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勤劳双手“刨”穷根——记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理塘县亚火村村民巴绒

甘孜日报    2018年12月06日

巴绒和家人在翻地。

◎县委中心报道组 叶强平 张川 文/图

翻地、修建牲畜棚圈……11月中旬,理塘县亚火乡亚火村村民巴绒一家人忙得团团转。9月底获得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奖的巴绒,为明年蔬菜种植、发展养殖正撸起袖子加油干。

48岁的巴绒,全家7口人,小学文化的他很早就开始打工了。结婚后4个子女先后读书,唯一的姐姐拥忠拉姆长年体弱多病,丧失了劳动力,巴绒的妻子只能长年在家照顾子女和姐姐。由于没有致富的路子,又没有资金来源,全家只能靠巴绒一人打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辛。2014年,巴绒一家被确定为贫困户。

齐心协力

筑牢脱贫根基

脱贫必先扶志。针对巴绒家的情况,乡帮扶干部和村“第一书记”多次入户与巴绒一家沟通交流做工作,通过开展谈心谈话教育,从思想上激发了他脱贫的信心和动力。政府对贫困户出台了多种优惠政策,村里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及姐姐拥忠拉姆享受建档立卡贫困户医疗救助后身体逐渐康复……看到这些,巴绒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改变了“等、靠、要”的思想,决定靠勤劳双手奋斗,摘掉贫困户“帽子”。

2015年,巴绒与家里人通过对“菜单式”脱贫项目逐项分析,最终决定先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家庭种养殖业。得知这一消息后,帮扶干部决定大力支持巴绒的产业发展,给全村贫困户带个好头、做好示范。在乡、村干部和农技员的帮助指导下,巴绒积极学习种养殖实用技术,当年种植油菜1亩,良种土豆2亩,黑青稞3亩,还利用小额贷款政策,筹措16000元资金购买了两头牦牛。明确了致富方向后,巴绒一家踏实肯干,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暴晒,总是奔波忙碌在地头精耕细作,利用学到的技术努力实现增产增收。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到年底,巴绒家通过种植油菜增收1256元,良种土豆增产100公斤,黑青稞增产50公斤。看到通过自己的学习钻研,收入上有了一定的改观,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加上乡村干部的大力支持,巴绒更加坚定了发展产业来脱贫致富的信心。“如果自己不勤快,再好的政策也没用,不能一直依靠政府的帮扶,关键还得靠自己,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巴绒说。

科学管理

提高养殖效率

在乡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巴绒的牦牛买回来了。巴绒一家祖祖辈辈干农活为生,到了他这辈更是没有一点养牦牛的经验。巴绒深知,买牦牛不难,但要养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有科学饲养和管理,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得到收益,不然就会像同村其他养殖户的牦牛由于冬季缺乏防寒措施和饲料储备等原因,一到冬季死伤一片,亏得血本无归。

凭着实干精神,巴绒邀请乡兽医站技术员专门为其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高原环境独特、植被丰富,巴绒收割大量鲜草储备用于过冬,并在农技员的指导下搭建了防寒性较好的牛舍,定期清理圈舍卫生,整理圈舍杂物,查看牦牛的繁殖情况。冬季时,特别注意牦牛圈舍的保暖和疫情的发生,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不管是饲草饲料的搭配还是养殖设施的运行,每个细节都不放松,他家的牦牛没有发生过一次病害,也没有发生过一次因管理不当而死亡现象。

巴绒用不怕苦,不怕累的毅力,在牦牛养殖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效益。2016年,他自筹资金80000元先后购买了10头牦牛,养殖规模在他的管理下有序扩大,截止目前巴绒的牦牛养殖总数达到了31头,成为了全村的牦牛养殖大户,同时,他根据市场情况,2017年共计出售高品质的奶制品200斤,收益达10000元左右。收入上的改观,更加坚定了巴绒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

开拓思路

争创致富典型

家庭产业稳步发展并未让巴绒就此满足,他的想法是:传统的种养殖业增收毕竟有限,利用好本地的特色资源实现家庭收入快速增长才是脱贫致富的关键。对此,他将目光瞄准了当地的冬虫夏草和野生食用菌,作为家庭增收的又一渠道。

采挖虫草和野生菌历来是藏区农牧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之前由于家庭缺少劳力,接送和照顾孩子牵扯不少精力,加之交通不便,巴绒有心却无力。如今随着生活的好转,巴绒一家商量制定了一套优化分工劳作的方案,决定把两个年幼的小孩送到寄宿学校,雇了一名亲戚打理牦牛养殖工作,支付一定的劳务费;姐姐拥忠拉姆则负责打理家务和照看菜地,而巴绒夫妇俩则把精力主要放在采挖虫草和松茸上,读中职的两个孩子暑期也被动员了起来,参加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劳作。利用积攒下来的钱,巴绒买了一辆摩托车,有效解决了交通出行难问题。

通过起早贪黑的辛勤劳作,加上帮扶责任人关心支持,巴绒一家2016年采挖虫草的收入比上一年实现了翻一番。有了快捷的交通工具,他们采摘的野生菌当天就能及时卖到村上野生菌加工厂,由于鲜度高,保存的品相好,自然也能卖出好价钱,这为他们带来了一笔额外收入,加上年底野生菌合作社的分红,家庭的整体收入大大提高了,年收入从2015年7000元左右增加到现在的30000元左右,超过了贫困线标准。巴绒终于摘掉了贫穷的“帽子”,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勤于服务

带动乡亲脱贫

在自己脱贫产业稳步发展的过程中,巴绒并未自顾自家,他说:“政府帮助我富裕起来了,我就有责任和义务带动和帮助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共同发展”。因此,他将学到的养殖知识和自己摸索出来的致富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简便易学的种养殖技术,随时随地向其他村民传授,并向村民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引导贫困户积极发展养殖业。

通过他对群众正确引导,全村2018年新增种植大户15户,牦牛养殖户10户,户均养殖牦牛16头,新增贫困户种植大户2户、牦牛养殖户6户,户均养殖牦牛14头,带动了贫困户积极发展产业的自觉性,贫困户脱贫奔康的积极性。截止目前,全村贫困户均已达到脱贫标准,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巴绒已成了全村养种殖户的主心骨,农户有什么问题都愿向他请教,而他也总是毫不保留地教会别人。

巴绒一家在脱贫过程中秉持“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理念,自力更生,在国家好政策的扶持下,积极发展产业“刨”穷根。现在,已经顺利脱贫的巴绒一家腰杆子挺起来了,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增收致富的路子也越走越稳、越走越宽、越走越好。巴绒常说,现在觉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感谢新时期扶贫的好待遇,感谢帮扶责任人。同时,巴绒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他把自己的知识、技术奉献给了全村贫困户,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了老百姓们的高度赞誉。

“回想脱贫过程,我靠的不光是自力更生的奋斗信念,更是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干部的精准帮扶。作为精准扶贫的受益者,我将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把自己的经验、技术奉献给需要的村民,主动和政府一起帮助困难家庭发展产业,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步伐。”巴绒满含深情地说。





  • 上一篇:丹巴筑牢地质灾害安防网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