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8月29日
◎央宗
走进乡城县然乌乡克麦村,山涧潺潺流水中镶嵌着的几座水磨坊格外引人注意。水流通过人工修建的渠道流到磨坊下面,冲击木质桨叶,带动碾石转动,把已炒熟的大麦、青稞慢慢磨成糌粑面,造就无污染、低碳环保的传统绿色水磨糌粑,在山青绿水间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糌粑,是藏民族餐桌上最主要的食品之一,然乌水磨糌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与传统青稞糌粑不同,然乌糌粑原材料为大麦,经过诸多复杂工艺才可成品,因此然乌水磨糌粑比传统糌粑色白,口感细腻,香甜可口,深受州内外消费者青睐。
“然乌的糌粑口感非常独特醇厚,每次到乡城出差都会给亲朋好友捎几斤然乌糌粑吃,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成都的周先生如是说。
近年来,然乌乡政府先期动员全乡4个贫困村从产业发展周转金里各入股10万元(其中克麦村20万元),成立“净美查呈”农特产品专业合作社,并积极与县旅投公司、农特公司接洽合作,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适度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包装精细化,销售多元化,带动农户共同发展”为宗旨,促进以水磨糌粑为主的农特产品发展,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行和分红机制,实现助农增收。
然乌水磨糌粑产量很小,但其在周边地区有着良好口碑和销售市场。2015年,县粮油公司借用然乌水磨糌粑品牌,以每斤15元的市场价销售糌粑10吨(2万斤),实现销售收入30万元。
“然乌的糌粑一直以来都很有名气,如今村里规模化发展起了水磨糌粑产业,相信一定会有很好的前景,大家都铆足了劲要好好干。”合作社成员丁真大爷一边装着糌粑一边说。
目前,然乌乡已有近600亩的大麦种植面积。“这样的传统种植习惯,无须二次发动群众,也无须承担风险。同时,水磨糌粑不同于养殖业,不受防疫、仓储、流通等风险点制约,加之节能、环保的加工方式和传统的种植、食用习惯,其生命力和可持续性较强,可以细水长流。”然乌乡党委政府负责人如是说。据了解,目前然乌全乡年产大麦18万斤,可磨制成水磨糌粑9万斤(按损耗50%计算),在精致包装后,以每斤15元进行销售,理论销售额可达135万元,除去成本,预计可带动该乡325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