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0年01月01日
泸定县举行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
“拥军大娘”史国秀欢送新兵。
泸定桥小学少年军校成立。
◎肖逸然 /文 泸定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图
铁索桥横,泸定飞夺载史册。
碧波拍岸,红城绿谷听潮声。
一个地方,因一段历史而被人铭记;一段记忆,因一抹红色而历久弥新。
历史悠然,84年前飞夺泸定桥的壮举,俨然成为一种符号、一种信仰、一种力量,引领人们追忆过去、缅怀先烈、坚定向前。
今天,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泸定各族人民继承和发扬革命光荣传统,始终与驻泸部队官兵一道“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着力 在“深”字上做文章、在“创”字上争一流、在“实”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生合力,创造性开展双拥工作,有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在“深”字上做文章 长征精神辉映新时代
泸定是一座充盈着红色基因的城市。
大渡河上,铁索荡漾,灿烂阳光中,泸定桥引人注目。
透过毛泽东“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壮美诗句,历史的烽烟萦绕在泸定桥。1935年5月29日,红军长征来到泸定,担任攻桥任务的红二师四团二连22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攀爬着溜溜的铁链夺下桥头,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
在飞夺泸定桥中,当地群众纷纷捐献木板给红军做桥板。这是一块块富有历史意义的木板,泸定人民用它搭起了与红军的心桥。
伟大长征精神永存,当年支持红军的传统成为今天双拥工作的引领,并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后人——
12月24日,泸定县泸定桥小学,学校正在进行双拥主题活动,一个个身着迷彩服的小“军人”唱着嘹亮的《二十二勇士中队队歌》,让革命的旗帜在新时代的泸定高高飘扬。泸定桥小学校长贺卫东介绍,学校双拥工作从娃娃抓起,把国防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建立了“二十二勇士中队”,传承红军长征精神,着力培养新时代的红色少年,被泸定县人武部命名为“少年军校”。
拥军、爱军、学军、建“军”,泸定八一爱民小学是2006年解放军空军部队援建的8所希望小学之一。12月25日,走进校园,只见学生正在操场进行军姿训练,行列整齐、步履铿锵、英姿飒爽,小小“军人”成为一道靓丽风景。以军风促校风、学军人育新人,该校大队铺导员穆永秀告诉笔者:“学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让学生身在‘军营’,胸怀国防,投身拥军。”
12月26日,泸定成武小学举行双拥演讲比赛。泸定成武小学四年级二班的范婷婷深有感触地说:“今年我参加了学校的双拥演讲比赛,这不仅是简简单单获得一个奖项,更让我对我们最可爱的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他们更加崇敬。”
每年进军营过一次军事生活,进行一次军训,对烈军属、老战斗英雄和伤残军人进行一次慰问,进行双拥演讲比赛、双拥手抄报比赛、双拥故事会、拉军歌比赛……在泸定桥小学、泸定成武小学、泸定八一爱民小学、泸定县中学,笔者感受到双拥氛围浓。
泸定桥纪念馆自然是红色文化的“大本营”。12月25日,走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一份份珍贵的史料、一件件浸润着鲜血和汗水的实物、一幅幅记录着革命先烈们英勇奋斗的照片,让大家时而深情凝望、时而仔细端详、时而驻足思考。瞻仰中生感慨、感慨中生豪情,让大家对英勇无畏、奋斗开拓的革命精神深感敬意。
历史在发展,泸定在进步,但本色未变,情怀未变。在泸定,随处可见红色印记。往“深”字上做文章,泸定县充分发挥泸定桥、大渡河桥、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红军长征在甘孜纪念馆、二郎山川藏公路纪念馆、岚安红军烈士纪念碑等“两桥四馆、两碑一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丰富双拥内涵,开展传承红色文化、红军精神、公祭革命英烈等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厚植双拥根基。
在泸定,人人都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在泸定,人人都是双拥工作的践行者。历史沉淀、英魂汇聚的鲜红本色,引领着泸定双拥工作阔步前行。
在“创”字上争一流 齐心协力开创新局面
“我们要立足县情发展新实际,紧扣军民共建时代新主题,坚持强化思路创新、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制度支撑、强化责任落实‘四个强化’,扎实推进双拥工作。”12月24日,说起双拥工作,全国国防动员工作先进个人、泸定县委书记陈廷全掷地有声、神情坚定。
态度很鲜明,措施更得力。泸定县聚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确保双拥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制度有保障,制定《关于常态开展双拥工作的实施意见》,创立双拥工作“十大机制”,为创建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组织有力量,成立以县委书记任组长,39个相关单位和6个驻泸部队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政军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主动抓、业务部门具体抓、各行各业配合抓、上下左右互动抓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格局。
考核有责任,坚持将双拥工作纳入军地党委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军地各单位各部门的目标管理、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层层签订双拥工作年度目标考核责任状。
基地强教育,以长征文化为主题命名城区主街道,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已于2001年被全名为“打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泸定桥被授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红色影视研创基地,各教育阵地累计接待青少年、部队官兵50余万人次。
宣传浓氛围,2015年以来,印发双拥宣传资料10万余份,各种平台发送双拥知识短信2000余条,制作1本双拥画册、3部专题片、9块宣传牌、10余面双拥光荣墙、100余幅宣传画,播放双拥新闻60余条,在《中国双拥》杂志发表双拥工作纪实1篇,全县双拥知识宣传面达90%以上。
活动强观念,举办军民联欢、座谈交流36场次,组织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英勇牺牲的9名烈士家属赴云南祭扫烈士墓;举办“双拥杯摄影大赛”、军地联合文艺汇演、八一座谈会、表彰先进、慰问优抚对象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
双拥工作,事在人为。在双拥工作中,最积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泸定县泸桥镇大坝村村民史国秀被人称为“鞋垫大娘”。自1979年开始,史大娘就踏上拥军之路,为军人送鞋垫,这拥军路一走就是40年。从1979年的泸定烂柴湾山体滑坡开始,到汶川地震、康定泥石流、玉树地震、芦山地震、康定地震、九寨沟地震、宜宾地震,哪里有解放军、武警官兵救援的身影,哪里就有史大娘看望慰问官兵的身影。40年来,史大娘每年春节、建军节都要到泸定县人武部、泸定兵站、武警中队、消防中队去看望慰问。史大娘40年来共积攒的近10万元钱,全部用于制作鞋垫,30年来共为部队官兵送去近4000双鞋垫。
在泸定,人人都学“史大娘”、人人都做“史大娘”。 “双拥”创建意识早已深入人心,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创建活动如火如荼,营造出全社会共同参与、党政齐心协力共创双拥模范县的浓厚氛围。2009年,被命名为“全省双拥先进县”,2015年成功创建为“全省双拥模范县”,2016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县”。
在“实”字上下功夫 拥军优属取得新成效
小小光荣牌,浓浓拥军情。“虽是一块光荣牌,却是分量重千钧。我的儿子牺牲了,但是祖国没有忘记他、家乡没有忘记他、人民没有忘记他。”12月23日,烈属程明启满眼含泪地说。
千好万好不如落实好,千条万条不落实就是“白条”。 登家门、解难题、送温暖,下到村、走进门、见到人、握到手、问到心、不漏户,泸定着力把双拥创建机制落到实处,让军民实实在在享受双拥工作成果。
地处泸定新城的甘孜武警教导队,占地60余亩,为泸定最好地段,按照市场地价价值1200余万,可这土地泸定县“零地价”划拨给部队。“对泸定财政来说,1200万元是个大数字,可这地用到部队建设,才算是真正用到最实在处、用得值。”泸定县委副书记、县长祝邦文算着“效益账”,表示,支持部队建设,泸定责无旁贷。据悉,近三年来,泸定县财政累计划拔资金2360余万元用于支持部队建设。
城市的安宁需要军人守卫,军人的小家也需要城市的温暖。在泸定县幼儿园中三班,幼儿吕佳琪正在与同学快乐玩耍。吕佳琪的父亲是泸定人武部军人,近五年来,泸定县为515名现役军人子女解决了入学入托难题,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投入火热的部队建设和泸定经济社会建设。
古稀之年的罗秀珍曾是一名无军籍职工,在新都桥兵站为子弟兵勤恳服务21年,在高原恶劣的气候中落下了一身病根。现在的她,作为优抚对象,备受党委、政府的关怀照顾。她说:“党和政府对我太好了,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对我比亲身儿女对我还好。”
泸定现有驻军部队6支,退伍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共计1800余人。30余名县级领导干部、39个双拥工作成员单位与6支驻泸部队结对联系、共建共创,“军人困难”得到彻底解决、“军人免费”制度落到实处、“军人优先”得到充分体现。
泸定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马国琴介绍,2019年2月,泸定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正式挂牌成立。该局始终把业务开展、政策落实作为新机构组建运转的“生命线”,在最短的时间、以最优的服务,确保各项政策落地兑现不断档、不走样、无疏漏——
安置12名退役士兵实现安置率100%,发放自主就业地方一次性经济补助454万元,落实3名军队离退休干部和2名无军籍退休职工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医疗补助。
全力解决退役军人社保接续工作,落实抚恤政策发放抚恤补助金1284万元,落实发放义务兵家庭优待金338万余元,解决优抚对象医疗救助157人次34.4万元。
21名退役军人被培养选拔为村干部,助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优抚对象65户脱贫致富,为37名驾驶技能培训合格退役士兵发放补助7.4万元。
累计悬挂光荣牌1742户,建立关爱基金50万元,帮助8户优抚对象改造危房,为128户优抚对象发放关爱补助资金22.99万元。
开展“爱心献功臣”活动,组织重点优抚对象健康体检236人次;慰问优抚对象2472户(次),发放慰问金、慰问品价值173.25万元……
时代变迁,抹不掉拳拳拥军之心;岁月更迭,掩不住浓浓鱼水深情。“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已成为8.7万泸定人民的一致心声。
在“融”字上生合力 军地共建展示新气象
2018年7月,泸定城南大桥,汹涌的大渡河水冲击下,200余米河堤龟裂沉降,随时可能被冲毁,险情紧急。
千钧一发之际,灾情就是命令,一个个“绿军装”冲了上去。100余名军人和民兵迎难而上,风里来雨里去,经过一周的抢险攻坚,化险为夷,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感到了暖心。
时刻勇往直前,处处惊心动魄,以满腔的爱国热情、执着的爱民深情,在危难险重的关头、在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总可看见人民子弟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闪耀光芒——
2008年,“5.12”汶川地震,32小时昼夜急行军500公里,驰援阿坝州蒲溪乡,出动兵力2000余人次,抢修塌方60余处,打通1800余名群众的对外生命通道。
2013年,“4.20”芦山地震,驻泸部队在保障县内救援的同时,派出400余名官兵和民兵,第一时间驰援灾区,出色完成救灾任务。
2018年,“7.29”兴隆泥石流,造成泸定县兴隆镇沈村村片区断水、断电,县消防中队第一时间为3000余名群众送去安全饮水。
人武部官兵与138户农户结为“亲戚”,与驻县武警部队共同组建10支乡镇民兵分队和124个村民兵应急、治安巡逻小分队。
2009年以来,驻泸部队官兵参与应急救灾、处置突发事件70余次,圆满完成武装押运、慰问执勤、高考试卷守卫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大安全保卫任务……
不只在冲锋陷阵中展示风采,更在风和日丽中创造业绩。
2014年,泸定县加郡乡57户205人的庄子村,贫困人口就有43户153人,贫困发生率89%,那时只有土路通摩托、缺水缺电、没有手机信号、没有增收产业,是远近闻名的深度贫困村。
开展精准扶贫后,县人武部定点帮扶该村脱贫攻坚。人武部通过多途径争取资金415万元,改善该村基础设施、帮助该村发展产业,现在该村修建了公里水泥路,建起花椒50亩、核桃30亩、木耳5亩等产业,同时发展藏香猪、蜂蜜产业。同时,捐资助学14.7万元,惠及该村贫困学生92人次。2014年该村人均收入2850元,2018年,该村人均收入7520元,实现了整村脱贫。现在,村民杨长生开着农用车快乐地行驶,“现在安逸哟,路好了、水清了、电足了、信号通了,今天的日子是以往做梦都想不到的。”
数字无言,却是最有力的见证。视泸定为故乡,爱人民为亲人。这一串串数字,展示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鱼水情。
“一日从军,终生姓军,永葆本色”。省优秀退役军人、泸定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兼县森林应急灭火大队大队长文成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森林防火基层第一线,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一曲新时代的奋斗之歌。退役军人、泸桥镇海子环环村党支部书记姚再文带动全村27户贫困户发展种植业,户均年均纯收入达1.05万元,为该村脱贫“摘帽”立下汗马功劳。
像文成、姚再文这样的军人,在泸定不计其数,他们离军不离心、退伍不褪色,始终保持革命军人本色,让绿色成为生命中永远不能抹去的烙印,以军人特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泸定经济社会建设之中再立新功。
鱼水欢歌唱盛世,双拥花艳映红城。军地共建的辉煌成就辉煌时代,军民相亲的动人音符震撼人心。军民一心,鱼水情深,一条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的通衢大道在延展红色泸定,一首气势恢宏的双拥赞歌响彻在大渡河畔。