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9月23日
金色家园。
◎本网记者 马建华/文 杨孝康/图
金秋的炉霍,绿树成荫,鲜花娇艳。白色的帐篷像莲花般点缀在树林里,林边、公路旁停满了牧民的小汽车,欢快的歌声飘荡在林间。
54岁的易绕村村支书四波招呼村民开着小车去县城采购水果和饮料。挖了几个月的虫草,现在正是虎掌菌等野生菌采摘的季节,勤劳的村民们可谓“满载而归”。
“今年我们村要整村脱贫,过去的贫困户都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我们真心拥护和感谢共产党,一心跟党走。”四波感慨地向村民说。
人过半百喜欢忆旧,在四波的记忆里,在“文化大革命”和大集体期间,他所在的牧区牧民生活清苦程度难以想象,以白水萝卜和一小匙糌粑冲白开水充饥;从村里走到县城,天还没有亮明就要过森林、穿越荆棘密布的羊肠小道,回到家里已经一团漆黑;能够有一双黄胶鞋就算是“有钱人”,用盐水浸泡过的牦牛皮和山羊皮简单缝制成衣裤,家人的衣服常常是缝缝补补又三年;牧民依靠放牧或者种青稞挣工分,一年到头连肚子都填不饱。
生活的转机出现在1982年,包到户后,四波家7口人分得7亩土地、10头牦牛、10只山羊,从此,家人能够吃上糌粑、酥油、奶渣子,喝上奶茶,一年能够添置一套新衣服。
让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精准扶贫,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四波难掩激动之情,沥青路修到乡政府后,水泥路又修到了家门口,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住进了国家统规统建的崭新住房,家家户户有围墙、有院坝、有厕所、有厨房、有洗澡间,购买了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53户就有10户人家购买了小汽车,到一趟县城只要半个小时,去一趟康定和成都,甚至到更远的地方去旅游也不再是奢望。
“我的女婿在色达打工,一年差不多有2万元收入,女儿偶尔外出打工也有4000元的收入,我是残疾人,主要忙于村里事务,一年有2.4万元的工资收入,林补草补等惠民性收入有4000多元,家里的年收入有5万元,人均收入有7000多元。”四波细数家里的收入,一脸幸福。
每年六七月份,村民们都会上山挖虫草、拣野生菌,最高收入可达3万元,一般都在1万元以上。天道酬勤,幸福日子等不来,四波逢人就说,国家扶贫政策好,但不养懒人,勤劳致富光荣,依靠自己双手挣的钱,花起来心里才踏实。他们村与临近的宗达、旺达两个村共同成立野生菌加工合作社,收购的虫草、野生菌等普遍高于商贩上门收购价,村民还可以在合作社挣钱,保证了村民的收入。“贫困户每人每年能够在盛煌蔬菜公司分红220元,非贫困户每人能够分红120元。现在,村民都能够吃上大米饭、新鲜蔬菜,猪肉、牛肉顿顿有,天天都像过年。”四波高兴地说,家家户户种花种草,寨子美了,村民心情舒畅。
让幸福感获得感更持久,离不开产业支撑,四波表示,将依托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好政策,在驻村第一书记和各级帮扶干部的关心下,村里将发展因地制宜的产业,让村集体有收入,村民能够长期致富。
炉霍县斯木镇色色村长达5.2公里的通村硬化路,承载了全村32户148名村民的致富梦想。“快进来坐。”62岁的泽翁恩召热情地将记者迎进家门。院坝里,一个18平方米的蔬菜大棚格外抢眼。“州委老干部局为家家户户援建的小型蔬菜大棚解决了我们村民的吃菜难题。”泽翁恩召说,过去村民只能种植豌豆、土豆、白菜等,要吃新鲜蔬菜只能到7公里以外的县城去买,最低5元一斤的蔬菜,也只能过年过节买一点。小型蔬菜大棚建成后,全村村民都吃上了番茄、青椒、黄瓜等时令蔬菜,一年至少10个月有新鲜蔬菜吃。
泽翁恩召家里有3口人,养女年仅11岁,在二完小上五年级。老伴和他年老体弱,没有致富能力。“邛崃干休所86岁高龄的离休干部王文悦老人得知我家里的情况后,慷慨表示,在他有生之年,每年资助我女儿1200元。”泽翁恩召说,村里还将他纳入低保,安置到管水员公益岗位,一年有6000元的收入。
村民泽洛若姆本是富裕之家。2015年底,刚投资30多万元修建了漂亮的新居。她却因为肾病综合征住进省医院,两年来,她多次往返成都,已经欠下8万元外债,是一个因病致贫家庭。红十字会帮助她解决了4000元救助金,并将她们一家纳入低保。
看病少花钱、义务教育阶段不花钱,就业有保障,致富有希望,人居环境更舒适,大路修到家门口,说不完的幸福,道不尽的感恩,炉霍县农牧民群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