主要负责人介绍,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稻城县各乡(镇)各村特色产业均有所不同。除去支柱产业青稞以外,各村都发展相宜的特色产业,如牦牛、油菜、高原土豆等,为贫困户增收带来动力。

  整体推进

“挪穷窝”“换新颜”

“搬进了新家,政府给我们的关心还是不断增加。这不,今年又为我们免费送来了良种黑青稞,教我们栽种技术。我有信心让黑青稞变成致富‘金叶子’。”刚领到黑青稞种子的牧民仁真多吉说。

赤土乡子定一村支部书记四郎益西告诉笔者,以前,子定一村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生活环境恶劣,房屋陈旧,地质灾害频发,无安全用电,喝不上干净水,村上无活动室,无通信网络,村上开会都要挨家挨户通知,开会在草坝上。自从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以来,全村实现整体避险搬迁,一幢幢崭新的藏房新居建成,家家通电通水,户户通广播电视,全村群众都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村上开会只要喇叭一喊全村都知道了,驻村工作队采用农民夜校手机“掌上课堂”宣讲国家各类惠民政策,进行种养殖技术培训,让村民们不仅增长了见识,还掌握了种养殖技术。

“我们贫困村的帽子现在已经摘掉了,新房子有了,收入也有了,再过几年,我们村再戴上的就是小康村的帽子啦。”四郎益西笑着说。

像赤土乡子定一村这样走在奔康路上的贫困村在稻城有不少,2016年以来,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全县148户贫困户、622人,修起了新房,往日的陈旧房清一色变成了宽敞整洁的藏区新居,扶贫产业也愈发壮大。

   扶贫扶志

“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我们以前总是对贫困户有看法,认为他们是纯粹的‘懒汉’,今年,我们村的多登多吉真正让我刮目相看,他能当选为我乡‘最美人物’,确实当之无愧。”木拉乡麻格同村一位村民对笔者说。

木拉乡麻格同村贫困户多登多吉因为照顾重病妻子六年,不离不弃、同甘共苦的精神让人动容,在2017年全县“最美人物”评选中,从组级、村级、乡级最后到县级评选,多登多吉一路获得众多群众的支持。

木拉乡麻格同村第一书记告诉笔者,多登多吉成了村里人的榜样,现在大家都在向他看齐,争做“最美”。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其实就是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在精准扶贫中,稻城县不仅狠抓经济建设,同时将旅游发展中的文化开发与文化扶贫相融合,突出转观念、提素质、树新风、创四好,常态开展“政策、法纪、习惯、风气、感恩、自尊”六大教育,为群众送去精神文化大餐,为提高文化科技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营造一个良好氛围。

据统计,截至目前,稻城县1266户贫困户,5520贫困群众如期实现脱贫。

新一轮的脱贫决战攻势已经开启,稻城县早已开足马力,唱响扶贫攻坚之歌,力争打赢脱贫奔康最后决战!


  • 上一篇:贫困户“装进”二维码 扶贫信息一“扫”了然
  • 下一篇:色达县4.9万尾鱼苗为水域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