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9月03日
极地之上 幸福花开
图为理塘濯桑圣地农庄万亩高原萝卜基地,一派忙碌景象。 本网资料库图
◎黄晓庆 杨琦
无量河里起波澜,格聂山下百花开。
理塘县,康巴藏区腹地,翻过折多山往西,一座海拔4000多米的“天空之城”巍然于青藏高原东南缘。
这里,7万理塘儿女,在全国环境最恶劣的高原小城,以不屈的精神向高寒宣战、与“贫困”抗争,书写高原产业脱贫的传奇。
不久前,省委常委、省直机关工委书记曲木史哈在理塘县调研督导脱贫攻坚工作时强调,要抓好产业发展,增强奔康动力。当了解到理塘县农特产品销往粤港澳大湾区时,他称赞这是高原藏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益探索和良好示范。
7月30日,我州农特产品产销对接现场会在理塘举行,来自韩国、广州、上海等国内外知名涉农企业、旅行社、游客等数万人,翻山越岭深入理塘,共享“农牧文旅商”共舞的商贸大戏,再睹这个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中心镇上茶马互市的无限风光,现场签约金额达15.1亿元。
如今,越来越多的客商为理塘产业而来,为理塘产业点赞。
“以‘产业扶贫’为导向,让产业围绕脱贫富民转,强农业,壮工业,兴文旅。”理塘县委书记格勒多吉说,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理塘上下立足于高原实际,横竖一心啃“硬骨头”,变不可能为可能。
截至2018年底,理塘县95个贫困村顺利退出,17476人顺利脱贫,贫困发生率由38%降至8.7%。
一张张灿若桃花的笑脸在高原盛开,一句句真心诚意地“共产党嘎正切(藏语谢谢)”随川藏公路传向远方。
穹顶之下,极地之上,决胜高寒,幸福花开。
理塘,“三产联动”,一座脱贫攻坚的样板新城正在青藏高原上崛起。
叫板“贫”土强农业
极地“金果”破“寒”生
百亩番茄红了,忙摘;六十万袋花菇开了,忙采;万亩萝卜甜了,忙收……
八月的理塘,瓜果飘香,产销两旺,一车车生态的极地果蔬每天从高原奔向沿海,进入粤港澳市场。去年,川菜直供港澳1500吨中,70%都是来自这里。
“光照足,温差大,无虫害无农残;雪水滋养,矿物质、维生素c、糖度均高于低海拔地区。”园区双创中心负责人杨帆道出了畅销真相。
理塘极地果蔬,不仅擦亮了“川货”品牌的新名片,也演绎了一个高寒牧区依靠现代农业脱贫的传奇。
高海拔理塘,气候寒冷,空气稀薄,耕地贫瘠,交通和生产技术落后,全县7万余人,22851名贫困人口,曾经贫困发生率达38%,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脱贫“硬骨头”。
“以前,种不出,运不进,买不起,吃番茄比牦牛肉都贵。”县农牧和科技局原副局长洛绒泽仁回忆理塘曾经吃菜的心酸。
如何让老百姓吃上新鲜蔬菜?如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理塘儿女坚定信念:与贫土叫板。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理塘人发起了对贫地的多轮“进攻”,终于从能看到蔬菜,到能吃到蔬菜……历时近20年,理塘农业路在艰难中缓慢前行。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号角,理塘引进龙头公司加快农业发展步伐。
2017年春天,我州首个现代生态农业园区——理塘濯桑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成立,理塘农业从小打小闹到形成圣地农庄、康藏阳光现代生态农业双创中心、甲洼田园综合体为主的蔬菜种植“集团正规军”。
其中,圣地农庄近万亩白萝卜在全省率先实现全产业链机械化耕、种、收、加工。
目前现代农业生态园,成功栽培了小番茄、大棚西瓜、上海青、香菇等20余个品种,9万余亩极地果蔬产业带G227沿线分布,绵延10余公里。
产业带不仅丰富了理塘人的“菜篮子”,更是农牧民们脱贫致富的“金腰带”。靠着它,5个乡的11个贫困村摘了帽。
去年,理塘最偏远贫困村——下木拉乡上马岩村,特困户冲米一家脱了贫。
冲米家老的老,残的残,一家七口人靠着儿子降措一个劳动力勉强维持生计。
几年前,村里办起了香菇和木耳产业。去年,香菇基地“飞”到产业园区。儿子降措光靠基地打工一年就能挣4万元左右。去年10月,冲米一家还随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县城。
“做梦都没想到能有今天,共产党嘎正切,精准扶贫嘎正切。”谈起翻天覆地的改变,降措笑出了声。
“香菇基地‘飞’园区,是理塘县对偏远、环境条件恶劣的贫困村的扶贫创新。”上马岩村支部书记降措说,以往村民常常青黄不接,去年村里和对口扶贫企业五粮液集团一起筹资,在濯桑现代农业双创中“认购”建立了五粮液·香菇基地,“去年,我们全村都脱贫了。”
“产业围着富民转,发展紧扣贫困户。”理塘县委副书记、县长郑显峰说,理塘扶贫不拘一格,大胆探索“跳出小圈子、建立产业园,跨村培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特色产品”,积极引导20个贫困村加入。
优化升级搞加工
“畜牧活水”润心田
理塘,自古便是马背上的民族聚居地,是全国120个、四川省10个牧业大县之一。
长期以来,畜牧产品加工挑起了理塘工业的重担。但远离大中城市的理塘农畜产品加工滞后,市场渠道窄,工业发展活力不足。
“让工业发展与农民利益两头联结。”贫困户扎西说。近年来理塘调整思路,按照“原料在一产、二产搞加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以“农牧产业加工园区”为核,大力培育产业经营主体,促进加工企业改进工艺、加强新品研发、延伸产业链等优化升级。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2017年开始,理塘扶持鹏飞牦牛肉加工企业,改造牛肉干加工生产线、新建产品展示销售形象店、新建一座现代标准化集中定点屠宰场,提升综合效益,带动当地更多农牧民脱贫致富。
“捐赠扶贫,就业扶贫,全年累计扶贫支出数十万元。”公司总经理敖鹏飞说,他们聘请藏坝乡的土登曲批和妻子为保洁员,每年收入6万左右,巩固脱贫。
引进新型加工企业——亚吉牦牛绒加工有限公司。
“牦牛绒漫天飞,不仅污染空气,还担心牦牛绒被吃进肚里。”比起牦牛肉,牦牛绒是一种不起眼、甚至是“令人厌恶”的存在。
直到2017年9月,集收购、加工、设计、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亚吉牦牛绒加工企业给理塘人带来了福音,既解决了农牧民的烦恼,又实现了理塘牦牛绒“由废物到软黄金”的价值,为促进理塘农牧民脱贫增收拓宽了渠道:建立“公司+乡镇+村+合作社+农牧户”的直接收购原绒富民惠民机制;设置专门的扶贫车间,长期吸纳建档立卡精准贫困群众10人;为群众谋一技之长,2018年为高城镇无量河社区和车马村的百余名贫困人口进行氆氇手工纺织技能培训。
7月31日,在我州农特产品产销对接现场会期间,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授予理塘县“中国牦牛绒原料生产基地”称号。理塘成为全国首个被授予该称号的县。
“这将增强理塘在全国畜产品市场的知名度,将有效提高理塘农牧民养殖畜牧的积极性,带动畜牧业向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促进牧民增产增收。”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翁登说。
近两年来,理塘县工业扶贫的效果立竿见影:有力带动了全县2000多牧户1.2万牧民大力发展牦牛养殖,实现牧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思路决定出路。一系列提升畜牧业价值链,优化升级搞加工的决策,正搅动着理塘工业发展一池“活水”,滋润着越来越多贫困户的心田。
全域铺展兴文旅
高原遍开幸福花
康巴汉子勇,马蹄声声响。
“哟呵呵……”7月30日,在理塘小毛垭草原,赛马节在骑手们的吆喝声中拉开帷幕,万名骑手擎着各色彩旗策马驭风,雄姿犹如猛龙过江,引爆了数万游客的热情,沸腾了整个草原。
理塘赛马节源于转山会,有数百年历史,是康巴地区规模最大的赛马节。赛马期间,还有数千顶藏式帐篷在草原上“盛开”,游客可欣赏藏戏、弦子、锅庄等民俗活动。
8月16日,理塘荣获“中国藏族赛马文化之乡”这一重量级文旅新名片的消息在高原上传扬。
赛马节,已成为理塘旅游的一大亮点,每年吸引数万游客前往,鼓了当地农牧民的腰包。
若说看草原英雄策马驭风给了游客前往理塘的冲动,而勒通古镇、星空帐篷城便是游客流连忘返的羁绊。
勒通古镇毗邻格萨尔王广场,是规模最为宏大的千户藏寨群,集中展现理塘历史文化魅力,同时依托仓央嘉措打造文化IP。今年3月,勒通古镇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八月以来,随着藏区旅游旺季的到来,古镇人流如织,仁康古街的“云端一叶”咖啡店生活火爆。创办者李云华说,“一次旅行,便让我想停留在这里。”
李云华的到来,不仅圆了自己的梦,也“解救”了房东。
咖啡馆的前身是民房,一楼是牛棚,二楼住人。房东卓玛,曾是村里的贫困户,过着人畜混居的日子。
2018年,随着勒通古镇的建设,卓玛把整栋房子出租,年租金3万元,自己还在咖啡店打工,卓玛笑盈盈地说:“出租当年就脱贫,现在日子好着嘞!”
出勒通古镇,沿国道227线东南行50公里的濯桑乡汉戈村甘孜州首家星空帐篷营地,是游客们“寻花问草”的新去处。2018年,营地助力汉戈村村集体经济纯收入5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从4800元到8800元,大大促进了当地人脱贫。
……
如今,到理塘旅游,远不止历史悠久的理塘寺,碧草连天的毛垭大草原,神、奇、雄、秀的格聂神山。
“做足旅游资源的文章,打造‘一山一城两路’。”理塘县文化广播电和旅游局局长格绒说,结合脱贫攻坚,理塘加快格聂山雪山公园开发,建设勒通古镇4A级景区,加快G318、G227两条国道沿线开发系列精品旅游线路,将理塘打造成“文化之城、旅游之城、商贸之城”,让旅游“唱”上脱贫“戏”。
今年以来,理塘县共计接待游客6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亿元。“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也已初见成效。贫困群众凭借自己的勤劳双手,正在共享全域旅游发展红利。
从农业到工业,从牧业到文旅,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理塘始终坚持“三产联动”促脱贫,以产业决胜高寒。
穹顶之下,极地之上,理塘产业推进高质量脱贫攻坚的故事说不完;共产党“嘎正切”,精准扶贫“嘎正切”,来自高原藏区儿女致谢的心声响不停。
极地理塘,幸福花开:如无量河里的波澜,越漾越宽;如格聂山下的格桑花,越开越艳;如万亩极地萝卜,越吃越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