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1月25日
新龙新村新景象。
歌舞欢腾迎新春。
◎县委中心报道组 周权 向保林 文/图
新龙,古称瞻对。瞻对在藏语里是“铁疙瘩”的意思。然而,不甘落后的新龙人,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征程中,硬是用自己的担当与实干、执着与坚韧,终于在高质量发展的轨迹中融化了这块顽固了千百年的“铁疙瘩”。
高质量发展,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发展质量高不高,不仅要从宏观处看“水”,更要在微观处看“鱼”。透过新龙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仿佛看到了雅砻江水中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
这是一份满眼亮色的新龙高质量发展成绩单: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十亿元大关。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亿元,同比增6.5%;工业增加值2835万元,同比增1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6亿元,同比增3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亿元,同比增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52万元,同比增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28元,同比增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31元,同比增10.4%;……这一组组美如音符的数据,生动地描绘出了新龙县域经济发展赶超跨越的向好势头。
脱贫攻坚唱“战歌”
脱贫攻坚是场硬仗,只有深入新龙呷拉西乡益西村野猪组这样的地方,才能体会它到底有多硬!
22日下午4时许,笔者距呷拉西乡政府300米处,看到一中年男子正在打扫院落。在一阵闲聊之后,他终于打开了“话匣子”:“我是从然布山上搬下的,穷在山上的日子确实让我过伤了。由于两个孩子要上学,所以我主动申请搬下来。幸好国家政策好,不然,这辈子休想住上这么安逸的房子!”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时,移民搬迁就成了最好选择。今年48岁的洛绒,一说起眼前的这幢100平米的砖混结构新房子,可谓是心花怒放:“你看,这房子前面是河、后面是山,太阳一出来就能照着;你看,这一进门就是客厅,客厅两边各有一套大大的房间;你看,这房间里的家具和客厅里彩电、冰柜、洗衣机都是前两天才买的,今年我们一家人就要开开心心过个热闹年啦!”
说话间,他突然“口无遮拦”地畅想起了自己的未来:“现在,我可以到县城附近工地打工,只要人不懒,每年挣一两万不成问题;我爱人除了打扫村里卫生外,还可以照顾两个孩子上学,毕竟打扫卫生政府每年还要给3600元,再加上挖虫草的钱和各种补贴,一年恐怕也有一万五六;……反正能多挣一点是一点,不能老是躺着靠政府,不然真会被人看不起。”
其实,建档贫困户洛绒的故事,仅仅是新龙县近年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的一个缩影。如今,全县已有691户3183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像洛绒一样,欢天喜地住进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如何让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21日下午,当笔者驱车来到距县城约40公里的乐安乡卡娘村采访时,村支书白玛其麦半开玩笑地说:“你别看我们现在是‘四好村’,以前那可是有名的‘三靠村’呀!”
面对笔者的一脸惊讶,他急忙解释道:“我们村坐落在雅砻江右岸的杜然山半山腰,海拔3221米,村民们种地靠经验、收成全靠天、钱粮靠救济、饮水靠人背,你说我们是不是名正言顺的‘四靠村’?”突然,他话锋一转:“我们村在这几年确实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你看,在我们文化院的大门外,挂有五块‘金字招牌’:一个是省‘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示范点,一个是省级‘川藏线千里文明走廊’幸福美丽生态文明示范村,一个是省级文明村,一个是州级‘川藏线千里文明走廊’幸福美丽生态文明示范村,还有一个是州级‘四好村’。这五块‘金字招牌’,足以印证我们村的发展和变化。”
拥有45户367人且于2016年成功退出贫困村行列的卡娘村,如今仅剩下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8人。为巩固脱贫成果、创建州级“四好”村,去年政府投资736.15万元,实施了村民庭院硬化、村内“五改”、住房“六改”、公厕新建、文化广场、新风培育“六大”工程。与此同时,投资377万元,相继实施完成了通村路、村内道路和入户路硬化工程、村级文化室、卫生室和活动室“三室合一”及其附属工程、移动宽带网络全覆盖工程、太阳能路灯安装工程、文化健身场地建设工程、村垃圾填埋场建设工程以及户“三有”建设工程。伴随着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投入和优质高效的施工建设,如今整个村庄面目为之一新。
采访中,县委副书记、县长董德洪告诉笔者,刚刚过去的2018年,新龙脱贫攻坚捷报频传,全县25个贫困村成功退出、581户2772人如期脱贫。
产业发展唱“富歌”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头版头条”,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项目投资的难中求进与产业培育的破困前行,伴随着9.9亿元项目投资、6.3亿元财政涉农资金和6670万元的援建资金的精准到位,使得以“脱贫攻坚、基础设施、产业培育”为主抓手的发展路径,在全县上下的实干苦干中转化成了脱贫攻坚的连战连胜,转化成为广大农牧民群众获得指数与幸福指数的大幅提升。
“一个背篼装不下,一辆汽车装不满”,产业发展的窘况,曾让深陷贫困中的新龙人一筹莫展。然而,奋起追赶的新龙人在州委产业富民的大潮中,精心谋划,精准定位,“一圈两带三片”的产业发展思路呼之即出,投资4185万元的“一园一场三基地”产业布局随之落地生根。
1月23日上午,在距县城37公里的宜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控化温室大棚地里,辣椒、西红柿等十几个品种的蔬菜长势喜人。冬日暖阳下,正与几名工人一道劳作的园区负责人鄢树权笑容满面地说:“这个园区是宜宾对口援助新龙打造出来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别看面积只有120亩,但‘种养加’一条龙、‘农旅文’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让园区前景特别看好。”
陪同采访的县农牧局总农艺师马春芳告诉笔者,园区内年产各类蔬菜23万公斤,出栏藏猪1000余头,藏鸡3000余只,再加上餐馆、超市、电商平台等的收入,年总产值突破了500万元;通过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化试验示范推广优良品种13650亩,总产值达2440万元,每亩为农户增收800多元。最典型的是博美乡德麦巴村,去年200亩优质马铃薯种植基地出产红心马铃薯9万公斤,销售收入达60万元,带动全村人均增收900余元,集体经济收入达12万元;园区采取“专业合作社+园区+农户”的经营方式,形成了从技术、生产、加工到物流的产业链条。目前周边10个贫困村的专业合作社将500万元集体经济投入到园区建设中,每个贫困村年终可保底分红为8.5万元;园区每年培训新型农牧民1500余人次,引领带动县域5个乡12个贫困村形成以县城区域为特色蔬菜、藏猪和藏鸡的新型产业圈。同时,园区为周边50多名贫困群众提供了季节性就业岗位,每人每天120元的务工收入,特别是在务工中学到的种植技术,让贫困群众获得了“双丰收”。
当然,“一园”不仅仅只是宜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打造农旅融合体为目标,以麻日乡巴河、麦坝、得坝三个村为依托的措卡农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之中;“一场”,就是在拉日马镇扎宗村新建改建两个牦牛养殖集体牧场,新建牲畜暖棚197座、打贮草基地9600亩,形成年饲养牦牛800头的养殖规模;“三基地”,就是在大盖镇尺措村、大盖村建成1460亩油菜花观光基地,在绕鲁乡相堆村建成300亩优质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在子拖西乡建成13万袋吊栽木耳种植基地。同时,大力实施退出村主导产业培育工程,新建或改造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2万亩,新建或改扩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1个,力争年出栏各类畜禽4.575万头(只);投资6678万元,引进食用植物油深加工企业1家,培育格桑花商贸公司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取得突破性进展;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19个,组建益农信息社17个,创建农业科技示范户270户……如今,以“一村一产业,一乡一品牌”为目标的特色产业培育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正在新龙风风火火地展开,“一园一场三基地”正联袂上演着新龙产业发展的连台好戏。
文化惠民唱“心歌”
“以前看着城里人跳广场舞,我们特别羡慕;自从村里有了文化广场后,我们经常到村活动中心吼两嗓子,去广场上跳跳锅庄,到农家书屋读书看报。我们德麦巴村是新龙有名的‘锅庄之乡’,至今完整地保存着藏区最古老年节风俗‘新龙十三节’。我们村有两个文化旅游广场,每天傍晚时分,村民们都会自发到广场跳舞,这日子就像天天在过年,一点都不比城里人的生活差!”1月20日晚,正在博美乡德麦巴村农家书屋看书的村民莫恩乐呵呵地对笔者说道。
“各位父老乡亲,今天专家要讲授的内容是‘润育工程’五大行动,希望大家认真听、仔细记,有什么不懂地地方一定要虚心请教。”晚7时,在村委会主任罗多的主持下,夜校授课开始了。在一个多小时的讲解中,村民们不时举手提问,专家言简意赅地进行解答,现场学习氛围浓厚而活跃。
8时许,当笔者来到村活动中心二楼的农家书屋时,发现这里有五、六名村民正在专注地看书。据村支书白马尼麦介绍,作为县上的首批脱贫村,这两年随着村里基础设施的快速改善,村民们致富奔康的内生动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种良种青稞、紫皮洋芋,养藏鸡和藏猪的农户一家比一家多,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离不开科技支撑,一遇到难题,村民们都喜欢到农家书屋寻找答案。“金屋银屋不如农家书屋”的顺口溜在该村几乎家喻户晓。随即,他拉着笔者来到“智慧书屋”:“这是我们的‘云图书室’,只要扫描这个二维码,不仅可以看到书屋里面的全部书籍,而且全国所有加盟书屋的书就能免费看啦!”
在紧邻“智慧书屋”的村广播站,白马尼麦指着眼前的播放器说道:“这可是价值3万元的‘宝贝’,只要打开它,四个高音喇叭就能覆盖全村。眼下,正值森林、草原防火季节,每天早、中、晚的三次广播,一次也没少过。如今,村民每天听广播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群众参与是关键,他们既要当观众又要当演员,只有这样才能把文化‘种’下去。”县政府副县长金平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该县始终坚持以实施“润育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投入文化惠民资金5000多万元,着力打造了风格各异的群众文化品牌,鼓励民间文艺爱好者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引导群众从“观众”向“演员”转变;在开展群众性宣讲和“三下乡”活动的同时,千方百计挖掘和提升乡土艺人,使之更好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这一系列务实举措,确保了该县从“管文化”向 “送文化”“扶文化”“种文化”的华丽转身。
农牧区文化小广场,搭建起来的“大舞台”,无疑激活了农村文化的一池清水。目前,全县各个乡镇和不少村都组建了群众业余文化演出队,一年四季几乎是“天天有歌舞、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高潮、场场都精彩”。如今,农牧民群众的娱乐活动多了,邻里间的纠纷少了;谋发展求致富的多了,游手好闲的人少了……这正是该县实施“润育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带来的崭新变化。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采访中,县委书记泽仁汪堆告诉笔者:“实施‘润育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既是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又是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我们一定要把‘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好地激发全县干部群众紧扣州委总体工作格局,持续给力实施‘六大战略’,精准发力推进‘三创联动’和乡村振兴,用洪荒之力决战脱贫摘帽,确保脱贫提速、发展提效、民生提质,以优异的成绩绩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