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绿水青山尽开颜

甘孜日报    2019年10月23日

白玉县生态建设侧记

人工巡查。

育苗。

白唇鹿清晰照。

   ◎本网记者 谢臣仁 文/图

这里有全国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这里有四川最多的白唇鹿种群,这里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全省第二,这里森林荣获中国最美森林……

走进白玉县,只见林木森森、绿水汤汤。青山为证,经过多年的生态建设,让“营造一个山川秀美的白玉县”的愿望如约实现。

在天保工程实施21周年、退耕还林实施20周年之际,记者深入白玉县采访发现,白玉县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山水林木“颜值”修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经济效益凸显,盛德白玉铺展出一幅绿意纵横的万里生态图。

多年辛苦不寻常 喜看新绿润藏乡

7月22日,见到白玉县林业局林业科技推广站站长郑天才时,他正在忙碌着为摄影杂志提供白唇鹿图片。

55岁的郑天才在林业战线干了37年,是白玉生态建设的见证者。“以往为了国家建设,大量砍伐树木,白玉森林蓄积量急剧下降,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翻找着笔记,郑天才提供了一个骇人数字:“1998年前,白玉年水土流失达到2000多万吨”。

“直到1998年,全州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1999年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白玉的生态才好起来。”郑天才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为记者提供了许多白玉生态建设的图片,提供的最多的是白唇鹿的照片。

“白唇鹿种群的增加就是最好的证明。”郑天才第一次看到白唇鹿的身影是2006年6月2日,为了落实保护区业务管理,单位安排他和几位同事一起到阿察地区查看地形,返回的途中发现在半山顶有一小群白唇鹿,大约40余只。

“那时很少看见白唇鹿,现在你在白玉,特别是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护区,随处可见白唇鹿。”郑天才为记者提供了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护区白唇鹿一些年段的数据:2001年312只,2011年814只,现在1000只,而全县白唇鹿初步的估计数量有3000余只,占据全国数量的五分之一。

“为什么白唇鹿种群数量增加了,这是与生态发展分不开的。”白玉县林业局天保办工作人员扎西尼玛告诉记者,从1998年天保工程和1999年退耕还林开始,白玉县走进“回车巷”、来个“大转身”,一场生态革命全面展开。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守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任务,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战略目标 ,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量、覆盖率的不断增长。截止现在白玉县实施退耕还林5.8万亩、荒山造林1.8万亩 ;纯森林覆盖面积383万亩,如果加上灌木林就是794万亩;活力木蓄积量达到5千万立方米,为全省第二;森林覆盖率达到41.46%,为全省第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建立国家级林业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际级湿地公园1个和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野生动植物资源也在不断丰富,天保工程区内,白唇鹿、雪豹、亚洲金猫、岩羊、马鹿、石鸡、野猪等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度增加。

详尽的数字对应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虽是夏天,白玉却是清凉一片。走进察青松多自然保护区,空气清新湿润,缭绕的雾气将天空和群山的苍翠连在一起,阻挡了视线,也增添了神秘感。深吸一口气,从里到外透着舒畅。

白玉县副局长马廷均告诉记者:“最有说服力的是森林覆盖率,天保工程前白玉森林覆盖率是11.54%,现在是41.56%,增长了2.6倍。1998年的时候,这里大树几乎砍光了,很多地方变成了‘秃子山’,经过20年的人工育林,‘秃子山’长出了‘长头发’。秀美山川又回来了。”

一斑窥豹,察青松多自然保护区折射生态大发展。痛定思痛,白玉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确保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抓到实处、见到实效。

“碧水映林将绿绕,万山排闼送青来”。上天厚爱赐予,再加上人类的保护和发展,厚植绿色,擦亮底色,大山大水大美白玉以秀丽身姿聚焦世人目光。

众手织就千山绿

倾心绣出碧云天

昔日一抹绿,今日一片林。

“让白玉山水更绿、让白玉生态更优。”这是白玉用实际行动给出的答案,也是白玉人民戮力生态建设的心声。

直观的行动后面是刚性的要求。白玉县出台的相关文件,严格按照“严管林、质为先、慎用钱”,严把种苗、设计、栽植、检查、监督关,“停采伐、关市场、广封山、防病虫、降火魔”,大力实施“停、造、转、保”系列措施,提供有力保障,确保天然林保护出实招、落实地、见实效。

枯燥的数字后面是滚烫的激情。放下斧头油锯,拿起锄头铁锹,一批批新绿也在工人们的忙碌中生长起来。白玉林业局麻绒林场场长吴林以往是伐木工,现在是栽树人。“以前砍树,现在栽树, 这21年我是在‘还债’。21年,我栽了200多万株树,我对白玉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

昔日万千栋梁献国家,今日满目青山还人民。从“伐木工”到“造林员”,正是像吴林这样的众多造林人,还了白玉一片绿水青山。

在白玉,植绿护绿已经成为一种自觉。“扎西大哥呀,不要带火种进山,要注意森林防火哟。”7月22日,白玉林业局麻绒林场管护队队员杜康正在自己所负责的林区进行巡查,看到村民扎西尼玛正要进山。扎西尼玛连连摆手:“不得哟,这道理我懂,每次上山我都把烟和打火机放在家里,害怕烟瘾犯了,一抽烟用火,不小心把森林燃着了。你上次不是宣传了嘛,保护森林人人有责、森林防火重于那个啥子泰山嘛。”听了扎西尼玛一席话,曲底开心地笑了。

杜康告诉记者,他一人要管护36465亩森林,他所在的管护小队有4人,每天管护达8小时,采取人工巡查、车辆巡查、无人机巡查等方式对森林进行管护。“现在有了无人机,定期飞一次,林区有无人活动、有无烟点、有无砍伐,看得一清二楚。”

跟随杜康等4位管护队员一路走访,随处可见插有“封山育林区”牌子的山林,山林里,处处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茫茫林海将巍巍高山装扮成一块美丽的绿宝石。采访中,遇到几位群众,记者听到最多的是他们对今天美丽甘孜的赞美,他们讲得最多的是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秀美山川。正是林业工人的精心呵护和广大群众的用心珍惜,在荒芜的大地上绘制了一幅生态美好的旖旎画卷,

“把钢丝拧紧点,不要让牛和马一撞就撞开了。”7月22日,在白玉县章都乡阿色隧道旁的林地里,该县生态卫士造林队小队长益珠指挥着队员安置林地钢丝护栏。

5名队员戴着防刺手套,拿着钢丝钳,把一米米护栏固定在上午栽定的水泥桩上,不到一个小时,五十多米护栏装置完毕。队员三郎拥宗指着里面栽种的云杉告诉记者:“你看,这是我们去年四月份栽的,长得这么好,不能让牛马糟蹋了。”

他所说的林地里,云杉、雪松、青杨、柏树、紫薇、花叶丁香等乔灌木长势很好,衬着碧绿的草地,成为一道风景线。

“按照州委、州政府‘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的要求,我们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在造林社干了两年多了,少说也栽了七八千棵树。”益珠说起自己的功劳,满脸自豪地说,他栽种的树有99%的存活率。

现在,山绿了、林茂了。益珠说:“我们辛苦植树,图的就是今天,山绿了、水清了,我们的子孙就可以过上好日子了。”一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白玉治山、绿水的决心和信心,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的期盼和追求。

当植绿成为行动,护绿成为自觉,增绿就成为必然。白玉县高度重视,林业部门务实实施,林区群众自觉参与,众手织就千山绿,白玉森林面积、蓄积量、覆盖率跃居全省前列,良好环境 “反哺”当初的植绿护绿人,为他们的生活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生态战略健步走

绿水青山带笑颜

7月,白玉林业局的工人们是忙碌的,也是喜悦的。因为这月是松茸的主产期,在一月的忙碌中,白玉林业局将会通过松茸收购加工获得上百万元的收入。

马廷均说:“这些年,松茸一年比一年好,都是因为现在森林长好了,菌子就多了。好生态也能挣大钱。”

森林资源丰富,林下产品就丰产。白玉林业局的“察青松多”天然野生菌、藏香猪等系列林产品在西博会和农博会大受青睐,收获数百万元订单。企业增效、员工增收,作为森工企业的白玉林业局,职工人均工资已达9万元,比1997年增长15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好生态成了“吸金石”,好生态成了“活广告”,昔日“养在深山人未识”的白玉县成了游客们热衷的旅游胜地和观光天堂。

春天高山草甸百花盛开,夏天芳草萋萋满山碧绿,秋天层层密林色彩斑斓,冬天宁静世界晶莹蔚蓝,这好如童话世界的“仙境”就是白玉县沙鲁里山国家森林公园——全国最大森林公园。沙鲁里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889万亩,吸引着众多游客。7月22日,走进这片广袤的森林里,记者沿途见到上百名外地游客。“这里风景太美了,随手拍出来都是大片。”来自北京的摄影爱好者李佳良欣喜不已,相机快门响个不停。

由于生态 “造景”,让白玉旅游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据不完全统计,白玉因为生态建设所吸引来的每年接待游客6万多人,营销收入近1000万元,生态“变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在这里得到了最直观体现。

靠山吃山不损山,靠林吃林要护林。 “以前靠山吃山砍树,山秃了,人穷了;现在靠山吃山养树,山绿了,人富了。”

不只是森工企业得到了发展,生态建设成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有效途径。白玉县章都乡马拉村村民泽晓在麻绒林场打季节工,年收入达2万元。他说:“自从吃上了‘林家饭’,幸福日子比蜜甜。” 林场场长吴林告诉记者,像泽晓这样的工人有100余人,林场附近的一个村84户户户都有人在林场打工。

扎西尼玛告诉记者,白玉县设置生态护林员公益性岗位,为295名贫困户实现5000元年收入;白玉县现有11个造林社,造林社成员大部分为贫困户,造林工程60%用于人工工资, 2018年,造林工程总投资530万元,人工工资就达258万元。

从以往的“木头经济”变为今天的“山头经济”,实现了林业生态、产业“两翼齐飞”。生态产业为白玉带来滚滚财源,为脱贫奔康添了一把柴燃上一把火。

生态建设只有更优,没有最优,生态建设永远在路上,白玉县绿色发展接力赛从未停步。“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实施退耕还林政策20周年,白玉将秉承改革开放精神,进一步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眼保护和发展,筑牢生态基础、保护生态环境、繁荣生态经济、彰显生态文化,为甘孜州创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作出应有贡献。”州政府副州长、白玉县委书记康光友信念笃定。

千山竞绿、万水皆清。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共生。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白玉县将“功在当代”的黄金机遇期变成了“利在千秋”的绿色发展期。

一路逐绿一路歌,带着底气与经验,步步为营、久久为功,白玉县阔步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 上一篇:丹巴玉米丰收农民增收
  • 下一篇:巴塘县特色农产品推介会在成都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