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唱响民族团结和谐曲——白玉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纪实

甘孜日报    2019年01月30日


康光友邀请结对孤儿到家作客。

挑选春联迎新年。

万人签名活动现场。

       ◎县创建办 文/图

       有人说,吉祥盛德的白玉是一个地形多变且原始纯净的自然博物馆;也有人说,景色醉人的白玉是金沙江流域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更有人说,拥有白狼古国、萨玛王朝遗址以及山岩父系文化的白玉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其实,白玉之美,不仅美在山水、美在人文,而且美在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美好心灵。在这片10591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5.7万藏、汉、彝、回、羌等各族儿女之间浓浓的民族团结情,早已融入到了彼此的血液之中,无论是危急时刻的舍命相守,还是灾难之后的温馨抚慰;无论是脱贫攻坚的携手并进,还是奔康路上的互助相行,一桩桩生动感人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一脉相承的民族团结传统,经受住了疾风骤雨的考验,散发出耀眼的民族团结光辉。

       危急时刻的“白玉担当”

       1月24日中午时分,笔者来到“10·11”“11·3”金沙江白格堰塞湖金沙乡达八吉村受灾群众过渡安置点时,乡长王胜正在给群众宣讲安全用电用火知识。他告诉笔者:“灾害发生后,住房没问题的群众已陆续返家,房屋被水淹而存在安全隐患的部分群众则暂时住在过渡安置点内。我们不仅及时发放了过冬帐篷、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而且基本生活、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医疗卫生也有很好的保障,岂不说政府为他们每人每天提供一斤大米和20元钱补助,就连电热毯、取暖器也配送到位。眼下,春节和藏历新年临近,前来看望慰问的各级领导和各单位干部职工纷纷送来了年货以及慰问金,他们内心充满了感激和感恩。”

       笔者随意走进一间帐篷,村民泽仁志玛指着帐篷里的电暖器说道:“房子虽然被水冲毁了,但灾后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是看在眼里、记在脑里、感动在心里;这个春节和藏历新年,我们一点也不感动孤单,满满的温暖与幸福让我们对重建美好幸福的家园充满了信心!”朴实的话语发自内心,在旁的几位村民在频频点头称是的同时,高高地竖起了大拇指。

      1月25日上午,当笔者深入白格堰塞湖山体滑坡点采访时,正在现场巡查的州政府副州长、县委书记康光友感慨地说:“我们之所以能打赢这场抢险救援攻坚战,并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这既是国家意志的生动体现,又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深刻诠释,更是民族大团结的鲜活写照。我们坚信,在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感恩奋进的白玉人民一定能夺取灾后重建的新胜利,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触目惊心的灾情,惊心动魄的救援,冲锋陷阵的场景,感人肺腑的故事,让人记忆犹新,令人触景生情。

      “不好了,金沙江水断了!”去年10月11日早上7点过,绒盖乡则巴村党支部书记多吉突然接到相邻的生公村一位村民的电话。白玉县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县委副书记、县长阿央邓珠带队赶赴一线,查灾、验灾研判处置灾情。几乎是在同时,州委书记刘成鸣,州委副书记、州长肖友才也分别接到了县里的灾情汇报电话,并在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科学制定排险方案,有序安全转移群众,确保群众和抢险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州委常委舒大春、州政府副州长何康林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查看灾情。紧接着,省委书记彭清华,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迅速作出指示,要求抓紧采取措施科学指挥,在疏散撤离和指挥抢险过程中确保不造成人员伤亡,确保金沙江下游地区社会稳定;险情牵动中南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总理韩正、胡春华,国务委员王勇以及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黄明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开展抢险救灾,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危急时刻,进入“国家总动员”: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紧急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水利部、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叶建春率国务院工作组火速赶赴现场;省政府副省长尧斯丹赓即直奔白玉“靠前指挥”。

       是日下午3点,堰塞湖蓄水量已接近1亿立方米;4点30分,省防指启动Ⅳ级防汛应急响应。与此同时,金沙江沿线各县、水电站、水库,各级水务、国土、气象、测绘、消防等部门都第一时间响应,短短一天之内,省州县三级及各职能部门的应急救援力量迅速集结到位。

      12日,国务院工作组抵达白玉并组成了前方联合指挥部;当天下午,省委书记彭清华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对抓好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抢险应急处置工作作出进一步安排部署;5点15分左右,从堰塞体上传回了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江水开始从堰塞湖坝体较低处形成一条小溪溢出,溢出水流速度约为30立方/秒;13日上午8点30分,堰塞湖自然泄流流量超过5000立方米/秒,已大于金沙江上游来水量,当晚10点左右,白格堰塞湖实现了“出入库平衡”。

       虽然第一次险情得以在4天之内迅速解除,但在人们心中仍有担忧,因为山体上又发现了裂缝。万万没想到的是,隐忧居然在11月3日下午5点15分左右变成了现实。6时8分,绒盖乡党委书记根忠翁姆接到生公村村民其麦打来的电话:“山又垮了,这次垮得更凶, 金沙江又断流了!”

     4日,前线应急处置组抵达现场发现,新增的滑坡体约200万立方,达到坝体总共约1200万立方,顺江堆积约200米,完全淹没了此前自然形成的泄流渠道,且堰塞体的高程比第一次高出约60至100米。

     经专家组紧急讨论迅速形成了统一意见:立即对堰塞体实施人工干预。但如何将大型机械运送到坝体上?尽管西藏贡觉县克日乡莫扎村有一条距坝体12公里的乡村公路,但因山体陡峭,大型机具无法下至江滩,唯一的选择只能从白玉境内推进。

      “必须在11月9日之内开辟一条通到坝体的道路,将大型机械送上去。”前线指挥部下达了死命令。然而,从则巴村到江边的7.5公里路程,基本上没有路,沿途全是陡坡和灌木丛,只有摩托车能勉强通过。

      军令如山,服从第一。5日下午3点半,正在叶巴滩水电站施工的水电五局紧急调运的两台挖掘机被拖车运抵绒盖乡俄巴村。可俄巴村到到则巴村还有约24公里的路程且须翻越则巴山。不得已,驾驶员只好独自驾驶履带式挖掘机,一边淋水降温,一边艰难前移。7日中午,9台挖掘机陆续抵达则巴村,经过连夜的不间断施工,终于在次日早上8点过打通了通往江边的7.5公里“生命通道”。在泄洪槽挖掘现场,12台挖掘机、4台装载机以及几十名机械手24小时连轴转,直到挖掘距泄洪槽2952米处。3万多立方米的土石开挖量,足以说明其工作的难度与强度。

      功夫不负有心人。13日下午,应急管理部通报,断流超过200小时的金沙江上下游已经贯通;14日23时,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正式结束防汛应急响应。至此,为期11天的第二次白格堰塞湖应急抢险工作成功告一段落。

      从国务院工作组到国省专家组,一次次的现场勘测、一次次的科学决策,让抢险救灾工作始终井然有序;从省、州主要领导干部到县、乡广大党员干部,一次次身先士卒的示范、一次次亲历亲为的引领,让受灾群众看到了“主心骨”、吃上了“定心丸”、喝上了“镇定剂”;从上百名群众自发组成的摩托铁骑队到打通“生命通道”中的舍生忘死;从泄洪槽挖掘现场的日夜鏖战到全体参战人员的拼搏奉献;……这一幕幕生动的场景,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这一组组鲜活的镜头,分明就是一幅矗立在金沙江畔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抢险救灾群雕像,分明就是一台精彩上演的民族团结一家亲大合唱。

      创建活动的“白玉答卷”

      25日下午,笔者在建设镇布麦村采访时,正在打扫院落的村民泽单情不自禁地说:“哎,要是隔壁的泽称降措还活着,他早就帮我打扫得一干二净啦,只可惜他在5年前为救一名落水儿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2013年8月10日下午5时30分,天下着蒙蒙细雨,泽称降措驾驶拖拉机途经县城麻通电站进水口附近一深水塘边时,看到一名七八岁的男孩站在水塘不远处,惊慌失措地大声喊道:“救人啊——”泽称降措心头一紧,顾不得将拖拉机熄火,便向小男孩方向飞奔而去。原来,两个小男孩在水塘边戏水时,一位名叫泽仁生龙的孩子不慎失足滑入水塘深处。在一阵胡乱扑腾之后,泽仁生龙不但没能靠近岸边,反而离岸越来越远。泽称降措没来得及脱掉衣服就跳进了水塘,但因塘内水深、淤泥堆积、水藻丛生,泽称降措和落水儿童双双陷入其中。闻讯赶到的救援人员与当地群众一道冒雨施救至晚上10点20分,尽管两人被分别打捞上来,可两条鲜活的生命早已停止了呼吸。

       如今,泽称降措虽然离开我们5年多了,但他见义勇为的感人事迹仍在白玉广为传颂。

      其实,在白玉,像泽称降措这样感人肺腑的故事绝非个案。采访中,笔者细细梳理五年来白玉的创建举措与成绩,完全可以用“务实”“扎实”这四个字来形容。自2014年创建活动启动以来,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三年创建、四年提升”要求,紧扣“八进活动、共建对子”两个关键,聚焦“民族团结促发展、民族团结促稳定、民族团结促民生”三大目标,采取“精准安排、精准施策、精心打造、精细管理”四项举措,并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和层层落实创建标准、测评指标,进而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采取“年度定方案、季度有督查、月月抓推进、层层重落实”的方式,通过召开专题会、动员会、现场会、督导会、汇报会等形式,抓问题、添措施、促整改、补短板、求提升,一系列动真碰硬的推进,使得创建工作由“虚”变“实”;按照“精准宣讲、挂图作战、对单宣讲、对村消号、定学式”的宣讲思路,采取“县到乡、乡进村、村入户、寺庙与僧尼”四个面对面等方式,并结合常态化开展的“四下乡”活动,广泛学习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宗教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惠农惠民政策。五年来,全县累计出动宣讲服务人员1180人次,开展宣讲宣教、“四下乡”活动以及民族团结“八进”活动多达988场次,覆盖基层干部、农牧民群众和及寺庙近8万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3万余份、图书光盘4500余本(张),赠送各种书籍4130余册,放映电影152场次;在主要街道、繁华路段、出租车顶屏、灯箱灯杆以及干线公路沿线堡坎,设置LED屏、宣传牌、滚动标语和墙体标语,推送各类创建信息上万余条,在各机关、单位、医院、学校、寺庙、乡镇、村组(社区)设置民族团结标语、宣传橱窗、展板和文化墙,推出各类宣传栏2145个、宣传展板 435个;在县级宣传平台开设专栏,完成各类主题宣传300余场次;举办创建“万人签名”、锅庄节、演讲比赛、篮球友谊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各类民族团结主题活动近20场,实现了创建宣讲宣传宣教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和广覆盖;切实将民族团结工作与脱贫攻坚、基层党建、群众工作、乡村治理、依法治县等有机结合,大力开展干群结对认亲、干部联寺联僧、支部共建共创以及警民共建等活动;切实在广大农牧民群众、帮扶援建队伍、宗教寺院、学校师生、企业以及部队中发现典型、宣传典型,进而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当标兵”的浓厚氛围;采取政策倾斜、整合项目、配套资金等措施,狠抓示范点规范化建设。目前,全县所有乡(镇)、县级党政机关、武警部队,45%以上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寺庙已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或示范单位;……精准发力、持续给力的创建活动,有效形成了创建活动“人人参与、人人推动、人人负责、人人共享”的喜人局面。

       面对来之不易的成绩,县民宗局局长、创建办主任岗洛告诉笔者:“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创建永远在路上。我们一定要按照州、县创建领导小组的要求,力求在抓机制、抓联动、抓巩固、抓提升上再出狠招、再展实劲、再创佳绩。”

       产业富民的“白玉路径”

     “输血、失血,再输血、再失血。”如此“恶性循环”,曾在扶贫之中不断上演。如何走出脱贫、返贫这个“怪圈”?来自白玉的鲜活实践和生动事例告诉我们:只有产业脱贫,方能生朝气、强底气、长志气。

      26日上午,笔者在白玉县赠科乡定布村采访时,村民曲珍满心喜悦地说:“我家有四口人、11亩耕地,过去忙一年,满打满算挣不到3000元。家里有老有小,既无法外出打工,地里又挣不到钱,副业基本上没有,一家人的开支就全靠国家给的各种政策性补贴,尽管平常很节约,但日子还是过得很苦。前些年我老公还偷偷外出去乞讨,但由于自己身强体壮,哪个愿意施舍?乞讨几个月之后又灰溜溜地回来了。去年我把11亩地流转给合作社后,情况一下子就发生了变化。合作社平整土地,我老公开拖拉机干了5天,挣了2500元;从大蒜下种、除草、施肥到收割,光是我一个人就从合作社挣到上万元;不种土地后,我老公开拖拉机到工地上拖砂石,起码一个月能挣一两千。况且,我在村里打工,每天干8个小时,既能挣到钱,也能照顾老小,还能学到技术。这样的好事,确实连做梦都想不到。”

      曲珍的这番感慨,引得众多村民的呼应,“是啊,我们现在既当‘地主’又当工人,这种几全齐美的方式,让我们想不富都很难!”站在一旁的村支书布绒紧急补充道 :“发展富民产业,效果确实很好。去年全村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这至少是之前单个农户经营土地收益的5倍!”

      其实,产业发展让村民们开怀大笑的不仅仅是定布村。近年来,白玉县针对产业发展突出存在的“散小质弱”的窘境,精心谋划,精准定位,连片聚集打造“两轴四片七基地”的产业发展思路呼之即出,伴随着一个个富民产业在务实推进中的落地生根,白玉县产业发展的精彩大戏由此“粉墨登场”。这正如县委副书记、县长阿央邓珠所说:“只有将土地趋于集中、生产要素优化集中、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才能叫醒沉睡的土地,进而实现人、地两活。”

      是日中午,笔者来到素有白玉最偏远、最落后、最贫穷的灯龙乡,乡长降初泽郎心直口快地说:“目前,投资1130万元的一、二期工程已基本建成,公司采取‘种、养、加、旅’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着力打造高原特色田园综合体,进而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肉羊产业发展格局,真正让白玉黑山羊变成了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康的‘喜洋洋’。”

      白玉黑山羊是该县唯一被列入国家遗传资源名录的地方山羊品种。去年初,白玉黑山羊灯龙保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顺利落地灯龙乡康通村。笔者在基地右下方的一个羊舍旁看到一名当地妇女正在给养殖员递草喂羊,待她忙完之后,没想到她居然能用汉语进行顺畅的交流:“我叫向巴志玛,今年29岁,是康通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四口人。我是去年5月才到基地打工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向养殖员递草料、打扫羊舍内外卫生,每天工作8小时,干一天挣150元。工作轻松不说,工资也很不错,中午还管饭。廖场长告诉我说,‘只要你勤快能干,就会一直在这里干下去。’听到场长这么一说,我心里就踏实了。说实话,我家种一年地的收入还当不到我每月4500元的工资。况且,我还能从养殖员那里学到技术,以后一旦基地要我们领养小羊,那我挣的钱自然就比人家多了。因此,我一定要在这里好好干!”始终面带笑容的向巴志玛说起眼前的一切可谓是心花怒放,“我的汉语是在这里学会的!我家种3亩燕麦草,也是基地的管理员指导我种的!燕麦草一年割两次,每次能割一万多斤,按每斤二角五计算,一年又能挣5000多元!……”

      其实,在这个基地中,像向巴志玛一样心花怒放的村民还有15名,同样的工种、相同的报酬,让她们收获着满心的喜悦与幸福。

      采访中,基地养殖场长廖安伟言简意赅地说:“基地增容、养殖场扩规,必然带来用工人数增加、草料需求增多、种草面积增长;必然带来销售增量、企业增效、合作社增利、农牧民增收。这种朴素的养殖‘辩证法’与经营‘经济学’,目前已被周边村广大农牧民群众普遍接受。”

      ……

      产业落地,幸福花开。如今,在白玉县,产业发展的“两轴”转动,“转”出了特色农副产品培育与种植新格局;产业布局的“四片”相连,“连”出了全县17个乡镇产业发展新希望;产业辐射的“七基地”建设,“建”出了白玉富民产业新作为。“点”、“线”、“面”的并驾齐驱,农、林、牧、旅的相提并论,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同频共振,让盛德白玉在脱贫摘帽的征程中,豪情满怀地唱响了产业富民的奋进乐章。


  • 上一篇:数说康定发展新气质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