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10月15日
认真诊治。
◎本网记者 张嗥 文/图
9月的“高原江南”巴塘县,雨晴不定。3日清晨,一场阵雨又不期而至。还未到上班时间,52岁的巴塘县人民医院儿科医生王彬已在急诊科做好了诊前准备。
30年来,王彬每天都提前来到医院,她已记不得自己参加过多少次救死扶伤,目睹了多少生老病死的人生百态与人情冷暖;30年来,她也有无数次机会和身边的同事、朋友一样,回到家乡,去到繁华的都市就业。而她选择了默默坚守,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千家万户,送医送药,守护着大家的健康。
坚守 为心中的信念
1989年,王彬从甘孜州卫校毕业后,没有选择回到千里之外的家乡资中,而是来到了大山深处的雅江县工作。“我在雅江工作三年后,就来到了巴塘县人民医院工作,一直到现在。”
王彬告诉记者,从小在内地长大的她,想象过藏区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会相当艰难,但是真正踏入藏区工作后,才发现这里远比想象中的艰难。“那时候从康定出发要花3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到巴塘,而且当时的巴塘县人民医院医疗环境相当落后,只有两栋不高的破旧楼房,设施设备更是落后到连很多基本的检查都无法完成。”回忆初来巴塘时的情景,王彬感慨万分。
初到巴塘,王彬才20出头,她人虽小,心志却高,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巴塘的医疗环境。可是,初来乍到的她,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想改善巴塘医疗环境现状的雄心,在现实中寸步难行。于是,她心中打起了退堂鼓,在很多个夜晚,她都在思虑该不该离开巴塘,但思来想去,答案都是否定的。王彬说:“从穿上这身白大褂起,我就明白了救死扶伤神圣的职责,医生是不应该挑剔病人的,无论在哪里,只要有病人的地方,就应该有医生的身影。”正是这信念,让王彬在大山深处的高原上,30年坚守如初。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者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她也用自己的青春,为巴塘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坚守 为见证藏区医疗水平的提高
远离家乡,远离父母。30年来,王彬最为愧疚的便是没有在父母身边尽孝,但令王彬欣慰的是,30年来,巴塘县的医疗环境,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迅速得到改善。
“根据临床需要,如今,我们医院投资280余万元购置了彩超、麻醉机、血透设备一套,添置了麻醉吊塔等一批先进医疗设备,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科学依据,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王彬说。在2002年,王彬有幸被派往成都市儿童医院进修,在这里,她不仅学到专业的儿内科知识,也了解到与大医院的差距;2003年,王彬结束进修回到巴塘县人民医院后,发现自己所学知识很难施展,因为现代医学需要先进的医疗设备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科学依据,而这一点在当时的巴塘很难实现。“当时我们医院连彩超、CT这些基本的检查器材都没有,这就让不少患者不得不去康定等医疗条件较好的城市就诊。”王彬说。
2013年巴塘县人民医院新楼建成,并迅速投入使用。门诊楼、急诊楼、住院楼……崭新的医院分类更细了,设备更齐全了。没有品尝过苦的人,怎会明白甜的来之不易。为了见证这一天,王彬等待了20余个年头。如今的巴塘县人民医院,已与现代化的医疗环境接轨,院内设有内儿科、外科、妇产科等临床科室和功能检查室等医技科室,在高标准建成医院医技大楼后,医院的设施设备得到进一步完善,每年就诊人数由12000人提高到76800人,年门诊量由2016年的20000余人次,增加到现在的80000余人次。
坚守 为高原的明天
在同事眼中,王彬是个工作狂,她总是最早来到医院,最晚离开;在患者心中,王彬更像自己的亲人,因为她无微不至的关心总能让患者感到亲切。从医30年来,王彬精湛的医疗技术不仅让当地百姓赞叹,也让她成为了当地百姓心中的名人。走在巴塘县的大街小巷,总会有老百姓为她竖起大拇指,亲切地与她打招呼。
2018年底,王彬被评为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卫生优秀人才。王彬远离家乡,坚守如初的奉献精神,在医院同事眼中早已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
“我刚来这里时,觉得王老师特别严厉,对我要求极高,每次看到她我都很紧张。但相处时间长了我才明白,王老师对我的严厉是对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因为我们不能出半点差错。”谈到王彬,医院急诊科医生李敏雪总是心怀敬意。
王彬在业务上要求严格,但在生活上却又悉心照顾。“刚来巴塘时,我十分不适应。是王彬老师不仅在工作上传授经验与知识,更是时常买菜到我家教我做饭,这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刚到医院不久的内科医生李明瑶说。
从2014年到2016年,王彬带教实习生20余人次,培训新职工3人。
“以院为家。”采访中,王彬多次提到这四个字,王彬告诉记者,从医30年,她早已把医院当成了自己的家,不管去到哪里,心中始终牵挂着这个“家”。今年52岁的王彬即将面临退休,可是她却不想离开奋战30年的岗位。她说:“只要我身体还利索,我还想多为这里的老百姓做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